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樂都有原因124-7-1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二)集諦的內容 · 1)根本煩惱的第一類,原來只有貪、瞋、癡三個,稱為三毒,再加慢及疑,成為五個,叫作修惑,又叫思惑。
· 2)根本煩惱的第二類,總名為惡見,又稱不正見,又 ...
福慧‧般若
苦樂都有原因
〈四聖諦〉講錄(四)
◎聖嚴法師
(二)集諦的內容:
常常聽到有人這麼說:「這個世界真不公平,我這輩子什麼壞事也沒做,為什麼惡運會臨到我身上?」於是怨天、怨神、怨佛菩薩們不長眼睛,使他們受苦受難。
這些人若是聽了集諦的道理之後,大概就不會再這麼想了。
(1)使眾生引起世間苦果的原因,便是苦集諦。
眾生在世間,是由果報的「種子識」牽引而來。
所謂果報,又分有華報、果報、餘報以及因果同時之報。
所謂華報,是即生造業即生受到若干報應;所謂果報,是造什麼業因,將來生中必受主報;所謂餘報,是在受了果報之後,轉生為人,仍受餘勢之報;所謂因果同時之報,是在造作業因的當下,就已經得到了某種程度的報應,此如華嚴宗所說的「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乃是同時因果論。
多半的人,因為只能看到這一生,所以不相信生命是在過去無量劫之前,就一次一次的有了。
事實上,現前的生命,僅僅是無量的生死過程之中,一個小小的片段而已;凡夫在一生一生的生死流轉中,繼續造業,又繼續受苦報下去。
「果」有苦有樂,眾生對於幸運的事,會很驕傲的認為是自己聰明、運氣好;遇到困難時,就會怨天尤人地覺得很倒楣。
卻沒有想到,受苦與享樂,都有其原因。
多半的原因並非是這一生造的,而是在無量生以來所造的種種業,累積到現在這一生,得到了果報。
知道了這個道理,便是接受了集諦的意義,遇到快樂、幸運的事,不會驕傲、得意忘形;遇到倒楣、痛苦的事,不會失望、埋怨。
這就能從諸苦得到解脫了。
(2)集諦以「業」為正因。
業以「思」為體,能發動根本意志,而形成身、口、意三業。
集是集合與聚集的意思,集合了因和緣,聚集了苦的因及苦的緣;因就是業,緣則是煩惱,使得煩惱和業相輔相成,因緣和合而造成集諦的事實,完成集諦的內容。
有了集諦,就必須接受苦的果報。
集的本體及其所依靠的,稱之為「業」,至於業是如何產生的?是以「思」的心所為體,思的心所又分為兩階段,一個是「思業」,另一個為「思已業」。
所謂「思業」,就是意念或心念的作用,它只是思考,而沒有實際的行動;所謂「思已業」,則是一邊思考,一邊正在進行,但是沒有善與惡的性質,及道德標準的問題。
業有表業(作業)及無表業(無作業)兩種。
「表業」有身、口、意三種型態,那就是身口意、意身口、意口身。
只用「意」業,就是叫「思業」,意業跟口業或是身業同時進行時,叫做「思已業」。
思業雖然是沒有表現出來的「無表業」,但是它會形成一種力量,這種力量稱之為業力。
譬如你不斷地想要殺人,當業的力量推動時,你就會形成趨向於殺人的行為。
因此,雖然僅僅是無表業或思業,事實上雖沒有做什麼壞事,但是,還是要懺悔。
佛說:「南閻浮提的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
」南閻浮提就是眾生所住的這個世間,凡夫眾生的舉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的,因此而會造種種業,若不及時懺悔也就會造種種苦的業因了。
造業的性質,有三種分類法:1)善業、惡業、非善非惡的無記業,2)黑業及白業,3)煩惱業及清淨業。
(3)集諦以「煩惱」為助緣,促使業的成熟者,即是無明煩惱。
