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萤科(學名:Lampyridae)是鞘翅目(甲虫)里面的一个科,该科在全世界有2000多种。

俗稱螢火蟲,又稱火金姑(台語)、火焰蟲(客語)、游火蟲(江蘇)、亮火蟲( ... 螢科 鞘翅目昆虫的一科 語言 監視 編輯   「螢火蟲」重新導向至此。

關於一部美國科幻電視劇,請見「螢火蟲(電視劇)」。

一部紀錄片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或其章節極大或完全地依賴於某個單一的來源。

(2020年10月6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0年10月6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螢科"—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螢科(學名:Lampyridae)是鞘翅目(甲蟲)裡面的一個科,該科在全世界有2000多種。

俗稱螢火蟲,又稱火金姑(台語)、火焰蟲(客語)、游火蟲(江蘇)、亮火蟲(四川)、火火蟲(雲南);古稱耀夜、景天、熠燿等。

[1]螢科 Lamprohizasplendidula♂♀和Phosphaenushemipterus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Animalia 門: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綱: 昆蟲綱Insecta 目: 鞘翅目Coleoptera 亞目: 多食亞目Polyphaga 下目: 叩頭蟲下目Elateriformia 總科: 叩甲總科Elateroidea 科: 螢科LampyridaeLatreille,1817 屬 脈翅螢屬Curtos 雙櫛角螢屬Cyphonocerus 弩螢屬Drilaster Ellychnia Hotaria 螢屬Lampyris 鋸角螢屬Lucidina 熠螢屬Luciola Photinus Photuris 黑脈螢屬Pristolycus Pyractomena 窗螢屬Pyrocoelia 垂鬚螢屬Stenocladius 怪眼螢屬Oculogryphus該科裡很多種蟲能發光,但並不是全部都可以。

通常,只要有發光器官的甲蟲,就會被稱為螢火蟲。

所以,狹義的螢火蟲單指螢科,而廣義的螢火蟲則包括光螢科(Phengodidae)和其他科的一些種。

螢火蟲幼蟲是屬於肉食性,最常吃到的是小型蝸牛、蛞蝓、蚯蚓,水生螢火蟲幼蟲則吃貝螺。

目次 1行為 2發光原理 2.1發光反應 2.2發光反應的控制 3分布 4文化 5參考文獻 行為編輯  賓州妖掃螢(Photurispennsylvanicus) 螢火蟲發光是為了求偶,有些種類的螢火蟲只有雄蟲有發光器官,而有些種類則雙方都有。

有些種類的光是一閃一閃的,有些則是持續不斷的發光。

這種信號是因種類而異的,在長度和節律上都有所不同。

北美的東美螢火蟲(Photinuspyralis),雌性蟲也有發光器官,雌雄識別的關鍵是雌蟲在接收到雄蟲光信號後兩秒鐘應答。

而在另一些種類裡面,這些甲蟲會與周圍的間斷光信號同步,從外面看起來,整個樹叢或森林就在同步發亮了。

學者安德伍德(ToddUnderwood)等人在1997年以老鼠做的試驗,證實幼蟲的發光對於老鼠具警示作用;1999年,學者奈特(MichaelKnight)等人發現,誤食螢火蟲成蟲的蜥蜴會死亡,證實成蟲的發光除了找尋配偶之外,還有警告其他生物的作用。

妖掃螢屬(英語:Photuris)(Photuris)的雌蟲可以模仿妖掃螢屬雌性蟲的間斷光信號。

這樣它們就可以吸引並捕食妖掃螢屬的雄性蟲。

一些妖掃螢甚至有一整套妖掃螢屬種螢的光信號編碼表,只要對號入座,它就可以誘捕到飛過的妖掃螢螢。

所有螢火蟲都只在夜晚發光,因為在日間它們的光不足以強到能吸引同類的注意。

有很多種螢的雌性蟲是沒有飛行能力的。

它們體型比雄性大,能產很多的卵。

發光原理編輯 螢火蟲的發光是生物發光的一種。

螢火蟲的發光原理是:螢火蟲有專門的發光細胞,在發光細胞中有兩類化學物質,一類被稱作螢光素(在螢火蟲中的稱為螢火蟲螢光素(Fireflyluciferin)),另一類被稱為螢光素酶。

