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歲前不教育好,會害孩子一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熊孩子」熊上天,爸媽還好意思找藉口?
家長看自己的孩子都是自帶美圖秀秀的,但是在別人眼中,你的孩子是那種讓人抓狂的「熊孩子」嗎?
熊孩子的討厭,不用多說。
作為家長,如果還抱著「大點就好了」的心態,那孩子的一生就處在一個極度危險的狀態之中了。
一個不知行事邊界的孩子,成年後的人際關係會如何,可想而知。
孩子需要明白的基本準則是——不傷害人、物和環境(包括不使用語言和肢體攻擊他人,不侵占別人的財物等等),做錯事要道歉。
立界限,抓好五歲前的好時機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先生,在研究中發現,如果將17歲的智力發展水平算作100分,那麼,在4歲時就得到了50分,4~8歲可以達到80分。
中國人也說,「3歲看大,7歲看老」。
它解釋了心理特點與個性傾向的形成時期以及對未來的影響。
人的天性中有追求為所欲為的「快樂原則」,這種生物性的「本我」需要發展出社會性的「超我」。
這是家長要及早承擔的教育任務。
父母不是哆啦A夢,沒辦法讓孩子擁有一切,但可以讓他成為有邊界守規則的人。
童話爸爸很負責地講,孩子在五歲前不教育好,不幫他立好規矩和界限,會害孩子一輩子。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如何教規矩,從小到大不一樣
根據不同年齡段的特點,順勢而為,父母們會少走很多彎路。
0~1歲︱安全感和安全
嬰兒和學步兒這兩年,孩子的大腦發育程度還不適合立規矩。
父母要做好的功課,就是無條件接納孩子,給予他們充足的安全感。
安全感充分的孩子,和母親建立了良好的依戀關係,情緒也會相對穩定。
此時,他們就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小精靈,精力旺盛,吃了睡,睡了玩,玩累了就吃。
世界是新奇的,什麼都想碰什麼都想試什麼都想要,卻不知道尖銳的東西能把手割傷,不知道電的危險,也不知道開水可以燙手……
父母在此階段就是把他們放在生命最重要的位置上,保護這初降人間的天使,避免痛心的悲劇發生。
保證孩子的安全是首要任務。
特別提醒新晉奶爸奶媽們保持謹慎,堅決要做好各種預防工作,防患於未然。
危險品,請一定要收好。
插座、飄窗窗台、灶台、浴室,各種危險都要防備周全。
8個月左右的孩子會喜歡不停摔東西,這是一種心理發展的探索行為。
父母不要強行制止,可以給他們各種無傷害的物品嘗試。
這麼大的孩子一般不會出現情緒問題,有也多半是生理原因。
如果孩子出現用手拍打人的行為,這也是一種成長中的探索,可以輕輕把他抱開或手挪開,簡單而堅定地說:「不可以。
」
2~3歲︱情緒的接納
當孩子步入2歲時,開始有自己的自主意識了。
現在他們開始不再自稱「寶寶」或乳名了,而學會了說「我」。
為這個進步鼓掌吧。
鼓掌之後,頭疼來了。
因為有了自主意識,他們就同時也有自己的意志來對抗父母了。
撒潑滾地也多發生於這個時期。
所以,家長會咬牙說「可怕的兩歲」,心理學家叫「第一叛逆期」。
他們伸出的雙手對世界進行更深的探索,缺少禁忌意識,又受好奇心驅使,屢屢試探。
他們會用用哭鬧來表達被拒絕被阻止時的不滿足情緒。
面對大發脾氣的小傢伙,父母們不用太擔心,他們只是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而已。
人們習慣把情緒分為正性的和負性,比較難以接受孩子的憤怒、悲傷。
其實,要孩子學會管理情緒,就得從接納情緒開始。
情緒被接納之後,他才懂得尊重父母定的界限,慢慢形成內化的規則意識。
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是這個時期的頭痛處。