集諦的業,是如何造作的呢?它一定跟煩惱相應,是故煩惱即是產生種種業的助緣;若沒有煩惱,便不會造業;「思」如果跟煩惱不相應,就不會造成煩惱業,也不會變成集諦。
無明,就是沒有智慧的光明,它是混亂的心,情緒波動的心﹔自私而沒有智慧的心,又稱為煩惱。
煩惱大約分作三類:
1)根本煩惱的第一類,原來只有貪、瞋、癡三個,稱為三毒,再加慢及疑,成為五個,叫作修惑,又叫思惑。
是從無始以來累積所成煩惱的根,要到修道位才能分分地斷,至證無學道位,全部斷盡;初、二、三果的有學道位即是修道位,第四阿羅漢果是無學位。
在見道前的方便位時,這五個根本煩惱是「伏」而不「斷」,伏就是不現行;也就是在方便位中的凡夫,只能伏煩惱,到了初果有學位,便開始斷此思惑煩惱,到了第四果方能斷盡思惑。
2)根本煩惱的第二類,總名為惡見,又稱不正見,又名見惑。
惡見之中又分為: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個,是從無始以來,以及這一生所學習、經驗而得到的看法想法,在初果見道位就可以斷盡。
3)由根本煩惱衍生出來的種種煩惱,是名枝末煩惱,有無量數。
根本煩惱主要的類別分成貪、瞋、癡、慢、疑、惡見的六大類,枝末煩惱即為六個根本煩惱之眷屬,由根本而產生枝末;也就是說,只要根本煩惱消除了,枝末煩惱自然消失不起。
譬如貪是根本煩惱,與它相應的有欲、愛、取,即為枝末煩惱;瞋煩惱是根本煩惱,與它相應的有恨、嫉、忿怒,即為枝未煩惱。
如果不修道,煩惱永遠在,有煩惱就會持續造業。
從六個根本煩惱所產生的枝末煩惱有無量數,所以稱為八萬四千個塵勞門,也就是有八萬四千個解脫道法的障礙門;因此,要修八萬四千個法門,來對治這八萬四千個煩惱。
不過,八萬四千實在是太多了,我們只要先抓住這見思二惑的六個根本煩惱,做對治的功夫就可以了。
(4)集諦是由煩惱的惑,造生死的業,再招致無常的苦。
煩惱,使心產生「思業」及「思已業」,然後變成意業、口業和身業,造業完成之後,就有了生死的業因,招致生死的果報。
(5)集諦即是十二因緣的「有」,有是隨增義,即是隨順增上。
這一生造了種種的業,因此有了業的力,準備下一生再去受報。
「有」的意思,即為「隨增」,是隨著、順著業力而增上生死的果報,也就是隨順著業力,而增上煩惱所形成的生死事實。
隨順增上又分兩類:
1)相應隨順增上:即是與煩惱相應俱起的心及心所,隨順增上其力。
2)所緣隨順增上:即是煩惱與所緣之境,隨順而增上其力。
因為有這二種隨順增上,對內,是隨順自己的心及心所的活動;對外,則隨順外邊的環境而遷流,因此產生煩惱而造業,就變成了「有」,「有」就是集諦。
(待續)
法鼓雜誌124期
2000/04/15第7版
延伸文章資訊
- 1思惟集諦P.169 - 福智全球資訊網
由集諦門思惟流轉生死次第分三.一煩惱發生之理.二彼集業之理.三死沒及結生之理。 今初. 成辦生死之因.雖俱須惑業.然以煩惱而為上首。若無煩惱.
- 2中士道- 思惟集諦 - 《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二)
是對的、錯的?貪、瞋、癡、慢、疑在漢地我們稱為「五鈍使」,或者叫「思惑」,是煩惱當中 ...
- 3思惟集諦(一) - 淨蓮上師佛法網站
第二:由集諦門思惟流轉生死次第分三:一、煩惱發生之理,二、彼集業之理,三、死沒及結生之理。 ... 這十種煩惱,是出自集論、瑜伽師地論,以及釋五蘊論中所說的。
- 4四聖諦(二)集諦@ 真正的愛才有可能 - 隨意窩
「五鈍使」,即貪、瞋、癡、慢、疑等五種煩惱;由於生生世世長久薰染,以致成為習氣,故須下一番功夫,才能轉化、去除。此五種煩惱,因來得慢、去除亦慢,故稱為「鈍使」。
- 5四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