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之歌警醒 磨蹭是孩子正常的節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55bbs.com2015-01-13 15:39:33

《媽媽之歌》描述了一個媽媽不斷催促孩子的場景:孩子與大人一樣,每日生活在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省事,成為最基本和理所當然的生活狀態。

節奏被打亂 後果很嚴重

父母為什麼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為父母覺得孩子太磨蹭,打亂了自己的節奏,於是反過來打亂孩子的節奏。

忍受不了孩子的「慢節奏」進行催促乃至代勞的場景,對大多數父母來說並不陌生吧?大人總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節奏行事。

其實,大人與孩子的生活節奏、生理節奏 以及生命節奏都是大不相同的。

孩子有自己的節奏,對他們而言,感覺最舒服、最順暢、最有利的就是順應自然的生理節奏。

如果孩子的生活節奏過快,會影響身體 的激素分泌,對身體和心理都會造成損害。

經常被打亂節奏的孩子,一般都會有早熟、易煩躁、耐性差的特徵,或截然相反,表現為反應遲緩、自我壓抑、對某些事物過分依賴。

第一類孩子學會了取悅他人並優先滿足他人的願望,第二類孩子卻因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壞孩子」,從而失去自信。

這兩種情況都容易讓孩子喪失自我。

「磨蹭」是孩子的天性

2~5歲的寶寶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因此他們注意的廣度很大,而穩定性又不夠,所以在從事某一活動時,他們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自然會放慢活動的節奏和速度,甚至直接從正在從事的活動中抽身而出轉到其他感興趣的事情上。

這就不難理解孩子在起床、吃飯、做作業時為什麼總是斷斷續續,一拖再拖了。

通常大人覺得寶寶磨蹭主要是因為達不到成人期望的速度,其實寶寶表現得已經很好了。

如果爸媽常常感到與其讓寶寶自己做,比如吃飯,還不如餵他吃來得快些,而且更省心,更省事。

這種包辦代替恰恰剝奪了寶寶鍛鍊的機會,寶寶的惰性會因此越來越強。

節奏不同步 背後有原因

教育專家認為,父母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節奏看在眼裡,是因為他們渴望孩子與自己同步。

父母會想,我們是一個家庭,一個整體,有著共同的生活節奏,這一點是天經地義的。

這種根深蒂固的潛意識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家長去顧及孩子的特殊感受。

一個慢性子、愛做夢、做事拖拉的孩子讓父母焦慮恐慌,他們似乎從孩子日常行為中的反應速度及活躍性中看到了他的將來。

最終讓孩子認識到這是一種欠缺,從而埋下了將來引起孩子焦慮的隱患。

父母可能看不到這些,他們看到的只有競爭,以及未來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他們變得緊張敏感,對自己生活中的空洞與空虛充滿恐慌,於是自然而然地充當起孩子的教練,甚至是魔鬼教練。

事實上,對兒童生活節奏的研究只是近半個多世紀才有的事,以前兒童一直被當做小大人看待。

1950年,德國兒科醫生海爾布魯格展開了人類首次針對兒童生物節律的研究,人類對兒童生活節奏的特殊性才有所認識。

1970年,蒙達涅教授帶領科研團隊,以兒童的生物心理節律為課題,根據不同兒童的年齡、發展及生活環境展開了完整的研究。

基於此,西方已開發國家把學齡前兒童每天有效的學習時間定為3個半小時。

這個時間在大多數情況下被延長至4個半小時。

一般情況下,小學生每天上課的時間為上午9∶00到11∶00、11∶30或12∶00,對於年齡較長、級別稍高,或對信息接受、消化更快的孩子,則在下午適當添加幾小時,一般從14∶30到15∶00、16∶00或16∶30。

尊重孩子的「磨蹭」

催促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種正常現象,它能教育孩子,幫助孩子適應外部世界。

但是,當催促過多地表現在與孩子的關係上時,通常是因為父母自身的焦慮。

當父母無法克服這些焦慮,將這些焦慮轉嫁給孩子時,傷害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

經常被父母催促來催促去,孩子會質疑自己的生活節奏,認為是自己出了問題,要麼逐漸認同父母而變成一個同樣焦慮的人,要麼以一種極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這種被動拖沓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憤怒。

當然,一味地指責家長也是不公平的,因為家長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社會現狀已經不存在有利於人體自身發展的節奏,找到一個適合照顧孩子和指導孩子 的方式更是越來越困難。

從深層意義上研究,熱衷快節奏,與時間賽跑是人類的一種潛意識。

如果時常感到被迫加快生活節奏,很累卻不能停下來,那是因為我們潛 意識里需要戰勝某種恐懼:幼年對長輩和老師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對消極狀態的恐懼,以及對抑鬱、空虛與迷茫感的恐懼。

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會群體心理,已影響了家長們的意識, 使他們急於看到結果,這也加劇了他們內心的焦慮。

從孩子的長遠發展來看,把競爭早早地引入其生活,破壞性大於建設性:家長和學校給孩子施加壓力,孩子身上的這種壓力又全部反彈給家長 和老師,在惡性互動中,雙方都不堪重負。

在競爭焦慮氛圍中成長,並被迫進入競爭軌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無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

總之,始於童年的競爭很少有贏家。

作為家長,當務之急是嘗試和孩子一起放慢節奏去生活。

這樣做不僅事關家庭生活品質,而且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如果父母只教會孩子自主使用自己 的身體和頭腦,卻沒有讓孩子學會如何產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畫並形成各種概念,豈不是一種失敗?而勾畫並形成各種概念的技能,孩子往往是在遊戲中獲得的。

