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細數孩子過早學習的四大危害,每位家長都該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卡皮察被記者問道:「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里學到了您認為是最主要的東西?」

出人意料的是,這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回答道:

是在幼兒園

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

午飯後要休息;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

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有粑粑麻麻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也有人說,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起跑快一點或慢一點有什麼關係呢。

關於要不要搶跑的問題,來聽聽腦科學怎麼說

腦科學告訴你,過早學習的四大危害

在「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等思想的影響下,許多家長在孩子的幼兒時期甚至出生不久就讓孩子接受知識的學習,進行智力開發,讓孩子早早識字,早早會做算術題,知道英語單詞。

太小的孩子不該被教授過多的科學知識,不該把孩子訓練成機器人,應該培養他們的獨立思維。

從孩子發育與成長的規律而言,有些知識不需要過早學,那樣會影響其他能力的發展。

腦科學告訴你,過早學習有哪四大危害?

危害一:早學數學沒有用,孩子5歲以後才形成抽象的數字概念

有許多家長從孩子三四歲開始就教孩子算數,有些孩子也能很快說出答案,但這不是孩子真正掌握了數學知識。

一般來說,3歲前的幼兒對數已有籠統的感知,他們能區分明顯的多和少;3—5歲的孩子在點數實物後能說出總數,並能按成人說出的數取相應數量的物體;5歲以後的幼兒才能認識到數不因實物的變化而改變,形成了數的「守恆」。

心理學實驗證明,只有到5歲之後,孩子才能脫離實物的支持,進行小數目的加減運算,並學會100以內的數數。

一旦孩子發展到了這個階段,孩子對數和理解與運算就會變得簡單,並且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理解。

危害二:過早識字弊大於利,影響孩子想像力的發展和學習興趣

有些家長讓孩子過早識字,或者在幼兒階段不是讓孩子自然而然地識字,而是通過集中學習死記硬背的方式,讓孩子一下子都把字記住。

通過這種方式的學習,孩子雖然表面上認識了許多字,但對孩子的發展是不利的,會讓孩子的認知過早符號化,會影響孩子想像力的發展,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

危害三:導致孩子可塑性降低

孩子有很多發展方向,不要讓他做一件事情而定性。

出生前,孩子大腦中神經元的數量遠多於大腦實際需要的數量。

出生後,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接受到的外部刺激越來越多,其神經元的聯結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增長,這時孩子擁有的神經元和神經聯結數量遠多於成人。

在孩子生命的早期,大腦就像是一個大膽的剪裁師,只有被經常刺激的神經元和突觸存活下來,而不經常被刺激的神經元細胞所連接的突觸就會被修剪掉。

如果孩子過早或單純地學習知識,孩子的可塑性就會大大降低,這也就是托馬斯·蘇德霍夫所說的「不要把孩子訓練成機器」,認為「年輕的孩子有很多發展方向,不要讓孩子做一件事情而定性。

危害四:影響右腦發展

左右腦平衡發展才能促進孩子全面發展。

隨著大腦的發展,左、右兩半球的功能開始出現分化,分別控制不同的功能,並以不同的方式處理信息,所控制的身體區域也不同。

大腦的左半球控制著身體的右側,包括語言、邏輯、細節、理性等功能。

大腦的右半球則控制著身體的左側,包括空間、音樂、藝術等功能。

過早與單純的知識學習讓孩子的左腦得到發展,右腦卻不能很好地發展。

左右腦平衡發展才能促進孩子均衡與全面的發展。

學齡前,應該讓孩子學習什麼?

既然過早讓孩子學知識有這麼多危害,各地都在積極推動「零起點教學」,那是不是意味著在孩子上學之前,就不用學習任何東西?

