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被說「沒教養」時,爸媽大可不必當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微信搜索「青芽兒」關注;呵護幼小心靈,托起明天的太陽!關注兒童心理,傳播科學的育兒理念。

孩子的教養,需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慢慢養成

一位媽媽朋友向我講述她最近遇到的一件煩心事:

有天她帶孩子上超市買東西,孩子一見到超市那種可以推拉的車就興奮得不得了,推著撒歡地就往前面跑,就在她剛想叫住孩子的時候,孩子已經不小心撞到別人了,於是她便趕緊上前打算跟人家道歉,誰知那人一臉厭惡地直瞪著她和孩子,很氣憤地說了一句「沒教養的孩子,這是超市不是你家,不知道那樣撞過來別人會很疼嗎?真是的」。

雖然這件事就在她最後幾聲「對不起」中匆忙結束了,但過後回想起當時的情景,想起被撞那個人甩給自己和孩子惡狠狠的面容和話語,都會讓她感到很不舒服。

你有什麼資格說我的孩子沒教養?

「是的,孩子在公共場合那樣做確實不好,但一個四歲的孩子對什麼都感到新奇,活潑好動一時玩太過不是很正常嗎?教養也得慢慢教啊。

本來我還心懷愧疚,想要好好地跟他說聲『對不起』的,但聽到他說的那些話,還有他充滿『殺氣』的表情後,我都不想說了」。

類似這樣的事情在生活中很常見。

小孩跟父母出去玩,對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鮮,什麼都要嘗試一番,經常就像脫了韁的野馬一樣,拉扯拉扯這個,撥弄撥弄那個,如果還有同齡小朋友一起的話,孩子的興致就更高,三兩成群地追追趕趕,尖聲厲叫……

孩子極易做出的不當行為,常令家長難以招架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總是很希望能夠制止住孩子,就像上面的這位媽媽一樣,但很多時候真的很難在第一時間照看到,且及時制止住孩子「瘋狂」的行為。

但不管怎麼說,作為孩子的監管人,當孩子的行為影響到他人,給他人帶來麻煩,而孩子又不太懂得處理時,父母要給孩子做好榜樣,為孩子不當的行為向他人說聲抱歉

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除此之外,對於別人惡意的評判和不諒解的態度,我們又該怎麼看待,真的需要將這些放在心上,以此懷疑自己沒有把孩子教好,傷心委屈別人說自己的孩子怎麼壞怎麼不好嗎?

孩子是需要教,但是也需要時間,沒有人一開始就知道什麼叫規矩,如何很好遵守規矩的。

把握好時機,將「守規矩」的意識灌輸給孩子

如果在發生這樣的事後,當下媽媽跟人認真道了歉,回去以後也有嚴肅地和孩子討論他在超市的這種不好的行為,告訴孩子下次去超市的時候必須遵守的一些規則,並約定好要是他沒有好好做到,你就會帶他離開超市,以後也會考慮要不要帶他去。

並在接下來的日子好好踐行這一要求,幫助孩子將守規矩的意識建立起來,不再做出影響他人的事。

那麼,父母教育孩子的本分就已經做到了,至於那些不清楚內情、不懂得孩子教育是怎麼一回事的外人,是絕對沒有資格來評論我們有沒有盡力教好孩子,我們的孩子有沒有教養等這些事的。

另外,說到「沒教養」這一評判,我想說這個「帽子」對於一個剛入社會,控制自己動作、行為能力實在很有限的四歲孩子來說,扣的實在過大且過重了。

孩子的一些無心之過,需要得到寬容

一句對不起換一句沒關係,這才是教養

什麼是教養?為此我特意百度了一下:

教養,指的是人從小就應該習得的一種規矩,待人接物處事時的一種敬重態度。

教養的本質是對人的關懷。

因為關懷,我們才能注意並準確地把握交往尺度,給別人留下了必要的私人空間;我們才會克服種種不便,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公德的要求;注意使用禮貌用語,努力營造文雅平和的氛圍。

因此,一個人有沒有教養,主要是看他會不會懂得站在他人角度真切體會他人感受,根據這些來規範和約束自己的行為,讓人與人的交往達到一種良性和諧的狀態。

回到最開始提到的那個例子,年幼規矩感較弱的孩子不小心用車子撞到了別人,孩子媽媽立刻覺察到孩子給他人造成的影響和傷害,要去跟人家道歉。

我們想像中的美好結果也是,我跟人家說了「對不起」,人家也會同樣友好地對我說「沒關係」。

好的教養是發自內心善良對待他人的行為

畢竟孩子的規矩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教出來的,一些意外情況父母有時也會難以兼顧到,但道了歉同時盡力去教育好孩子,這就是有在為別人考慮,不嬌縱孩子行為的父母,應該得到寬容和諒解。

其實,一聲「沒關係」的回應也是一種教養。

因為他真切理解了做父母的不易,而沒有得理不饒人,只顧發泄自己怨憤情緒不管他人。

而且,什麼才是沒教養?看看那些看見孩子在餐廳里大聲發出尖叫,胡亂地追來趕去,嚴重影響周邊人吃飯卻不出來拉住孩子的家長;那些明明瞥見自己孩子正欺負別人家的小孩,惹得小孩傷心哭卻仍當沒事人一樣不停在那玩手機的家長;那些你明確跟他指出孩子的行為已經影響到他人,要他做點事卻遭到激烈炮轟,不但不制止還帶著孩子愈演愈烈的家長……

