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運動胸悶是心臟病嗎?心臟科醫師解析關鍵運動強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陳玠宇強調:「當身體有潛在問題的話,在跑步、運動有任何不舒服的話都要先去釐清原因,包括心血管、內分泌、貧血的問題,需要解決才能把運動強度拉上去, ... Skiptocontent 近年來運動風潮盛行,但有些人只在運動時出現胸痛、身體的不適,當沒有運動時狀況就又改善,讓人憂心難道是心臟出問題!反而越來越不願意運動,心臟科醫師解釋:「運動時心臟出現的不舒服可能有很多種原因,不一定是心臟缺氧,但這些族群必須先找出並解決造成不適的原因,否則運動會讓心臟狀況更加劇。

」 心血管患者貿然加強運動有風險! 不管哪一科的醫師都強調「運動」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但若在運動時出現胸痛、胸悶這樣還能運動嗎?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玠宇解釋:「如果已知本身有心血管疾病,一定要先解決背後的原因,如有嚴重冠狀動脈阻塞時,建議要先將其打通,才可以把運動強度增強,不然可能會增加心肌梗塞或猝死的機率。

」 若沒有先處理本身心血管問題,貿然加強運動強度是有風險!陳玠宇提到:「當心跳拉快的時候,症狀會加劇,甚至增加猝死的風險!當心跳越快的時候,心臟耗氧量更大,血管已經阻塞非常嚴重很有可能因為運動導致心臟缺血更加劇,會有猝死的風險。

」 新聞上屢見不鮮,有些人跑完馬拉松、運動之後就倒下次猝死,近期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國光客運副董事長的兒子王怡中,在晨跑時突然心肌梗塞,最終因心臟衰竭過世,享年39歲。

陳玠宇強調:「當身體有潛在問題的話,在跑步、運動有任何不舒服的話都要先去釐清原因,包括心血管、內分泌、貧血的問題,需要解決才能把運動強度拉上去,否則強迫把運動強度拉上去可能會有危險性。

」 如何評估運動強度? 可參考最大運動心率:一個人的最大運動心率為「220減掉年紀」,若以50歲的年紀來論,最大運動心率為170,100%運動強度的最大心跳速率。

是可以依照平常活動分成5個等級強度,選擇適合自己的強度進行訓練: 等級一:最低強度(50-60%,例如慢走) 等級二:低強度(60-70%,例如快走) 等級三:中等強度(70-80%,例如慢跑) 等級四:高強度(80-90%,例如快跑) 等級五:最高強度(90-100%,例如衝刺跑) 但並非運動時的不適都一定是心肌缺氧、心肌梗塞等問題,運動時心臟出現的不舒服可能有很多種原因,陳玠宇列出可能的常見幾項原因: 二尖瓣膜脫垂 二尖瓣膜脫垂在年輕人中很常見,瓣膜性的問題,當運動心跳越快或流汗脫水的時後,脫垂越嚴重,患者就會感覺到胸悶、胸痛、呼吸不順、頭暈的現象。

且有二尖瓣膜脫垂的患者在身體過度脫水、電解質失衡的時候,心律不整及心悸的症狀就可能更嚴重,甚至可能因為吃到刺激性的食物(如:濃咖啡、濃茶、辛辣類的食物)或抽菸,都會加重症狀的表現。

心血管硬化或心律不整 不見得是心肌缺氧,如果心血管有一定程度硬化或有嚴重心律不整的病人,當他心跳越快,他的心血管負荷會加重。

特別是本身已經裝了心臟血管支架,更要嚴格控制三高問題,不能當作免除心肌梗塞風險,在運動強度與種類上都要特別留意。

硬化或心律不整 這三種狀況就該停止運動 只有在運動中出現不舒服也不能大意,可能是身體在發出警告!可觀察自身變化紀錄下來,國健署建議若運動時心率波動範圍超過30次/分,或是運動時血壓超過200/100mmHg,收縮壓升高30mmHg或下降10mmHg以上,建議暫時停止運動。

想要讓運動變得更健康,不忘先把自身狀況調整好,有氧運動、肌力強化運動和伸展運動都是適合心血管患者。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達不到最大運動心率怎麼辦?心臟科醫師:心跳依活動強度可分5等級 劇烈運動真傷「心」!想強健心肺,心跳應維持在這範圍 運動手環發現心跳太快或太慢身體可能出現了什麼問題? Heho熱門文章 1.整理包/新冠肺炎症狀已改變!2點跟流感最不一樣、OmicronBA.5更常出現聲音沙啞2022-08-012.居家隔離整理包/3+4、0+7差在哪?能不能出門工作?常見Q&A一次懂2022-09-293.COVID-19/國內確診者「7+7」有望縮短天數、開放外出用餐!指揮中心最快下周宣布2022-09-304.2022年流感疫苗整理包/自費、公費差在哪?該去哪家診所施打?2022-10-035.確診了要隔離幾天?同樣是居家,一張圖了解居家檢疫、居家隔離、居家照護2022-06-15 影音健康 沒確診可以喝清冠一號?清冠一號怎麼喝?醫師大揭秘:不是每個人都適合!2022-05-27【Heho微動畫】臉部痘痘位置代表什麼?對應的器官一次看懂!2021-01-2227歲被宣告肺腺癌第四期!選對基因篩檢、治療策略兩個月腫瘤就消失2022-02-07 更多影音 熱門關鍵字 關注Heho 每日提供您最專業正確的健康知識  親子站▸新冠專區 新冠肺炎專區 兒童防疫專區 新冠疫苗指南 防疫生活對策 圖解疫情 疾病症狀 人體地圖 臉部 腦部/頸部/胸部 腹部 泌尿/生殖系統 皮膚/骨骼/肌肉 內分泌/免疫系統 症狀查詢 常見症狀 新冠症狀 過敏 咳嗽 頭痛 便祕 健康百科 科研新知 用藥安全 營養衛教 中醫養生 運動健身 心理健康 育兒親子 罕見疾病 醫學故事 傳染疾病 請問專家 醫生說 牙醫說 中醫師說 藥師說 營養師說 治療師說 心理師說 護理師說 科學家說 專家側寫 輔大專家說 醫學專區 醫學健康 夏日消暑大作戰 打擊失眠大作戰 視力保健診療室 未來醫學專區 小手術大困擾 心血管專區 急診室直擊 飲食營養 上班族營養補充指南 糖尿病專區 查營養 更多醫學專區▸ 醫學專區 圖解健康 圖解健康 居家保養 健康知識 穴道運動 食物營養 漫話健康 漫話科普 圖解疫情 癌症百科 認識癌症 預防癌症 治療癌症 抗癌新知 抗癌故事 康復調理 協助資源 影音健康 健康生活 醫療新知 吃出營養 運動教室 Heho服務 健康管理工具 健康小幫手 健康檢查 自我檢測 討論版 Heho服務 HehoApp Heho健康主題特刊 活動特區 健康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 親子 Heho親子 健康成長 孕前到產後 親子生活 教育學習 生長曲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