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則能讓孩子更有安全感?我作為一名家庭教育老師是這樣來理解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果懸崖邊上有欄杆,那麼人就敢靠著欄杆往下看,因為不會害怕摔下去。

欄杆就是界限(規則)。

知道界限的孩子會有安全感;相反,沒有界限的孩子沒有安全感,因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裡。

」——杜布森博士

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給孩子立規則,讓他成長為一個有擔當的人,是父母的責任。

愛與規則的平衡,才能成就孩子的未來。

然而很多家長在孩子規則建立的事上有自己的顧慮。

我在做家庭教育輔導的時候,經常會遇到家長一面跟我傾訴孩子「調皮」,一面又擔心要求太嚴格會不會傷害孩子,讓孩子失去自由、快樂的童年。

也有家長把規則等同於束縛、禁止和限制。

其實,好的規則不會傷害孩子,反而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

正如杜布森博士提到的,「如果懸崖邊上有欄杆,那麼人就敢靠著欄杆往下看,因為不會害怕摔下去。

欄杆就是界限(規則),知道界限的孩子會有安全感;相反,沒有界限的孩子沒有安全感,因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裡」。

規則感會促進孩子安全感的建立,這是他們未來健康人格發展的基礎。

真正的自由不是為所欲為,就如哲學家康德所言,自由不是你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而是你不想做什麼就可以不做什麼。

這種「能夠不做」,是一種高度的自律,也是一種內化的規則,是真正的自由。

這種能力是在從小的成長環境中培養起來的。

而從心理成長的規律來看,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孩子會在18—36個月左右開始經歷規則敏感期,直到青春期成型。

年齡越大,規則感越難以塑造。

家長要把握住這個時間段,從小教導孩子遵守規則和秩序,幫他們建立起界限感,讓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

但是,為孩子建立正確的行為規範,對很多家長而言是一項不小的挑戰。

如何讓孩子在自由與規則中成長是每個家長都關心的問題。

家長們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入手幫助孩子建立規則:

1.共同參與

父母和孩子一起確立規則,讓孩子參與其中。

確立規則的目的,不是控制孩子,而是順應孩子的成長。

在規則確立的事上,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比如,在買玩具的事情上,孩子可以在一定價格範圍內自己做選擇。

孩子越大,意見會逐步增多,父母在原則性問題上態度要堅決,比如回家的時間、看電視和玩電子產品的頻次等。

2.樹立榜樣

確立的規則,家長和孩子要共同遵守。

言傳身教,父母自己也要遵守確立好的規則,比如作息的時間、一起鍛鍊、共同參與完成家裡的家務等。

3.貴在堅持

孩子規則的培養一定要持之以恆、不斷強化,最終使孩子形成良好的遵守規則的習慣。

心理研究證明,行為形成固定的習慣需要21天、40天、90天不等的時間,需要家長有耐心。

4.及時鼓勵

及時獎勵孩子遵守規則的好行為,家長可以用表格記錄孩子的行為,幾周之後給小小的獎勵,主要以精神鼓勵為主。

並且,不要過分鼓勵必要的行為,比如孩子掌握了該年齡相應的行為時,像每天刷牙之類的,就不要獎賞。

總之,規則能帶來自製、負責、自主和愛心,是孩子未來生活的基石

為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心理的安全、快樂成長,爸爸媽媽們行動起來為孩子確立好的規則吧。

如果你有好的教育方法也歡迎在評論討論分享。

我們會定期更新教培行業原創內容,您覺得有幫助請動動您的手指點一波關注噢,也歡迎轉發分享給您的朋友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立好規矩,孩子會更有安全感!

1當一個小生命來到我們身邊,帶給我們是無限的喜悅。這個小寶貝從吃飽睡,睡飽吃的時期很快就會過度到淘氣期。在一本育兒書看到過把孩子這段時間稱之為「孩子懵懂期」,泛指有很多危險的物品,孩子有能力觸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