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孩子,不討人喜歡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成長樹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chengzhangshu9)

- 01 -


「熊孩子」曾經是個親昵的稱呼,用來形容孩子調皮不懂事的,想想咱們小時候長輩要是說一句「這熊孩子」,多半是表情帶笑,半是嗔怪半是疼愛。

但是近些年這個詞每次出現 ,發生的事常常伴隨著批評、揪心和無奈。



在電影院看電影,前面的幾個孩子一直熱熱鬧鬧嘰嘰喳喳的探討劇情,中途出去又回來還互相大聲詢問。




樓上那家的兩個孩子,高興的時候在屋裡來回瘋跑,不高興的時候乒桌球乓摔東西,不管在午休還是在半夜。




貴陽一個10歲男孩在家看動畫片,嫌樓外施工的電鑽聲太吵,一氣之下竟然用小刀割斷了施工工人的安全繩。

萬幸的是繩子有兩根,工人在半空中懸空,直到被趕來的消防大隊救下。




「110嗎?我被人追殺了!快來救救我!」浙江一個孩子打了報警電話,接線人員問在哪兒被追殺時,孩子回答:「我在『王者榮耀』里被人追殺,已經被殺死好幾次了!」


熊孩子們的行為有時候讓人哭笑不得,有時候可恨可氣,又讓人倍感擔心。

- 02 -

有一首吐槽熊孩子的歌是這麼唱的:「解鎖我的手機,刪掉我王者成績,摧毀我的手辦和模型」,「摔爛我的iphone7,往我身上吐東西,踢翻我電腦主機」,被戳中痛處的網友紛紛表示,這簡直是來自靈魂深處的吶喊。

熊孩子大部分都沒規矩,做事兒的時候只想著自己,是不是影響別人,是不是傷害別人,毫不顧忌。

犯了錯不害怕,有時候還明知故犯。

被批評要麼若無其事滿不在乎,要麼嬉皮笑臉的混過去,對家長和長輩更是沒有敬畏。

所有孩子的起初都是一張白紙,造成他們現在成了不同人的,是我們往這張白紙上畫了什麼,是他們受到的教育方式。



沒人天生就是熊孩子,每個熊孩子身後都有至少一個熊爸媽:「孩子現在還小呢,不懂事,長大了就好了。

」說完沒準還會瞪你一眼,「這麼大個人了還跟孩子一般見識,你小時候不也是這麼過來的嗎。

擋箭牌擋住了批評,也擋住了孩子的成長。

我們並不想給孩子頂多高標準教成聖人一枚,但至少要完成對他內在規範的建立,讓他成為一個合格的人。

不怕孩子現在熊,就怕熊孩子長不大。

孩子不懂事的時候,正是他最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的時候。

玉不琢,不成器。

早期家庭教育缺失,社會就會把這一課補上。

畢竟家就這麼大,我們能撐起的天空有限,孩子遲早要到外面去經歷風風雨雨。

每個人都會被社會化,今天對孩子無限縱容,明天就要看著他屢屢碰壁。

是看著孩子躲在身後等著我們收拾殘局,還是推他出去讓他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 03 -

有人問,熊孩子這個問題是不是被過於妖魔化了,有必要那麼針對孩子嗎?

我們針對的一向都不是孩子,而是「熊」這個屬性。

我們批評、探討熊孩子,是為了去掉他身上的熊,迎來他的蛻變成長,迎來他敢於擔當之後的氣宇軒昂。

就像當年林肯說,我消滅敵人的方法,就是把敵人變成朋友。



熊孩子的熊有時候來自於好奇心。

他們懵懵懂懂的探索這個世界,會做一些我們看來不合情理的事情。

賈伯斯小時候就曾經因為好奇把金屬發卡插進插座,被電得當場昏過去,想知道殺蟲劑是什麼味道,再次進了醫院。

熊孩子的熊有時候源自想引起家長的注意。

他在我們面前晃來晃去,他沒禮貌的插話打斷,他大喊大叫亂扔東西,都是因為想表達,想吸引關注,但該怎么正確的溝通,正確的應對處理各種場合,他們還沒有學會。

我們能做的,就是對有好奇心的孩子因勢利導,滿足他的求知慾,跟需要關注的孩子真誠溝通,了解他的想法,指導他的行為。

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內化成自己的行為準則。

我們的耐心會帶來孩子回復的熱情,我們的溫柔會讓孩子平和而堅定。

當熊孩子不再熊,他們的成長會給我們帶來驚喜。

- 04 -

把孩子從呱呱墜地養到成人獨立,是一場持久的戰役,而完成孩子的教育,是一場長跑接力賽,家長是第一棒選手,後面是學校和社會。

我們肩上的責任,就是要在第一棒打好基礎,開個好頭。

☞01.言傳身教,潛移默化

著名主持人楊瀾有一兒一女,她最重要的育兒理念之一就是父母要以身作則,她說:「做父母並非易事,身教比言傳更有說服力,別把勁兒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實、快樂,有責任感,有情緒管理能力,孩子會模仿你的。