螢光素能在螢光素酶的催化下消耗ATP,並與氧氣發生反應,反應中產生激發態的氧化螢光素,當氧化螢光素從激發態回到基態時釋放出光子。

反應中釋放的能量幾乎全部以光的形式釋放,只有極少部分以熱的形式釋放,反應效率為95%,螢火蟲也因此而不會過熱灼傷。

到目前為止現有的科技還沒辦法製造出如此高效的光源。

在螢火蟲的腹部下部有著很多白色斑塊。

其實是它的甲殼中對光透明的部分。

在內部有一塊白色的膜,可以反射光。

所以在日間這個部位呈現白色。

發光反應編輯 發光反應的反應式如下所示,螢光素,ATP(三磷酸腺苷)和氧氣,在螢光素酶和2價鎂離子的催化下產生右邊的氧化螢光素(oxyluciferin),焦磷酸,二氧化碳,並發出黃綠色的熒光。

  發光反應又分三個步驟: 螢光素和ATP在螢光素酶和2價鎂離子(Mg2+)的催化作用下,產生螢光素-腺苷酸(adenylluciferin)。

螢光素-腺苷酸(adenylluciferin)和氧氣發生氧化反應,產生激發態的氧化螢光素(oxyluciferin),和單磷酸腺苷(AMP)。

激發態的氧化螢光素(oxyluciferin)回到基態,並發出綠光。

發光反應的產物---氧化螢光素在ATP提供能量的情況下,又將還原成螢光素,使得發光過程得以周而復始。

 雌大螢火蟲(Lampyrisnoctiluca) 發光反應的控制編輯 關於螢火蟲是如何控制發光細胞的「開」與「關」的,有很多理論,但確切的控制機理至今仍不明。

氧氣控制理論基於通過控制發光細胞的氧氣供給來完成發光和不發光的切換。

神經激活理論假設螢光蟲具有一個神經控制結構叫做微氣管末梢細胞,該結構在刺激下會在發光細胞中釋放出神經信使分子,進而產生化學反應。

有一種理論認為,螢火蟲分泌一種叫章魚胺的神經遞質,從神經傳導到微氣管末梢細胞,激發一氧化氮合酶(縮寫NOS),使之產生一氧化氮和細胞色素c氧化酶。

而這兩種物質抑制發光細胞的粒線體使用氧氣,從而使過氧化物酶體)能利用到氧氣,使得平時通過粒線體的氧化磷酸化累積的螢光素-腺苷酸氧化產生發光反應並發出光線。

然後,光讓一氧化氮從環氧化酶(縮寫COX)上釋出,於是停止發出光線。

就這樣一直重複著固有頻率和發光持續時間。

分布編輯 除了南極洲之外,螢科在各大洲皆有分布。

文化編輯 中國古代誤認為螢火蟲是由腐爛的草變化而成。

據《禮記·月令》篇:「季夏之月……腐草為螢」;《呂氏春秋·季夏紀》中:「季夏之月……腐草化為蚈」。

這種說法延續二千多年。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仍引陶弘景的說法曰:「此是腐草及爛竹根所化,初時如蛹,腹下已有光,數日變而能飛。

」 參考文獻編輯 ^晉崔豹《古今注·蟲魚》:「螢火,一名耀夜,一名景天,一名熠燿,一名丹良,一名燐,一名丹鳥,一名夜光,一名宵燭,腐草為之,食蚊蚋。

」;《詩經》宵行,《夏小正》丹鳥、丹良,《爾雅》即照,《本經》夜光,《吳普本草》夜照、救火、據火、挾火,《別錄》放光,《本草品匯精要》磷然、照磷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萤科&oldid=7204483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