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見分曉:除了孩子自己,誰還能替他的壞習慣買單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果果幼兒園開學已經三周了。

雖然我去接孩子時,還是會看到一些孩子會哭鬧,但樓裡面明顯已經比剛開始的時候安靜了很多。

每天看老師們發到群里的小視頻,孩子們生活起居也很有秩序,家長們都挺欣慰的。

誰知昨天幼兒園午餐時間,老師忽然在群里發了這樣一條消息:

兩周時間接觸下來,我覺得班裡的幾位老師都很和藹可親,對孩子也很耐心、溫柔,怕家長們不放心,平時還經常給家長群里發小朋友們吃飯、做活動的照片、小視頻,提醒到家多給孩子們喝水,說無論孩子是不是哭了,其實都在進步,要給孩子鼓勵什麼的,教學理念挺「正面管教」的,讓我很放心。

這樣發一串「感嘆號」的句子,還真是第一次。

但我很理解老師的心情

她們白天儘量在引導和培養孩子各種基本生活能力,日復一日地耐心重複,可是都快一個月過去了,孩子一如既往,毫無改善,甚至明明會自己拿勺子,就是不肯吃飯,怎麼回事呢?——到家有人伺候唄!

孩子一回家就有人餵飯,第二天回到幼兒園,昨天老師教的又都還回去了,這樣別說半個月了,再過去半年也沒用啊!

1

生活習慣好不好,幼兒園裡見分曉

果果入園之前,我專門給她報名了早教班的「學校技能」課,提前讓她適應,以便順利過渡,記得當時老師對我說:「School Skills最能暴露家庭教育中的問題,你上上就知道了。

如果說「「School Skills」是對課堂環境的模仿,那麼入園就是一面「家庭教育的照妖鏡」。

自從果果進了幼兒園,我愈發覺得幼兒園就是個大熔爐,也是伸展台。

家長平時怎麼帶孩子,孩子一進幼兒園,老師一眼就能看出來

別說老師了,就連我這個普通家長,掃一眼都能看出怎麼回事。

說真的,家長們可能會擔心的,孩子嬉戲時對排隊有沒有概念,拿東西會不會爭搶,會不會打架,但這些關於禮貌、情商的考驗,其實已經算是高階技能了。

事實上,孩子在幼兒園中首先會暴露的,是最基本的生活習慣

譬如,洗完手是否懂得要擦手,還是到處甩;吃飯的時候能不能坐在自己位子上、是不是需要餵;要上廁所會不會主動說,還是尿了褲子突然哭…

洗完手到處甩的孩子,恐怕在家都是被大人追著擦手,鮮少被要求自己去拿毛巾,擦完了還要放回去;

上廁所不會主動說的孩子,很有可能平時習慣了家長叨叨叨叨的提醒、把尿,都是根據大人的「需要」(也就是提問)來上廁所,而沒有學會自己表達、自主憋尿;

吃飯需要餵的,這個也不用分析了,通常就是家長嫌孩子吃得慢,或者吃得少,追著餵……

平時生活中不在意這些細節,等孩子進入集體生活,立刻就發現副作用了。

還真是應了那句話——你以為給的愛,其實卻是害

2

誰能替孩子買單?只有他自己!

孩子最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都跟不上,怎麼辦?沒辦法,只能自己補上,誰也替不了他。

不管我們怎麼呵護,終歸飯要他自己一口一口吃,路要他自己一步一步走。

人生是孩子自己的,爸爸媽媽只能將孩子領到大路開始的地方,不可能扶著他走一輩子。

而幼兒園,正是孩子學著邁入獨立的一個分水嶺。

說到這裡,有的家長可能會擔心:哎呀,我家孩子就非要餵飯,到了幼兒園老師不給喂,餓肚子怎麼辦?

大可不必有這種擔心。

至少正規幼兒園裡,老師們不會閒著沒事虐待孩子。

她們從事幼教工作多年,對這樣的情況不僅司空見慣,也很能理解,開學初期會盡最大努力幫助孩子們適應生活——老師不會讓孩子餓著,會幫著餵飯,但更會鼓勵孩子伸手自己吃。

但就像前面截圖里那種情況,如果白天在幼兒園老師教一步,放學後家長伺候孩子退兩步,那老師再認真負責、努力付出也沒用啊!

