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如果有人打了您丶丶丶丶丶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教育界曾經有一個課題是:「你的孩子,如果被別的孩子打了
你會教育孩子怎麼辦?」
辯論很多,印象最深的是四個觀點:
1.用合適的方式告訴長輩。
2.要儘量避免正面衝突。
3.如果不是什麼大事,則要懂得吃虧。
4.打回去啊。
假設在沒有孩子的時候,人生的重心就是一個人的成長。
多年以後,當有了孩子時,又遇到「孩子被打」,該是什麼的態度
女主人公前些日子和女兒去遊樂園玩。
周末的遊樂場就像一個巨大的澡堂,每個人都自顧自,似乎沒什麼交集。
女兒很喜歡去遊樂場。
三歲了,她在孩子多的地方,似乎總是感覺有了自己的小世界。
忽然間,一個男孩沖了過來,奪女兒手中的玩具,並狠狠地用手打了女兒的臉。
她為什麼覺得他是狠狠打的,因為女兒的臉一下子撇了過去。
女兒沒有哭,她比她的反應更加決斷和直接:她伸手打了那個小男孩,打在了那個男孩子的手臂。
男孩子開始大哭,她和女兒站在原地。
女兒還是會膽小,不停地往我身上湊。
但她知道,媽媽從來不隨意批評她,犯錯需要承擔責任,女兒並不是主要的過錯一方。
男孩撒潑打滾躺在地上。
媽媽和女兒站在一邊。
她也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孩子。
她一直覺得,每一個孩子的模樣,就是原生家庭的教養。
那種深刻的印記,是逃也逃不掉的。
他的母親跑了過來,抱著兒子說,是不是妹妹打了你,是不是妹妹打了你。
那鏡頭,我恍惚間覺得自己在看電視劇。
男孩子自然忘了自己伸手先打了我的女兒,只說「妹妹打我」。
他的母親一邊斜著眼,一邊惡狠狠地對女主人公說:你得讓你女兒道歉。
而她似乎並沒有看到,女兒臉上還有她兒子的淺淺的掌印。
她覺得有必要告訴男孩的母親,這個事情的過程: 一、「你兒子先打了我女兒,而且打在臉上,你兒子手上的玩具就是從我女兒手上奪來的」。
二、「我女兒臉上還有你兒子的手印,你可以仔細看」。
三、「你兒子向我女兒道歉的話,我女兒也可以向你兒子道歉」。
男孩的母親斜了一眼,抱著兒子就走。
這些年看到很多「孩子傷害孩子」的新聞: 1.2015年,某個小學生被同桌欺負。
同桌經常用筆戳她的手臂,還各種侮辱她,導致她神經衰弱,不敢上學,最後嚴重到一聽說上學,就渾身發抖。
欺負她的那個學生家長是學校的一個老師,所以班主任並沒有對欺負的同學做出任何處理,聽之任之。
一直到這件事被媒體爆出,才對欺負別人的同學進行管教。
2.2015年,「高中女生遭同學輪番施暴不敢吱聲」的視頻傳到網上引發熱議。
畫面中,那個女生不斷地被扇耳光,卻一聲不吭。
我一直覺得,性格的所有線索都可以追溯至童年。
社會學家凱薩琳·凱利-萊內曾經有一句話是,為什麼童年的記憶特別真切,那是因為它們是最初的人生體驗,帶著某種特殊的味道。
一個人長大後的樣子,或多或少是童年許多個瞬間堆積而成的。
這件華麗的袍子充滿著時間的虱子,它們牢牢地抓著,怎麼也甩不掉。
我常常在想一句話:不傷人是一種教養,但不被別人傷害是一種氣場。
而這一點,或許從孩子開始面對這個世界,就開始需要讓他知道了。
不進一寸,也不失一毫。
我始終覺得,這個世界從來是有經緯度的,不會因為你的忍讓而縮水,也不會因為你的強悍而膨脹。
你要懂得遊刃有餘最好的方式是,內心柔軟而有原則,身披鎧甲而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