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配齊「六味地黃丸」,燉好「兒女溝通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無可厚非,每個孩子身上都寄託著父母的深切希望。

家訪中,老師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回答,「老師啊,我這孩子只聽老師的話,我怎麼說他(她)都不聽」。

出現這樣的結果,說明學校老師的教育方法是正確的,問題主要出在家庭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上。

其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

家庭教育作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響時間最長的一種基本形式,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的。

各位家長,大家好!今天吳老師就和大家一起談談在家庭教育中和孩子溝通時應該注意的六點細節,僅供參考。

一、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人來客往,親朋好友相聚,談論各自的孩子,常常成為重要話題之一。

很多父母喜歡在眾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一個孩子多不容易。

但要知道,只顧著吹毛求疵地指責孩子的短處,把孩子說成「豆腐渣」,這對孩子心靈的傷害極大。

這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幹家務不行,讓家人為他受累,也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和父母逐步疏遠。

二、不歡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長大了,隨著身心的逐漸發展,希望家長以「大人」身份對待他們,也希望擁有幾個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但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小夥伴不太懂禮貌,或太精於算計,或會欺負人,愛撒謊等缺點而不喜歡。

父母應當尊重孩子對好朋友的選擇。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於進行角色換位思考,尊重維護孩子的選擇。

父母要承認與孩子之間選擇朋友時的差異,並尊重這種差異。

有時候給孩子足夠的面子,孩子也將會給父母足夠的面子。

三、在孩子面前吵架

有些家庭,夫妻間爭吵不休,滿嘴粗話,甚至動手動腳,家庭氣氛經常處於緊張狀態,尤其是在孩子面前吵架甚至打架,這在孩子的心靈上形成巨大的壓力,讓孩子以悲觀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學習,逐漸產生自憐自卑、自暴自棄的心理。

有些父母,長期感情不合,在家裡寡言少語,在這種氣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壓抑,時間久了勢必損害他們的心理健康,會使孩子變得冷漠、孤獨、執拗和粗野,破壞力驚人,對社會充滿仇恨,成為心理方面的畸形兒。

四、說話不算話

失信等於失威信,家長說話不算數,不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甚至還影響孩子的自身形象。

它會讓未形成守信觀念的孩子覺得,一個人說話可以不負責任,答應別人的事情也可以不辦。

做個說話算數的家長就要不輕易許諾,不隨便許願;不要為了達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隨便地答應孩子的要求;當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認真想一想,這種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兌現,如果是合理的、可兌現的,就要認真地承諾、必須兌現。

五、回答問題不耐心

好奇是人類的天性,好問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現,一般說,好問的孩子勤于思考,愛動手,求知慾強,父母應該對孩子的提問給予及時的肯定,讓孩子感到提問題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經常為提出問題而自豪。

這對孩子的思維發展有很好的作用。

爸媽的敷衍會讓孩子漸漸失去提問的熱情,也會漸漸失去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父母的冷淡會讓孩子以為自己不應該問問題,或者不應該問這一類問題,讓他對自己能力失去了信心;父母的藉口會讓孩子從此學會找藉口,養成"失信"的習慣。

六、對孩子發脾氣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

因此,父母發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情緒。

但是,孩子還弄不清,父母為什麼發脾氣。

也就是說,在很多父母發脾氣的時候,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脾氣,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了火,發完脾氣後,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該怎麼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護。

還有,決不能因為發脾氣後的內疚,就放鬆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

各位大朋友和小朋友們,如果看了本文後,對你的教育或者學習有點用的話,請幫忙關注收藏下,評論轉發下,讓更多的人也能夠看到,謝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