「我覺得對一個孩子而言,更重要的是看到母親和父親如此享受自己的工作,享受自己的人生,他們如此地充實,見到這麼大的世界,帶回來這麼有趣的故事,而且他們能夠在孩子遇到困惑的時候給予一些指導。

」這也是她家庭教育中最看重的一點:讓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做人,如何生活的。

把孩子的房門一關,告訴他好好寫作業,父母自己在外面玩遊戲看電視。

教育孩子打人是不對的,為了懲罰他,把孩子打了一頓。

跟孩子說你以後得成功,我年紀大了就這樣了。

教育並不是我們對孩子單方面的要求和期許,不是「我做不到的,希望你來完成和實現」。

它應該是我們和孩子一起共同出發,共同到達。

我們很少能靠教讓孩子學會什麼,大多數的時候都是我們在做,孩子在看,在模仿。

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唯有我們以身作則,才是最行之有效的教育。



☞02.制定規則,獎懲分明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現在還不能完全聽懂話,長大點兒再教也不晚。

實際上,根據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兩歲前後就可以開始給他們立規矩,用他們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來養成習慣。

張柏芝上《天天向上》節目的時候,曾經聊到自己是怎麼教育兩個孩子的。

比如帶他們去玩具店,會讓他們自己挑選,孩子選了很多的時候,張柏芝會告訴他們,只能選一個最喜歡的作為禮物,因為人不可能擁有所有想要的東西。

讓兩個孩子自己選擇喜歡的玩具——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自主性。

告訴他們每次只能選擇一個最喜歡的——制定規則並明確。

跟他們說明在生活中人不可能得到想要的一切, 必須學會選擇和愛惜——解釋規則,讓孩子理解規則背後的道理。

這是一個關於規則的正確做法,寵愛孩子,但不溺愛,建立家長的威望,也尊重孩子本身。



規則必須有,要清晰明確,全家一起遵守。

獎懲分明,堅決執行。

孩子做對了事情,該有的表彰一定要有。

可以累計幾次買下他一直想要的童話書,也可以是及時的口頭表揚:「你今天一天都沒吃零食,做得真棒,以後也要繼續加油啊。


違反了規則要讓孩子明確知道他錯了,錯在哪裡,讓他承擔相應的後果。

吃飯時間不吃飯,後果就是過了飯點就沒有飯吃,會挨餓,撕壞了書,後果就是要用膠帶把書重新粘好。

這些是做錯事的結果和相應的彌補,是為了讓孩子認識錯誤並且改正錯誤,一切都是為了良性的轉化。



☞03.教會孩子承擔責任

知乎上看見過一個故事,一個年輕的媽媽帶著小女孩坐火車,小女孩沒怎麼坐過火車,覺得悶,哭著吵著要下車,媽媽先是耐心的安撫她,等她平靜下來跟她說:「你看你剛才哭了,把周圍的叔叔阿姨都吵到了,是不是做得不對啊?」小女孩點頭承認後,媽媽說:「跟叔叔阿姨道個歉吧,因為你打擾了他們。

」於是小姑娘跟大家道了歉,大家也都紛紛回以微笑和「沒關係」。

這位年輕媽媽的處理方式讓人覺得真誠而溫柔,她教會了孩子為他人考慮,為自己承擔責任,而不是用孩子這個身份作為說辭來推卸開脫。



孩子蹣跚學步跌跌撞撞的時候,我們告訴他們路要慢慢走,看好路,不是捶地捶桌子教會他怨這個壞那個壞。

孩子顧著玩沒寫完作業,不是幫他找理由應付老師甚至代寫,讓他自己去面對老師的教育批評,之後幫他學會如何進行時間管理。

當孩子學會為自己選擇帶來的結果負全責時,他就真正的長大了。

人生路漫長,我們沒法一直背著抱著孩子走,代替他承擔所有的責任,教會他前行,看著他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讓孩子學會擔當和成長,才是我們能給予的真正的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這些場合你還在批評孩子?怪不得孩子討厭你!

批評作為一種教育手段,目的就是讓孩子能夠知道錯誤的原因,以後能夠避免或改正。一般家長在家裡對孩子進行行為指導和批評教育都是隨心所欲的:孩子放學不專心做作業,而是直奔電視機或電腦,家長就開始進行珍...

媽媽崗位說明書,進來看看,你稱職了嗎?

曾聽過一句話非常經典:「父母是一份職業性很強的工作,可是我們很多父母都不專業」。一個民族的強大,從何而來?答案是:教育。對媽媽來說:與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規矩大於寵愛,身教重於言教!看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