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榮格分析式的藝術治療理論與技術(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結合榮格分析心理學的藝術治療模式,以探索心理動力的方式介入治療,評估個案意識與無意識的狀況,協助個案將無意識的內容意象化,視個案所藝術創作的意象 ... 淺談榮格分析式的藝術治療理論與技術(上) 2020-04-30 作者:藝術治療師&諮商心理師周大為  分析心理學派大師-­榮格(C.Jung)在與他的老師佛洛伊德(S.Freud)決裂後,開始以藝術創作方式回應自己精神上的分裂與哀傷,積極地探索自己內在自發性的意象,與無意識對話,開啟了深度自我探索及療癒的大門;榮格在其自傳《夢、回憶與省思》中曾寫道:「在我下半輩子的生活中,每當遇到一堵擋住我去處的牆時,我便會畫一幅畫或雕刻石頭...」,他也鼓勵個案透過繪畫創作的方式,建構意識與無意識的橋梁,統和自我的生命(Edwards,2001;劉國賓&楊德友譯,2009)。

結合榮格分析心理學的藝術治療模式,以探索心理動力的方式介入治療,評估個案意識與無意識的狀況,協助個案將無意識的內容意象化,視個案所藝術創作的意象為一擬人化的他者(otherness)(Edwards,2001),藉由治療師、個案和意象三者的互動,幫助個案意識化無意識的訊息,達到精神的平衡。

本文將簡要的介紹榮格學派藝術治療的治療理論,看待意象的觀點以及應用的技術和方法,使用圖像均為筆者之創作。

依據榮格的理論,精神是一種自我調控系統,包含意識和無意識的部分,心理疾病的發生是因為個案內心世界中的意識和無意識失去平衡的原故,也就是個人無法接受並回應來自無意識的內容,導致個人生命循環的窒礙,無法活出個人獨特的生命(individuallife),為了治癒這樣的分裂(split),必須重新建立意識與無意識的對話達到精神的平衡(Case&Dalley,2006)。

心靈(Pyche)具有象徵形成的能力(symbol-formingcapacity),當意識固著控制於狹隘的一邊,無意識會以象徵意象(symbolimage)的方式(例如:做夢、自由塗鴉)補償以平衡兩者(Case&Dalley,2006)。

榮格認為象徵的意象來自無意識,同時也連結兩者,藉此可以將無意識的內容被意識所知覺。

在和感覺窒礙、生病或精神分裂的個案工作時,因為難以用語言表達象徵意涵,因此會利用個案象徵形成能力-產生意像,來推動內在精神的能量,幫助個案達到整合與個體化(individualization)(Edwards,2001)。

榮格把人運用「象徵」統和意識與無意識成為新的一體稱為超越功能(transcendentfunction),他使用了兩個方式來幫助個案實踐發揮此功能:創造的形成:包含運用幻覺、夢境、象徵、神話、藝術和積極想像等各種創造性資源,以各種表達性創作的形式產生藝術作品(artwork)。

了解藝術作品:透過意識、智能、感覺、語言的詮釋和洞察去了解藝術作品所要傳達無意識的內容,將這些訊息內化統合到意識中。

他認為透過這兩種心智功能互補產生的創造性可以讓人感到釋放,不在固守在二元的刻板價值中,可以開始遊玩,內在感到彈性、流動和成長(Case&Dalley,2006)。

不同於其他心理學派,榮格分析心理學認為自發性的意象有其意義與自主性,需要認真看待。

意象(image)的特性包含以下幾點:精神性(spirituality):榮格認為透過來自深層無意識的原型(archetype)意象,可以幫助經歷個人內在精神的偉大(spiritualsignificance)及守護性(numinosity)。

羅.洛美(RolloMay)認為神話指涉人類經驗的精隨,也就是人類生命的意義與重要性(朱侃如譯,2003)。

透過無意識中原型意象的理解與互動(例如:英雄、惡魔、月亮等)可以幫助個案覺知心靈中陰影(shadow)和原型(archetypes)的影響,進而追尋個人生命的意義。

(Case&Dalley,2006)        整合性(unity):意識與無意識陷於分裂對立的感覺中,使人感到無助挫折,藉由意像可能使對立的兩極統合為一體,例如創作一個純潔又邪惡的怪獸代表個人內在矛盾對立的個性,再將此意象整合到意識中,化解內在精神的衝突。

這種創造將矛盾對理統合的特性榮格稱為超越性質(transcendentquality)。

    他性(otherness):治療過程中應該將所創造的圖像視為實體(entity),他是難以預測、擬人的,自己就會說話並且不會騙人。

可以讓個案主動積極的探索不同的心靈面向的人格化,再慢慢將其意識化為自己的一部分。

(Edwards,2001) 作者簡介:作者目前為台灣藝術治療學會專業認證會員,高考諮商心理師,台灣榮格發展小組成員,接受榮格分析與專業訓練多年。

喜歡榮格心理學與藝術治療,對意象抱持開放尊重的態度,認為懷著好奇心,與個案一起進入心靈的世界,探索夢、創造並認識意象,是最鼓舞人心的事情。

參考文獻:Briks,A.(1990).Atheoreticalinquiryintothenatureof personalmythlogyinrelationtoarttherapy.Athesisinthedepartmentof arteducationandarttherapy.Montreal,Quebec,Canada:Concordis University.Case,C.,&Dalley,T.(2006). Artandpsychoanalysis.InTheHandbookofArtTheory(2nded.)(pp. 113-136).NewYork:Routledge.Edwards,M.(2001).Jungian AnalyticArtTherapy.InJ.A.Rubin,ApproachestoArtTherapy(2nded.) (pp.81-94).周大為(2014).〈心靈轉化之旅以藝術創作探究個人神話〉。

碩士論文。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朱侃如譯(2003).哭喊神話(The CryForMyth)台北:立緒文化事業.(May,R.著出版於1991)陸雅青、周怡君、林純如、張梅地、呂煦宗等譯 (2008).藝術治療:心理專業者實務手冊(HandbookofArtTherapy)台北:學富.(Malchiodi,C.A.著出版於2003)劉國賓,&楊德友譯(2009).榮格自傳(Memories,Dreams,Reflection)台北:張老師.(Jung,C.著出版於1961) 蕭雲菁譯(2007).圖解榮格心理學台北:城邦文化.(長尾剛著出版於2004)著 ShareTweet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