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懂教育的父母,和孩子相處時,都做到了這三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很多父母總是抱怨教育孩子累,充滿了焦慮,總覺得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成長得那麼好,自己家的孩子卻不盡人意。
出現這種情況,多半是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方式有所偏差。
想教育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在和孩子相處時,父母必須掌握這三點:
1
承認自己的不完美
很多家長在教育中,總是想把一切都做得盡善盡美,在孩子眼中樹立起一個權威者的形象,不允許自己有任何出錯的地方。
有時候甚至為了維持這一份權威,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或局限性,不樂意聽孩子的意見和聲音。
所以很多父母常常覺得焦慮、隨意發脾氣,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感覺身心俱疲。
其實,哪裡有完美的父母。
是人就會犯錯,就會有自身的局限性。
在電影《我是山姆》中,只有七歲智商的山姆說自己作為父親會有困惑,害怕犯錯。
實際上,所有父母都會經歷困惑和沮喪,即使在他眼裡完美的律師莉塔也會哭著說:「我覺得失落、渺小又醜陋、可有可無……」
如果父母總是用完美來要求自己,反而帶給自己狼狽、自責,更不利於教育孩子。
韓劇《請回答1988》中,爸爸對女兒的一番話,讓人印象深刻,他說:「爸爸也不是從出生就開始當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
」
在為人父母的路上,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是與自己和解,也是與孩子和解。
正如幾米漫畫中說:「我知道我不是一個完美的小孩,但你們從來也不是完美的父母。
所以我們必須相互容忍,辛苦且堅強地活下去。
」
承認和接納自己的局限,是接納孩子的前提,這樣才不會總是要求孩子成為自己心中虛構的那個「完美小孩」。
親子之間,多了一份相互的包容和理解,親子關係才更加真實和真誠。
承認自己的不完美,並不代表著父母的無能和無力,也不會貶損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
相反,父母會更真切地感到自己的力量,在自己能力不及的地方,偶爾示弱,才會留給孩子一些自主探索、獨立的空間。
這樣,孩子能得到成長,父母也會在育兒中更加輕鬆和自在。
2
給孩子高質量陪伴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相處時,並沒有真正看見孩子。
他們或是心不在焉,玩著手機,或是對孩子的需求和交流敷衍回應,又或是只會不斷給孩子提要求,要求孩子進步。
其實,這三種表現,都不是對孩子成長有所幫助的陪伴。
常常有一些爸爸媽媽抱怨孩子大了什麼都不跟自己交流,所以越來越不懂孩子的想法了,這些都是因為平時生活中沒有關注孩子的想法,沒有及時和孩子溝通。
和孩子相處時,就請你耐心、用心、認真,給他高質量陪伴,無論時間的長短,孩子都能感受到你對他的愛。
尤其是當孩子求關注、想要和你交流時,父母的態度真的很重要。
曾經在坐高鐵時,旁邊一個小孩子看著窗外不停變換的景物,非常興奮地指著外面讓爸爸看,而這位爸爸卻頭也不抬,嘴上應付性地「嗯,嗯」幾聲,眼睛卻一刻也不願離開手機螢幕。
喊了好長時間發現爸爸無動於衷,我分明看到孩子眼裡閃爍著新奇、興奮的光漸漸暗淡了下來。
當孩子想要和你交流時,即使再忙,也請停下來和他溝通,不然等到孩子什麼都不願意跟你說的時候,就為時已晚了。
這一點,在《媽媽是超人》節目中,霍思燕就給天下的父母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樣。
當孩子求關注時,霍思燕即使手上忙個不停,也會跑到孩子面前和他溝通交流。
有一次,霍思燕看到嗯哼組裝成功的玩具車,即使在化妝,她也跑來跟孩子交流,對孩子的作品表現出非常感興趣的樣子,「哇塞,這是兩種開法的車吧,你是不是把它橫過來也能開?」
在一番交流過後,還趁機教育嗯哼以後自己會開車了一定要開慢點。
嗯哼的高情商、對爸爸媽媽的體貼,與霍思燕對他的關注和陪伴是離不開的。
3
尊重孩子獨立的人格
很多父母總是不能放下固有的觀念,把孩子看作自己的附屬品,於是出現了這樣幾類父母:
操控型——不聽孩子的聲音,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孩子身上;
包辦溺愛型——為孩子做好一切,不給孩子獨立的機會;
粗暴型——隨意宣洩情緒,不尊重孩子,吼叫打罵。
著名教育家盧梭曾經說過「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
其實就是希望成人在對待孩子時要尊重孩子的發展特點,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對待,而不是成人的附屬品。
周國平曾說:「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則是一種教養,而如果沒有教養,愛就會失去風格,僅僅停留在動物性的水準上。
」
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原則是尊重孩子。
從根本上說,這就是要把孩子看作一個有自己獨立人格的個體。
尊重孩子獨立人格從教孩子獨立做起,不嬌慣,不包辦,從摔倒自己勇敢爬起來、自己動手吃飯、孩子能做的事情鼓勵他自己做,這樣一件件小事中,逐步引導孩子自立、自我管理。
其次,在非原則問題上,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決定,給孩子話語權和選擇權,不一味否定,鼓勵孩子勇敢嘗試和挑戰。
哪怕孩子的決定不是那么正確,他也會從中體會到選擇造成的後果,獲得了經驗教訓,這是他成長的寶貴財富。
編輯:八月
插畫: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