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戀父戀母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緒?
俄狄浦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悲劇之王,因其受神諭詛咒遭受「弒父娶母」的命運,使得偉大的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費洛伊德將「俄狄浦斯」情緒用來指代「戀母」這一特別的性心理發展傾向,後來也指「戀父」情緒。
弗洛伊德將性心理發展分為五個時期,即:口欲期(0至1歲)、肛欲期(1至3歲)、性器期(3至6歲)、潛伏期(7歲至青春期)和兩性期(男13歲女12歲的青春期以後),並認為俄狄浦斯情緒屬於兩性發展的第三個時期——性器期(3至6歲),也稱為戀父(戀母)期。
什麼是戀父戀母期?
弗洛伊德認為戀父戀母期是幼兒從出生到6歲時性心理發展的第三個時期。
所謂的戀父、戀母,只是一個概括,具體來說有三個主要的階段構成:戀父(戀母),仇父(仇母),仿效。
「戀父戀母」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是「仇父仇母」許多家長卻不容易理解。
尤其是小女孩從出生開始經過了哺乳階段,對媽媽是非常依戀的,所以才會有上幼兒園需要處理分離焦慮的問題。
因此,很難想像自己的女兒會「仇母」。
需要給大家指出的是,幼兒的「仇」和成人的「仇」的概念區別很大。
對於幼兒來說,相比3歲之前和同性家長之間那種親密關係的相對疏遠和冷淡,就是一種「仇」的表現了。
孩子為什麼會「仇父(仇母)」?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講,性衝動使得人類以夫妻的形式得以繁衍。
如果沒有性衝動,男女之間就不會有愛,人類也得不到繁衍生息。
當幼兒來到了3歲左右,他們的興奮點開始由肛欲期向性器期轉移,這就標誌著他們的心理,也開始有了性的意識。
雖然他們的腦子裡並不懂得性到底是什麼東西,但是,在這種性的潛意識驅動下,他們開始尋找身邊的異性目標,異性家長自然成為了幼兒最好的「追」的目標。
家長既熟悉,又強大,還喜歡自己,所以太好「追」了。
於是孩子們將異性家長視為「自己的」。
然後,孩子的戀父戀母期就這樣開始了。
可是,在「追」異性家長的過程中,孩子們漸漸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媽媽(爸爸)的身邊,總是有一個爸爸(媽媽)。
他(她)不僅比自己強大,與媽媽(爸爸)也很相愛,自己的「競爭力」明顯不足。
孩子們在經過了多次嘗試後,最終選擇了放棄與那個強大的同性(爸爸或媽媽)競爭。
可是,在孩子的潛意識裡,還是有被拋棄的恐懼。
於是,他們選擇了另一條道路:模仿自己的爸爸(媽媽)。
他們希望用模仿爸爸(媽媽)來討好自己的媽媽(爸爸),以達到被媽媽(爸爸)喜歡。
同時,他們也知道,這樣做至少不會被媽媽(爸爸)「拋棄」。
因此,孩子在戀父戀母期所表現出來的舉動歸納起來就是三個字:戀、仇、學。
心貝網結語
幼兒的戀父戀母期就是「戀」——「仇」——「學」的過程。
孩子由於性意識的萌芽引起了戀父或者戀母;接著就會把同性的家長當成了自己的情敵;但是,當最後發現強弱懸殊時不得不放棄,又怕最後被異性家長「拋棄」,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開始學習同性長輩的行為,以得到異性長輩的喜歡。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關於戀父戀母方面的親子育兒知識,請您關注心貝親子網《戀父戀母期》的相關內容。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關於親子育兒方面的知識,也請您繼續關注心貝親子網的其它相關文章。
本文由心貝親子網(微信訂閱號:心貝親子)原創,轉載請標明出處!
寶寶總愛摸自己的小弟弟,他真的很「色」嗎?媽媽應如何應對?
經常看到媽媽反映「小寶寶愛自摸」。一歲半的樂樂早上起床後,發現「小雞雞」豎了起來,摸了摸很高興。被媽媽發現後,他還得意地指著「小雞雞」讓媽媽看。還有一些兩三歲的孩子愛在公眾場合脫褲子、掀裙子,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