減少舌尖上的浪費,從孩子抓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鋤禾》幾乎每個人都會背,但其中的道理或許早已被遺忘。
如果去問一個孩子,他可能根本不懂得這首詩的真正含義。
現在的孩子幾乎都是獨生子女,許多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要什麼給什麼,不喜歡了就扔掉;生日宴會上堆成山的食物在孩子面前被倒掉;家裡的零食一袋又一袋,打開嘗一塊,不喜歡吃就去垃圾桶報導;......如此種種,在這種環境中耳濡目染,孩子會習以為常,會認為這樣做就是正確的,什麼是節約,何為浪費,對他們來說腦海里沒有這個概念。
心裡沒有中下「節約」的種子,浪費自然瘋長。
節約意識的一代代丟失,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下一代是我們的根,要想根深葉茂,培養孩子的節約意識,減少浪費,必須從小抓起。
培養孩子的節約糧食的習慣,首先要幫助孩子樹立勤儉節約的正確態度,增強孩子勤儉節約的意識。
通過生活中和書本中的故事對孩子進行教育,讓孩子理解「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的內在含義,還可以安排一些情景劇,讓幼兒判斷劇中人物做法的對錯,讓孩子在生動的遊戲中懂得節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並鼓勵孩子向愛惜糧食的孩子學習。
「走幾個小時的山路去上學 ,吃難以下咽的飯菜,用樹枝在地上寫字 ,在寒冷的冬季生凍瘡 ,拖著小小的身軀劈柴」利用網絡和現實中這些偏遠地區同齡孩子的真實的生活、故事、視頻、圖片,
讓孩子與自己的生活作對比,在強大的反差下讓孩子明白:如果自己每天節約一粒米,那些孩子就可能少挨一次餓;如果自己每天少浪費一張紙,那些孩子就不用用樹枝在地上寫字;如果自己每天少浪費一滴水,那些孩子就少一些乾渴.......還可以與孩子一起把自己不穿的舊衣服,不看的書籍,不用的文具......寄給那些可憐的孩子。
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會學習愛,學會關懷,學會感恩,更深刻的理解節約的意義。
培養孩子節約糧食的習慣,還要為孩子創造一個勤儉節約的環境。
日本家庭從小就注重孩子的飲食教育,通常會讓孩子一起參與的種值和製作,在春種秋收的辛勤勞動中教會孩子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學會節省食物。
我們的家長要為孩子創造儉樸的家庭環境。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行為,注意勤儉節約,教育孩子不在吃、穿、用等方面和別人攀比,給孩子買衣服、玩具不追求高檔,讓自己的行為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這是教育家葉聖陶先生的一句話。
習慣教育是兒童教育最核心的任務,也是家長應盡的義務。
當代家庭普遍溺愛的環境讓孩子的習慣教育難度越來越大,我們的家長要做好孩子的鏡子,讓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儉節約滲入孩子的心間,讓這舌尖上浪費不在觸目驚心。
孩子在小學時期養成這6個好習慣,終生受益!
有些家長意識到孩子定性不足,做事拖拉等問題,卻苦於沒有針對性方法去糾正孩子。其實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如果孩子在小學時期養成六個好習慣,往往能夠潛...
愛孩子就要立規矩,好習慣從娃娃抓起
俗話說的好:「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雖然當下封建主義、父權主義早已不再符合社會的發展潮流但對給孩子立規矩這個原則性問題,還是不可忽視的不能一昧的驕縱、慣養孩子,否則最終害的將會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