餵養 | 吃掉這個獎勵你吃零食?爸爸媽媽這麼說只會起到反效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當孩子不愛吃某樣食物,爸爸媽媽又要勸他吃的時候,一般會怎麼說呢?「寶寶乖,來我們把這些xx吃完,吃完就能吃xx啦!」這種句式企鵝爸比估計是大多數家長的首選。
家長的想法是,孩子一定想為了吃愛吃的某樣東西,就會乖乖吃掉他不愛吃的菜了。
不過,這是家長一廂情願的想法。
雖然從行為改變技術的角度來看,提供正向刺激來引導孩子增加某項行為的做法是有效的。
但根據飲食教養研究卻發現,運用這方法竟可能產生反效果!
| 孩子的真實想法 |
研究發現,通常成人用其他食物,或是孩子有興趣的活動(看電視、玩遊戲)做為獎賞而叫他們吃的那種食物,孩子會更不喜歡。
打個比方,如果媽媽說:「吃完你碗裡的青菜就能吃冰淇淋!」孩子會更討厭青菜。
顯然小孩並不會如大人的想像,聽到媽媽說這句話之後想:「哇!太好了,吃青菜真好,吃了它們可以幫助我吃到冰淇淋!」。
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多半是:「哼!討厭的青菜,要吃完才能吃冰淇淋!都是它害的!」
| 認為獎品比較棒 |
而被當做獎勵品的冰淇淋(或遊戲、餅乾、糖果……)經過「做到A才能得到B」的步驟加持之後,地位更是水漲船高,相對的,前面那個我們想讓孩子吃完的食物,完全被討厭,被踩在腳下了。
不管是做為什麼事情的獎賞物,被當做獎品的食物,會讓孩子有更高的喜好度。
在競賽活動中獲得勝利、努力寫完繁重的功課,或是好好吃完青菜所得到的獎品,對孩子的意義已經超越了獎品本身,還被賦予了榮耀與肯定,因此,做為獎品的食物會使孩子更珍惜、更重視。
頒獎的同時,不只肯定了孩子的努力,同時也是肯定了這項食物,孩子會認為這個食物被當做獎品,表示它比較棒。
| 應該說明吃飯的目的 |
其實,企鵝爸比想告訴大家的是,不管我們是說「吃完青菜才能看電視」還是「沒吃完青菜就不准吃冰淇淋」,對孩子來說它們的意義是一樣的——就是條件交換,就是讓孩子認為都是青菜阻礙了我的快樂。
那麼,我們該怎麼說呢?
其實說起來也很簡單,我們不該把飲食作為一種獎勵,一種條件交換,而是應該把它的重點放在吃飯的目的上,比如長高、強壯、有精神、不生病、更專心。
為了達到這些目的所以需要某些食物的幫助,達成目標後,如果還有時間、胃口,想再吃點心,當然沒問題!
所以話要怎麼說呢?「寶寶,今天有冰淇淋,吃完飯(營養先吃夠)、有時間的話(動作要快)我們可以吃一些。
」雖然同樣是告訴孩子飯後可以吃冰淇淋,但這不是做了什麼事的獎勵,而是當身體具備了需要的營養,若尚有餘裕自然可以靈活運用。
| 說話的順序很重要 |
在吃飯這件事上,我們希望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判斷,為自己的健康把關,所以有時候說話的順序很重要。
比如孩子詢問是否可以吃點心,父母不要直接回答可以或是不可以,而是問問她:「你吃飽了嗎?你已經吃了足夠的飯、青菜跟肉嗎?水果吃完了嗎?」,通過問題引導他檢視自己的飲食狀況。
如果孩子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就可以自己決定是否再吃一點點心。
吃飯也好,讀書也好,我們都不希望孩子是為了獎勵,為了父母而努力。
所以我們平日裡就要告訴孩子做這些事情對他自身的好處。
「你看,你今天吃了青菜,吃了肉,吃了水果,現在是不是力氣變大了,好像個子也長高了一點點呢,真是太棒了!」「你是不是想更漂亮,是不是想更聰明,那就要什麼菜都吃一點啊」,如果這麼說,孩子一定會樂於多吃各種食物的。
講到這裡,企鵝爸比想起女兒的一件事情,有一天她回家一個勁吃白飯,我們就問她為什麼,她說:「幼兒園老師說吃白飯會漂亮」,……你看吧!總之,從幫助孩子達成願望的角度出發,才可能引導孩子往我們期待的方向前進。
家長必讀:《麥糖故事21:麥糖與電子產品》
版權聲明:《麥糖故事》以孩子每天閱讀繪本的特殊時光作為背景,是鳳凰行教育總結「麥糖媽媽」家庭教育心得的原創作品。本作品每天在搜狐和今日頭條首發連載,未經授權,謝絕其他單位或個人以任何方式進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