事實上,和家長的擔心相反,孩子感受的壓力未必來自老師,反而來自其他人。

譬如孩子自己。

小孩子也有自尊心。

例如兩歲的孩子都有可能,不喜歡爸媽當著別人的面批評他、說他不好。

小孩子也會有競爭心。

例如當一個孩子說「我爸爸個子特別高了」,另一個孩子立刻用更高分貝說「我爸爸才高呢,我爸爸比樹還高!」,這就是孩子最早的小小競爭心。

幼兒園裡不會比較誰畫畫好,誰唱歌好,誰多聰明,孩子們這三年就是開開心心玩兒,培養對世界的認知和生活自理能力。

那麼如果孩子在集體生活中,長期在生活自理方面落後於其他小夥伴,會不會讓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呢?

不僅如此,有可能給孩子最大壓力的,正是孩子最親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

有的家長一直事事替孩子代勞,等孩子一入園,老師說「不行」了,就開始著急「訓練」孩子。

和之前的「代勞」一樣,都是以愛為出發點,但在孩子眼裡,卻是「原來那麼『愛』我,神都肯替我做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現在不愛我了!」、「為什麼一上幼兒園,愛我的大人就都變了?」

孩子可能會失落,可能更容易有分離焦慮,甚至還可能有逆反心理。

所謂寵溺的惡果正是如此,當你愛得太過了,有一天你不過是恢復了正常,對方感受到的卻是失去和傷害。

3

你是「直升機家長嗎?

英文里有個詞,專門形容那些過度為孩子代勞的家長,叫做「Helicopter Parents」

這類家長對孩子過分保護、不肯放手——明知道餓一頓死不了,非要追著喂,生怕少吃一口;明知道有手可以自己提褲子,非要幫著提,生怕不平整;就像上面的圖片里那樣,明明孩子要學會騎車就要放手,非要四隻手按住,生怕摔倒……

孩子小的時候,「直升機家長」圍著孩子的生活起居轉個不停,等孩子大一些,他們又為孩子安排各式各樣「對他好」的補習、活動,時時刻刻監控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希望所有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這些家長就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時刻刻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

可是如果我們不給孩子鍛鍊的機會,他怎麼能知道什麼叫做餓、怎麼才能把褲子穿好,如何不摔跤,又或者是自己真正喜歡什麼、想要什麼呢?

當我們把一切都為孩子打理好,不僅會讓孩子失去探索的興趣、嘗試的機會,還會剝奪孩子的成就感,讓他們未來踏入社會、面臨獨立生存時無所適從。

「直升機家長」在國外也是個大問題,在美國一個育兒雜誌針對「5-12歲兒童自理能力」的調查中,竟然有70%的孩子不會自己換衣服,有61%的孩子不會自己洗澡,有60%的孩子不做家務。

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懼怕失敗、沒有自信、從來沒學過責任。

如何避免成為一名「直升機父母」?其實也不難,無非是做到以下幾點:

1、不為孩子代勞他們能做的事情。

2、不為孩子代勞他們幾乎能做的事情。

3、不以自己的主觀意志替孩子做決定。

我說的這些,正是把下圖中「直升機父母」做的事情反過來。

正像圖比喻的那樣,我們做爸媽的應該知道什麼時候該剪斷這根繩子,放開控制孩子的那雙手。

4

成長不一定就是別離,但要有「目送」的距離

前些年,龍應台的《目送》里有一段話特別火: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第一次讀龍應台的《目送》時,我還單身,尚體會不到為人父母的那顆心,但猛然間卻發現,原來自己從朱自清筆下目送父親《背影》的那個人,變成了留給父母「背影」的那個人

如今女兒已經到了蹦蹦跳跳能入園的年紀,我又站回了「目送」的位置

每天早晨看著她走入教室的背影,再想起這段話,格外觸動。

我們總說,孩子長大了,就要離巢而去。

而有時候,當媽的正是因為懂得這個道理,每每想起就更捨不得,更想要去抓住眼前稍縱即逝的時光,想要孩子多一刻停留在自己懷裡……誰不是呢?每晚看著果果熟睡的小臉,我偶爾也會忽然湧上一股傷感,這樣任我擁抱,黏著我甜甜喊「媽媽」的時光,還有多久?

但現在每天看著孩子獨立的背影,我想通了:成長不一定就意味著別離,但一定要有「目送」的距離。

給她空間去奔跑,奔跑就必然可能摔倒;給她時間去嘗試,嘗試就必然可能失敗。

但恰恰是因為有這樣的距離,孩子才能成長得愈發堅定、自信。

正是因為我能退到「目送」的位置,在她失落、需要安慰的時候,才會回來找媽媽尋求幫助,而不是一邊畏縮不前、一邊拚命想掙脫我的手。

既然我們不能替孩子買單,那就不要逼迫孩子去欠生活的帳。

我始終相信,如果說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那麼好的家庭一定少不了懂得「放手」的父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