放慢速度絕不僅僅是為了停下來喘口氣,而是為了感知和感受周圍,去想像,去思考。

讓孩子根據自己的節奏去吃飯、穿衣,從而讓他了解自己是誰,會 做些什麼。

讓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玩耍,以促進他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從而區分想像與現實,言語與行動。

這一切能夠使他發現自己並了解他人,最終形成對自 我以及世界的認知。

也就是說,一旦掌握了正確的方向,其實並不需要繁雜的指導與指南,父母便可輕鬆減慢日常生活的速度。

專家們強調遊戲在兒童生活中的重要性。

沒有挑戰也沒 有家長的幫助,孩子簡單地在浴缸中玩耍,在餐桌上與食物消磨時間,在房間裡和自己或小夥伴閒聊,對著天空的雲朵發獃,無拘無束地抓小昆蟲,看蜘蛛結網…… 一些在家長看來也許無趣無聊的事情,正是孩子自己的樂趣所在。

「磨蹭」也可能隱藏其他原因

1、缺少時間的概念。

孩子做事愛磨蹭,通常是因為他們不像成人一樣具有時間緊迫感,他們的時間概念比較模糊。

一般而言,孩子並不知道如果他把一件事儘快做完之後會有什麼更好的結果,他也不認為自己慢有什麼不好的。

2、天生的慢性子。

一些幼兒明顯的比其他孩子動作慢,不論在什麼情形下、做什麼事情都慢,即便是有強烈地外界刺激他仍然是行動遲緩,慢條斯理,緊張不起來。

這類孩子的神經類型往往屬於相對安靜而緩慢型。

3、對一些事不感興趣。

做喜歡的事動作很快,做不喜歡的事就動作慢吞吞,這是很多小孩的毛病。

孩子對一些事情不感興趣,但是家長強迫或是催促著去做,那就只有做慢一點,磨時間了。

4、缺少信心。

孩子在做事情時缺乏足夠的自信心,他總是擔心自己做不好,怕自己出錯,所以做起事情來也是瞻前顧後、畏畏縮縮的,速度自然就快不了,然而越是擔心、越是害怕,孩子的動作也就越慢。

如果大人這時候再在一旁不斷地責備、催促,孩子的自信心又會受到影響,他的動作不僅快不起來,反而會更慢了。

5、父母的榜樣。

家長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有的父母自己做起事情來經常拖拖拉拉、不講效率,本來可以很快做完的事情要拖很長的時間,本來應當提前做完的事情也要拖到最後一刻。

家長這種做事慢吞吞的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時間長了,孩子也會變得沒有時間觀念,養成辦事拖沓、磨磨蹭蹭的不良習慣。

6、家長的包辦。

面對孩子別有原因的「磨蹭」應及時調節

1、多和寶貝玩一些關於時間的遊戲

多和寶貝玩一些有趣的計時性活動,增強寶貝的時間意識。

如1分鐘看圖找不同,2分鐘拼圖,3分鐘計時勞動,5分鐘穿衣服等等!這樣寶貝樂在其中,會非常積極的參與這鐘互動遊戲,並努力使自己快起來,渴望贏得第一與讚許。

而磨蹭的毛病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慢慢改掉。

2、多給寶貝鍛鍊的機會

寶貝也渴望成長,盼望長大,因此請給寶貝成長的時間!無論是學習的技能,還是做事的技能,都是在生活中逐漸學習並掌握的,在寶貝「成長」的過程中,請父母們多一些諒解與寬容,不要給寶貝太多的任務或壓力;多給寶貝一些指引與教導,不要給寶貝太多的指責或埋怨;多給寶貝一些鍛鍊的機會與鼓勵,讓寶貝在實踐中學會技巧,提高效率。

3、多鼓勵,少打擊

父母在評價寶貝的時候應注意用語,少說「慢」,以免寶貝「破罐子破摔」,認為自己本身就是慢,從而做事越來越沒自信。

父母應多鼓勵寶貝,看到寶貝每天的一點進步,並不失時機的進行表揚,鼓勵寶貝,讓寶貝認為「快」是快樂的,可以受到表揚;同時也知道自己是可以快起來的,給寶貝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

4、每天進步一點點

幫寶寶設計一張「比賽」成績表,記下最初做某件事所用的時間,然後記錄每天實際完成所用的時間,如果比以前有進步,就給予獎勵。

讓寶寶先從簡單容易的做起,逐漸向比較困難的任務進發,一直到達合適的時間為止。

這樣做的目的在於縮短完成每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時間,這是克服動作慢的直接辦法。

5、品嘗「磨蹭」的苦果

你首先估計出寶寶盡最大能力完成某件事情的時間,然後規定在這個時間內完成這項事情,否則就不讓他繼續做下去,時間一到就停止。

如到了吃飯時間,他仍然不願吃飯,或慢騰騰地吃,到時間就把飯菜收起來,對他說:「我很失望,我希望你下次能按時把飯吃完。

」同時杜絕給寶寶吃零食,等他一會兒餓了又沒東西吃的時候,就會嘗到磨蹭的苦頭,認識到吃飯磨蹭的害處。

7、給寶貝做個好榜樣

如果父母生活懶散,幹事磨磨蹭蹭,生活無秩序,寶貝必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因此,父母要改變寶貝磨蹭的壞習慣,本人一定要惜時守時,講求效率。

一行禪師說:「從容地讓自己生活得更深刻一些。

」對家長來說,讓禪宗哲學在忙亂的早晨給自己帶來一絲恬靜的氣息,也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課。

台灣女作家龍應台對兒童的節奏格外尊重,並以她自己的智慧走出了女性在個人事業與母親角色之間的衝突,感動和啟迪了無數讀者。

她在 《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寫道:「我,坐在斜陽淺照的台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 個蝴蝶結紮好,用他5歲的手指。

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