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學說話 該不該跟他說方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有媽媽擔心,寶寶已經到了學說話的年齡,平時在家跟他主要是說方言的,有時候也說幾句普通話,不知道這會不會對寶寶說話有影響。
研究發現,如果多種語言混雜,可能會導致寶寶說話晚。
專家建議,為了避免讓孩子「開不了口」,在教孩子說話的時候最好從小就用標準的普通話。
-
媽媽疑惑:複雜語言環境對寶寶說話有影響?
爺爺奶奶在家裡說方言,爸爸說廣東話,媽媽是說普通話。
家裡複雜的語言環境讓媽媽很擔心,兒子寧寧兩歲了,除了喊「爸爸媽媽」比較清楚之外,其他話都是咿咿呀呀的口齒不清。
看著一些同齡的小朋友語言流利,媽媽真是很焦急。
醫院檢查並沒有什麼異常,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是不是因為家裡人「各說各話」對寶寶學說話有影響?有研究指出,講兩種以上的方言的家庭的孩子,比單講一種語言的家庭的孩子更多地出現發育性語言障礙,且以2至3歲年齡的兒童較為突出。
所以家庭語言環境過於複雜,就像寧寧家庭那樣多種方言並存,這會使正處於模仿成人學習語言的寧寧產生困惑,其結果是導致說話晚。 -
語言混雜對寶寶說話有哪些影響?
寶寶困惑,金口難開
在家庭中交流語言不統一,寶寶想要模仿學習很難,他不知道哪個音是正確的,再加上寶寶辨別能力差,孩子變成了跟誰在一起就學誰說話,結果學習語言的階段拉長了,最後是連一套完整的語言也說不清了。
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寶寶在該說話的年齡卻金口難開。嚴重可能失語症
更為嚴重的影響是多種語言環境可能讓寶寶變成「啞巴」,即患上失語症或自閉症。
據美國疫病控制中心統計,目前嗎美國兒童自閉症發病率比上世紀80年代增長了10倍,每300個兒童中就有1個患上此病,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們生活在多語言的文化環境中,寶寶無所適從,因不適應這種複雜的語言環境而患上自閉症。混亂語言,混亂思維
家裡多種方言並存,寶寶周圍的人有的說這樣的話,有的說那樣的話,致使寶寶一直在這中「混亂」的環境中長大。
例如,年輕的媽媽每天晚上用普通話給寶寶講故事,同一個故事,奶奶在白天的時候用方言講,講法不同,故事內容里的叫法也不同。
媽媽再給寶寶講故事讓其指認東西時,寶寶都是充滿疑惑的眼神,因為多種語言來講,造成了寶寶語言思維的混亂。 -
家庭語言雜亂,寶寶語言怎麼教
孩子開始學說話了,確實要注意各種方言對他的影響,尤其在語言發展的關鍵期。
但有研究發現在寶寶1歲前,家長大可放心地讓孩子的大腦儲存不同的語言,多跟寶寶說話,就能儘可能開發寶寶的「語言識別能力」。
但家長要及時注意把握住語言表達關鍵期,在1歲以後用標準普通話教孩子說話。堅持用一種語言
-
如果爸媽都是說粵語的,你可以選擇用粵語作為寶寶的第一母語。
但如果家庭語言環境複雜,小編則建議還是使用普通話來教育孩子。
注意不要混用方言或說兒語。
當寶寶開始學習說話時,家人對寶寶說話應標準清晰,讓寶寶有正確的想學習範本。
不要因為普通話水平較差就放棄和寶寶說普通話,要知道,即使是帶有方言腔的普通話也比純粹用方言與寶寶交流更有益於他學習語言。
及時指導或糾正
如果你發現寶寶用手指著某樣東西說不出口,有可能是因為他缺乏這個詞彙,或者是各種方言的表達讓他感到困惑。
這時候你可以用標準的普通話跟他說「我想要桃子」,然後鼓勵他重複一遍,他便學會下次該怎麼說了。
如果你還發現孩子發音上有較明顯方言口音,你應該及時而又耐心地糾正他,但千萬不要對孩子斥責或者發脾氣。
幫孩子說完整的句子
寶寶咿呀學語時所說的話,大多是幾個簡單「隻言片語」,例如「餅乾」,「看爸爸」等,家長大多理解寶寶的意思並給他想要的,這樣寶寶得到強化更變得「懶得表達」。
所以媽媽應該鼓勵他說出完整的句子,教孩子正確的表達方式。
豐富語言學習的素材
家長還可以 利用多媒體資源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
安排孩子多聽聽廣播電台的兒童節目,還可適當(每天不超過半小時)看電視上的少兒節目,或者給孩子聽你買來的童謠歌曲或者講故事光碟。
這些資源可以讓孩子多接受普通話的薰陶。
創造機會讓孩子與同齡人交往
同齡夥伴有共同語言,說話積極性高,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去親戚朋友家串門子,或者到公園讓孩子有更多機會和同齡小朋友玩耍。
而且孩子們在說話上都是「半路子」出身,他們想要對方明白自己的想法就必須迫使自己的說話得清楚,完整。
所以這也是一種環境壓力給孩子的鍛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