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的孩子吃不了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因為知道生活不易,所以懂事早的孩子懂得吃苦。

也許你想說,父母的責任就是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生存環境。

這點沒有錯,但是千萬不要剝奪孩子良好性格養成的權力。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裡長輩的掌心寶,說不得碰不得。

他們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一旦失去了,就會心裡不適應。

尤其是生活在城市裡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吃苦。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以後離開自己無法生存,所以選擇帶他們進行各種「吃苦」訓練,但是很多都因為家長的不忍心而告吹。

之前湖南台有一檔真人秀節目,叫《變形記》。

已經播出,很多家長都十分關注,因為他們也想看看,過慣了大城市無憂無慮生活的孩子,如何在農村生活。

他們也想藉以農村孩子的生活現狀,讓自己的孩子居安思危。

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被批評的那個?

很多家長每學期都要給孩子開家長會,尤其作為新生,都很想知道孩子在學校的表現。

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被表揚了,而自己孩子卻被批評了,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朋友家的孩子睿睿,就是一典型的被寵壞的例子。

從小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和小皇帝無異。

終於到了學齡,要去幼兒園了。

一周後,一家人卻犯難了,因為被老師找家長了。

睿睿一個人慣了,以為還是和家裡一樣,所有人都得讓著他。

玩玩具,抓起一個就走,也不管這個是不是自己的。

吃飯的時候,自己不動手,等著別人餵。

老師耐心地開導他,別人都是自己吃的。

他卻「哇」地哭了,什麼都聽不進去,最後老師只能端起飯碗去餵他。

戶外活動時,老師讓孩子們給小樹苗澆水,他就站在一旁欣賞,也不動手。

其他小朋友來叫他,他直接把人家推開了。

現在,小朋友都不願意和他玩,睿睿被孤立了。

老師說,我們的教育都是以鼓勵為主,但是這孩子被家人寵壞了,真的是無計可施。

朋友卻覺得是幼兒園的教育問題,怎麼我的孩子就教育不好,在我身邊的時候還好好的。

她和我說的時候,依舊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

「我記得你上學那陣,相當用功,總是被誇獎。

「那時候不是希望知識改變命運嘛,我家裡窮,所以得自己努力。

「你爸媽小時候,也這麼寵你嗎?」

「他們哪顧得上我,每天早出晚歸,我連飯都要自己做。

「你那時候幾歲?」

「10歲吧。

「你家睿睿多大了?他自己做過一點家務嗎?」

「就因為不想讓我的孩子和我一樣,我要努力賺錢,把最好的給他。

我朋友對她這個兒子真的是有些溺愛了,買好幾百塊的玩具,眼睛都不眨一下,要知道,那是她辛苦2、3天的工資啊。

孩子的任何要求都無條件滿足,所以孩子以為哭一哭,就什麼都能得到。

記得看《少有人走的路》時,裡面提到了「推遲滿足感」。

如果直接被滿足一切要求,你會剝奪孩子體會幸福感的權力。

因為沒有前期付出的辛苦,所以感受到的快樂是一時的,而且是短暫的。

比如,給所有孩子每人一塊糖,並告訴他們,如果放學時,糖還在,就可以再獲得一塊。

很多孩子在看到糖的時候,已經迫不及待的送進口中。

而接下來,他們就要看著其他孩子的糖,然後在放學時,沒有吃的孩子就會收穫兩塊糖。

選擇先吃掉的孩子,這一刻感受到的失落感其實是比滿足感多的。

這就好像是人的慾望,永遠是無法得到滿足的。

如果在孩子小時候,你總是輕易滿足他的要求,從不讓他吃一點苦。

那麼等孩子長大了,你要幫他工作還是繼續養活他?

生活中,我們會看到很多新聞報導的不良少年,大部分都是富二代。

他們不是缺錢去偷,而是為了尋找刺激感。

成年後,依舊遊手好閒,不務正業。

這樣的孩子,社會對他的接納度是很低的。

當你的孩子成為社會隱患時,作為父母的你,只是一味的責怪孩子,有沒有自己反思一下呢?

成年人可以通過有意識的調整,來實現推遲滿足感的要求,最終達到自律的要求。

作為一個孩子,他的性格養成都是幼時形成的,也就是家長行為。

你要讓孩子知道,有付出才能有收穫,要讓他能吃苦,長大後才能獨立面對人生。

你不可能陪他一輩子,人生的路,只能他自己走,誰都替代不了。

你給的一切,不一定是孩子需要的。

千萬不要幫他透支快樂和滿足,否則幼時你幫他做的選擇,足以讓孩子埋怨你一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的寶寶被寵壞的幾種表現

小孩子是爸媽的心頭肉,是爺爺奶奶心中的掌中寶,捧在手裡怕壞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寵愛孩子是每個父母長輩愛的體現,但是過分寵愛則會讓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不利於孩子健全人格的發展。過分的寵愛就是溺愛,...

孩子被寵壞的表現,你家孩子中招了嗎?

父母對孩子的愛總是無私的,付出再多也覺得不夠。現多數家庭里只有一個孩子,經常是祖輩,父母都圍著孩子轉,有什麼好吃的,第一時間給孩子,孩子想買什麼玩具更是眼睛都不會眨一下,甚至孩子調皮搗蛋還覺得活...

溺愛會帶給孩子四大問題

現在很多家庭中都是獨生子女,爸爸媽媽將所有的關愛都傾注在孩子身上,對其是有求必應。殊不知,這種溺愛過度的教育方式會帶給孩子極大的傷害,更是其良好行為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