對於還沒有發展邏輯思維的孩子,嘮叨大道理效果是極其有限的。
面對孩子的情緒之前,父母首要的是看看自己的情緒。
有的媽媽因為壓力大,充滿焦慮,敏感易激惹。
有的父母關係緊張,緊張氣氛傳遞給了孩子,造成孩子的情緒壓抑和爆發。
一個管理不好自己情緒的父母,是沒法處理好孩子的情緒問題的。
面對孩子的尖聲哭喊,糟糕的做法是煩躁地打他一頓造成情緒升級,或是讓步平息,這只會讓孩子學不到界限的正確把握。
確實是孩子在無法滿足自己的事實面前控制不住情緒,父母此時要堅持的原則是:溫柔地堅持。
換一種說法是「不含敵意的堅決」。
溫柔,即父母態度上的溫和,不含敵意,不把孩子放在對立面上,不讓他覺得自己的人被父母否定。
堅持,即態度和立場堅決,界限清晰。
兩者結合,才可以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沒拋棄我,而是在這件事上只允許或不允許我怎麼做。
根據孩子的性格氣質不同,爸媽處理時可以略有不同。
平和點的孩子可以直接抱住他,陪伴著等待他平靜。
相對爆烈的孩子,可以把他放到一個安全舒適的地方,讓他自己冷靜下來。
注意不要說「不要哭」「不許哭」等否定情緒的話。
總之,父母自己一定要淡定,再淡定。
4~5歲︱肯定的力量
二歲到六歲的孩子,在心理學上處於「前運算階段」,成人的宏篇大旨還是別灌輸了。
可喜的是,這時期的孩子乖巧多了。
入園後接受的社會化第一課,已經起了作用。
4歲的孩子擁有相對清晰的意識,懂得通過接受讚美或懲罰來弄明白規則。
5歲的孩子擁有自己的意願,只是不會判斷合不合理。
這個時期,他們迫切需要:肯定、讚美和認同。
這一點上,爸爸的重要性大過母親。
父親的真心欣賞和讚美,會幫孩子建立自信,並更樂於接受父親的權威。
在孩子做得正確的時候或者認錯改過時,及時肯定,鼓勵,予以積極關注,孩子會保持愉快的心境,提高自律能力,鞏固正性行為。
相反,過於關注負面,反會起強調作用。
懲罰手段用多了,「耐藥性」會增強,效果下降。
五歲是建立規則意識的大好時機。
父母們不用講大道理,只需把握時機講一些基本的準則。
他們已經能理解,也會模仿父母的做法。
身教大於言傳。
父母的以身作則,就是最好的榜樣。
媽媽禁止孩子玩手機,自己卻埋頭玩;爸爸批評孩子罵人,自己出口成髒,父母的教養力量削弱,讓孩子陷入混亂。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父母應該是規矩的第一遵守者。
教育孩子時,一定要在自己情緒穩定的情況下,注意使用正常語氣。
再敲一次小黑板:溫柔地堅持。
父母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尊重。
父母有過失,也要及時向孩子道歉。
孩子會從中學習如何認錯。
從孩子的視角來考慮問題,和孩子保持一種平等的視角,會讓他們更樂於接受制定的規則。
多使用正向語言。
孩子玩完後玩具扔一地,A媽說:「看你,討厭吧,把房間搞得亂七八糟。
」B媽說:「啊,這些玩具很想回到自己的家舒服地睡覺了。
」後一種說法就會讓孩子易於接受。
採用寓教於樂的方式。
講故事是最好的方式。
不用額外囉嗦,只需提些小問引導孩子思考,孩子憑著天生的靈性會理解童話或繪本中要傳達的正能量精神。
他們會代入角色,明白自己怎麼做更可愛。
無規矩不成方圓。
每個「熊孩子」背後,都有不懂幫孩子立界限的「熊爸爸」或「熊媽媽」。
所有孩子都有很強的可塑性。
童話爸爸相信,爸爸媽媽的積極努力,會給孩子未來的人生帶來積極的影響;相信每個孩子都會迎來積極向上的明天,人生路也會越走越寬。
父母的愛該附加「條件」嗎?
孩子們在生活中會對父母提這樣那樣的要求,他們可能會要求父母買一些玩具,零食,或者是要求父母買新衣服,帶他們去遊樂場,讓他們出去和朋友玩耍,這些種種的行為都在於父母們是否答應,而爸爸媽媽們有時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