「零起點教學」並不意味「零準備」,入學準備需重視。

進入小學一年級,孩子開始接受正規的、系統的教育,此時孩子的入學準備狀態很重要。

入學準備狀態是指學齡前兒童為了能夠從即將開始的正規學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備的各種關鍵特徵或基礎條件,即兒童在進入學校時應當達到的發展水平的期望,或能夠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和任務要求的身心發展的水平與狀態。

各位爸爸媽媽、老師,學齡前幼兒,要讓他們學習以下東西:

一、語言能力,早期語言技能越好,後期學術能力越高

大量研究表明,孩子入學準備水平對後期學業成就和學校適應具有預測作用,入學準備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其後續水平。

但入學準備不是提前學習小學的內容,入學準備不能錯誤地等同於識字、算數。

有研究發現,孩子早期的語言技能(如字母識別能力和語音敏感性)越好,後期學術能力越高。

因此,在孩子0-6歲,培養孩子語音敏感性很重要,但不是指讓孩子多識字、寫字,而是要讓孩子聽到各種聲音、各種語言,鼓勵孩子唱誦歌謠、複述故事,培養孩子的語音意識和正確發音能力,培養孩子對語言理解的能力,特別是說和聽方面的能力。

從數學學習的角度,不是要求孩子會算多難的加減法,會做多少題目,而是要給孩子提供豐富的玩具和活動,幫助孩子在玩中學,掌握生活中簡單的數學知識,如對數、量、圖形的認識和理解。

二、習慣養成,培養行為習慣,孩子沒有朋友比成績差更糟糕

良好的習慣對孩子身心的健康、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品德的陶冶、個性的形成都是至關重要的,將伴隨孩子一生。

家庭教育要有意識促進孩子的生活、學習、思維、人際交往等行為習慣的養成。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徵提出明確合理的要求,注意做到內容具體明確、語言通俗簡練。

根據幼兒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

特別是孩子從以玩為主的幼兒園生活過渡到以學習為主的學習生活,其中的學習目的不同,教育方式和要求不同,生活方式不同。

因此,孩子需要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具備一定的獨立意識和任務意識(聽得懂任務要求、能自始至終完成一項任務),會遵守規則等。

這些素養和能力的培養將會為孩子後續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後勁。

有研究發現,入學後,沒有朋友比成績差更糟糕,被拒絕的孩子容易出現社會適應不良、心理失調、學習成績不佳等現象。

因此,入學準備很重要,需要引起家長的關注與重視。

三、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與想像力

好奇心是人們積極觀察世界、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內部動因,是兒童學習的重要動力來源,也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徵。

在兒童的日常生活學習中激發其好奇心是讓幼兒輕鬆接受新鮮事物和學習新知識不可或缺的途徑。

兒童的好奇心具有幼稚性、情境性、廣泛性和探索性等特點。

好奇心強的幼兒接觸新事物時注意力集中、愛提問、愛探索。

面對孩子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父母應合理對待,採用合適的方式實事求是地回答。

父母要善待孩子的如把玩具拆開等「破壞行為」,滿足孩子主動探索的心理,鼓勵孩子對新異事物和未知事物的好奇與關注。

四、培養獨立性,3-4歲時兒童行為獨立性快速發展的階段

幼兒期的兒童自主意識開始發展,表現出一定的獨立性,開始自主做一些決定與行動。

3-4歲時兒童行為獨立性快速發展,為今後其情感獨立和認知獨立的發展奠定基礎。

4-5歲的孩子隨著道德感和自我評價能力的發展,兒童逐漸明白了隨意發脾氣等行為是不正確的,學會對情緒的調節和自控,有了自己的同伴和感興趣的活動,在情感上逐漸消除對父母的依賴。

3-5歲兒童的認知獨立水平一直在提高,開始憑藉事物的具體形象進行思考,有了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所以,家長可以依據孩子的獨立性發展特點,創立寬鬆的環境氛圍,讓其愉快地玩耍,自由地交流,自己做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五、在玩耍與遊樂中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和遊戲中讓孩子認讀漢字和感受數學、使用數學解決問題,選擇圖文並茂、圖畫為主、文字為輔、內容豐富、貼近生活的圖書,通過講故事、親子共讀故事的方式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與習慣。

同時,可以在玩耍與遊樂中培養孩子的繪畫、音樂與體育運動能力。

並採用圖片、畫報等直觀形象的方式加強孩子對危險情境及事故原因以及後果的認識,提升孩子的安全防範意識,學會自我保護。

另外,良好的同伴關係有助於兒童獲得成功的社交技巧,能使兒童具有安全感和歸屬感,有利於兒童社會價值的獲得以及認知和健康人格的發展。

因此,父母在鼓勵與同伴交往的同時要引導孩子學會合作與分享、處理同伴矛盾,學會社會交往技能以及發展友誼。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們以下微信頻道:

貝媽育兒頻道:微信號:babyxt365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