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請放手,相信孩子能夠照顧自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位母親為她的兒子傷透了心,在心灰意冷的情況下去找心理醫生。
醫生問:「當你的孩子第一次繫鞋帶時,打了個死結,從此之後你是不是再也不給他買帶鞋帶的鞋子了?」母親點點頭。
醫生又問:「當你的孩子第一次刷碗時,打碎了一隻碗,從此之後你是不是再也沒讓他刷過碗?」母親又點點頭。
醫生接著問:「當你的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鋪時,用了很長時間,你是不是看不過去,從此一直替他疊被子?」母親驚奇地看了醫生一眼。
醫生繼續說下去:「孩子大學畢業了,你怕他找不到工作,就動用了自己的關係和權利,給他找了一份工作。
你怕他娶不到媳婦,怕他以後的日子過得不夠舒適........."
這位母親驚愕了,從椅子上站了起來,湊近醫生問:「這些你是怎麼知道的?」
「從那根鞋帶知道的。
」醫生說。
母親憂心地問:「那我以後該怎麼辦才好?」
醫生回答道:「他生病的時候,你最好帶他去醫院;他結婚的時候,你最好先給他買好房子;他沒有錢的時候,你最好及時把錢給他送過去。
這是你今後最好的選擇,別的,我也無能為力。
』
故事中的母親不肯放手讓孩子自立,讓孩子最終成為了」母愛「的犧牲品。
很多媽媽對孩子保姆式的養護,剝奪了他們的動手機會,抹殺他們的獨立意識,甚至讓他們連基本的生存能力都失去了。
一項調查表面,我國高中生近五成從不倒垃圾、不掃地,六成起床不疊被,七成不洗碗、不洗衣服,九成從不做飯,有些高中生甚至連整理書包都要由家長代勞。
很多孩子在完成大學的學業後還會繼續深造,走上社會時已經超過25歲了,而在此之前,他們的生活幾乎全部都由父母供養。
更讓人瞠目的是,涉世不深、「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孩子在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後,面對種種的難題與挑戰,乾脆放棄、選擇回家繼續依靠父母生活,即使結婚了也接著「啃老」,依靠父母為他們買房、裝修、養孩子!
很多父母不放心孩子,不相信孩子有照顧好自己的能力,簡直想把孩子的一切事情都放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但他們忘了孩子是一個在不斷成長的獨立個體。
當孩子到了有自理能力的年齡,父母卻仍然對他們的事情大包大攬時,很容易加重孩子的依賴心理,或是導致他們產生逆反情緒。
事實上,孩子往往比父母想像的更能幹。
他們有很大的潛力,之要父母對他們抱有信心,給他們獨立的空間和機會,他們就會給父母帶來很多意外的驚喜。
父母一直把孩子看成小孩的話,即使他已經到了10歲、20歲,在心理他還是會期待父母的關心和保護,像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所以想要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信任孩子有這種能力,並將這種信任表現出來。
來自父母的肯定,最能激發孩子的潛力,這種動力能使一個幼小的孩子成長為可以自立的個體。
對於孩子,這種能力,會是今後面對社會生活的無價之寶。
那麼,具體來說該怎麼做呢?
首先,對孩子的進步要表示人可。
不要對孩子說「你還小,長大在說」,「你看你,搞得一團糟」,'你還是躲遠點把,真實越幫越亂「之類的話,父母要用」你越來越能幹了『,「兒子的力氣越來越大了』,」寶貝越來越會照顧媽媽了「等對孩子的鼓勵和肯定逐漸建立起他們的自信心。
其次,適度地柔弱一些,讓孩子認識到他的重要性。
媽媽過於剛強、能幹,孩子就失去了施展自己本領的天地,會漸漸變軟弱;相反,如果媽媽表現得柔弱一些,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保護母親的責任,從而堅強起來。
「還好有你幫忙」,「你要記得提醒我」,「少了你,我還真不知道該怎麼做」.......有時候,媽媽可以表現出自己需要幫手,這樣能夠增強孩子的被需求感,改變他們「大人什麼都行,而我什麼也做不到」的想法。
總之,孩子成長的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有其特有的身心發展特點和生活內容,父母應充分信任孩子,相信他們有照顧好自己的能力,只有這樣,他們身心上的巨大潛能才能得以挖掘。
成長中甜蜜的煩惱——「分離焦慮」與「父母崇拜」
訂閱「超級育兒師」,貼身育兒管家親子關係是我們慢慢學會放手,開始學習獨立的過程。在孩子離開巢穴飛向天空的之前,他們會對爸爸媽媽產生依戀,3歲左右的明顯表現是, 「分離焦慮」和「父母崇拜」這兩種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