所以,只要我們做好了本分,大可不必過多將對方無休止埋怨的話放進心裡,或許他本來就是一個不懂諒解的人,抑或是他真的被撞得太疼了,條件反射地說了些憤恨的話,如果這些話會讓他覺得舒服一點,就儘管讓他說吧。

用行動告訴孩子,他只需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人

與人相處時,雙方都是平等的,我們只需要對自身不恰當的行為做出回應,承擔應該擔起的那一部分責任,這些就足夠了,別人的不當行為我們沒辦法左右,也不需要由我們來擔責。

在遇到前面類似的場景時,父母尤其要堅持教給孩子這一點。

這很重要。

過度的卑躬屈膝會傳染給你的孩子

跟這位媽媽提到的情況一樣,我有一次在書店看書時也遇到過這種場景,只不過角色調換了而已。

那天有一位也帶著孩子來看書的媽媽,他們選好要看的書後,就在我後面空位上看了起來。

儘管我在看著書,還是聽到媽媽在對孩子說:「乖乖地坐在這裡看,腳不要伸來伸去,放好了」。

或許是孩子覺得自己坐得高高的很愜意,很難控制不踢著腿玩,結果就踢到了我的背。

我很自然地回過頭,想看看怎麼回事。

孩子的媽媽趕忙過來,她故作輕鬆地笑著,滿臉歉意地對我說:「不好意思,弄到你了,實在是對不起」,我笑著回了她「沒關係」,轉過身來繼續看我的書,隱約聽到剛才那位媽媽叫孩子坐過去一點,不要踢到人怎麼的。

後來,我因為坐得腰酸,於是便換到更低的階梯欄杆上靠著背看,那位媽媽看到我打算換座位了,以為又是自己孩子默讀故事的聲音吵到了我,於是她帶著比之前更加不安、更加卑微的表情面向著我,教育孩子說,「你看你,都影響到阿姨看書了。

愛說「對不起」的父母,實則是家庭教育的影響

我聽了這句話,一時竟然不知道怎麼反應,心裡莫名冒出一股罪惡感,我覺得有必要告訴那位媽媽實情,我抱歉地向她笑了笑,「我是腰坐得酸了才到下面的,下面坐得舒服點,跟孩子沒關係啦」。

這個解釋可能也沒起到什麼作用,那位媽媽還是很客氣不停地在說著抱歉,我唯有苦笑。

那位媽媽卑躬屈膝,一直在對我說著「對不起」的樣子,我到現在都還記得。

每當想起當時的場景,我心裡總會感到有些酸酸的,究竟這位媽媽經歷了什麼,對待孩子在公共場所里的表現要這樣敏感小心、如履薄冰,她好像很擔心孩子會做出一些不規矩的行為影響他人。

於是只要公共場合里周圍的人有一丁點不舒服的調整,她都會覺得是自己孩子的原因,把很多正常的變化都攬到自己身上,這樣該有多累,孩子的壓力也少不了哪兒去。

除了前面提到的,可能之前遭遇過太多別人不諒解的評判以外,最重要的還是從小受到的家庭教育的影響,遇到什麼事都會很習慣地說「對不起」,然後又自然而然地帶到對自己孩子的教育中來。

「對不起」雖然也是一個禮貌用語,但是背後能體現出一個人或者一種文化所習慣的歸因方式,即一個人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過程所進行的因果解釋和推論。

孩子只有犯了實際的錯誤,才需說「對不起」

簡單來說,我們之所以會說這句話,是因為覺得自己在這件事上有一定的責任,有必要道歉。

但是如何判斷自己有沒有責任,就體現出一個人的歸因方式。

歸因方式和一個人的成長經歷和所處的文化緊密相關。

如果父母沒有對生活中發生的小狀況進行客觀地分析,就將所有的不對都攬到自己或者孩子身上的話,久而久之,孩子就接收到了「全部都是我的錯」的歸因,便會時刻表現得過於卑微拘謹,失去在交往過程中理所具備的平和與穩重、不卑不亢的力量等,很難與別人自然平等地相處,而別人也會因為你過多的抱歉弄得尷尬,不知如何下台。

一個經常說「對不起」的人本身就容易沉浸在自責失落的情緒中,無法分出剩餘的精力去做其他的事,這會對孩子的學習生活增添障礙。

過多說「對不起」容易讓孩子自責

所以,我們要更加客觀地看待孩子發生的一些小狀況,在他有去注意但還是將飯菜撒了一地時,在他有將你的叮囑聽進去但還是玩得太瘋忘了時,在他盡了力還是達不到你對他的期待時,請不要過多地去責怪他,要讓他知道,不是所有糟糕的事都跟自己有關,有些事是他控制不了的,你不需要為自己都掌控不了的事情去自責、去道歉,如何解決才是最重要的。

總之,當父母做好了自己應該盡到的本分,應該盡到的教養後,別人要怎麼發泄、怎麼反應,那是他們的事,與我們無關,與我們的孩子也無關,不用再一味地低到地底下來跟他們說抱歉了,這反而會讓我們失去本有的「教養」。

低到塵土的卑微,有時並不會開花

如果你覺得文章還不錯,請給芽兒點個讚;公眾號轉載,請聯繫我們並取得授權。

呵護幼小的心靈,托起明天的太陽!關注兒童心理,傳播科學的育兒理念。

微信搜索「青芽兒」關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