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捉弄我家孩子了,出了事卻讓父母后悔一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家有一小,如有一寶。

孩子對家庭來說,是珍貴的存在。

孩子的童真,對於大人來說,充滿足夠的吸引力。

但不少大人在和孩子親近時,喜歡逗弄孩子。

最常見的橋段就是下面這個:

小方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她媽媽很認真的對她說:「你不是我親身的,其實你小姨才是你親媽,你只是放在我們家養的……」

陷入極度焦慮和恐懼之中的小方,迫不及待找到小姨,撲倒懷中,破聲大哭:「小姨,我媽說我不是她親生,是你家小孩,真的嗎?」小姨聽到後直接懵了。

弄清楚事情經過後,小姨很嚴肅地批評了小方的媽媽。

後來專門開了一次家庭會議給小方解釋,這就是逗她玩的,還給她道歉。

這件事對大人來說,可能只是一時興起的玩笑逗弄,但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卻是一種傷害,孩子的心靈是很脆弱的,甚至在孩子長大後,都是心上的一道坎。

也許會有大人說:「我就是逗一下孩子,有必要說的這麼嚴重嗎?」

請不要把大人的無知放在孩子身上進行試驗!

教育專家曾說過:「逗」和「捉弄」是兩個概念。

「逗」孩子應該是以兒童的快樂為前提。

經常是成人把自己降低到兒童的情趣中,以兒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製造出讓兒童快樂的事件,其中包含著童心、快樂,甚至幽默和智慧。

「捉弄」孩子,則是成人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

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是羞辱、擔憂和失落。

生活中「捉弄」孩子的例子太多了:

「爸爸媽媽哪個更親?」

「你媽媽不要你了,她走了」

「你是撿來的」

「你有了弟弟妹妹,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

……

請別再把「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搞混了,

你眼中的「逗」,對孩子來說是羞辱

你眼中的「好玩」,對孩子來說是傷害

你眼中的「有趣」,對孩子來說是陰影

真的別再這樣做了!

而對於生活中遇到捉弄的孩子的情況,就應該這樣處理:

1.禮貌堅決地制止

凡遇到孩子被大人捉弄,家長要禮貌而堅決地制止。

這不是小事,在大人眼裡是小事,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大事。

當遇到別人捉弄自己孩子的時候,有的家長會直接說「這個玩笑一點都不好笑」「不要當著孩子面說這樣的話」……這樣的話雖然也能制止被人繼續捉弄孩子,但是這樣的態度,卻容易傷害他人,產生新的人際矛盾。

並且家長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裡,家長的態度會成為孩子模仿的例子。

因此,遇到捉弄孩子的情況時,應禮貌堅決地制止,可以笑著對對方說:「」或是從側面入手,對孩子說:「剛才叔叔/阿姨只是在和你開玩笑……」

2.及時疏導寶寶的負面情緒

當寶寶受到捉弄時,他的情緒會表現得非常明顯,突然間的不開心;受驚嚇後的害怕;反抗或退縮;哭鬧不停……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及時疏導寶寶的情緒。

要明確告訴孩子「這只是玩笑,如果你不喜歡,那以後都不會和你開這樣的玩笑了」。

如此,既能消除孩子的顧慮,又可緩和氣氛。

但如果遇到特別喜歡捉弄孩子的人時,儘量避免自己的孩子接觸這類人,以免給孩子帶來不可避免的傷害!

3. 提升寶寶的安全感

對孩子來說,安全感和歸屬感,是讓她快樂成長的保障,而捉弄孩子的行為,無疑損傷了孩子的安全感。

有研究證明,孩子的安全感最大來源於父母的認可,而有安全感的寶寶也更加聰明。

要知道,人類所具有的每一種技能,都是為了避免自己被滅絕而進化出來的。

學習能力也不例外,它不是大腦的主業。

只有當安全需要得到滿足之後,大腦就能在完成主業的情況下兼職,去學習各種知識;如果得不到滿足,大腦就沒有剩餘的資源來學習其他知識。

所以只有給寶寶足夠的安全感,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掘她的潛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不要捉弄寶寶 後果真的很嚴重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過年那幾天,特特媽帶著三歲的特特走親訪友,聰明可愛的特特贏得了長輩們的喜愛和誇獎,大家都爭著抱他和他玩兒,一位爸爸的好友很喜歡特特,他一會兒撓特特痒痒,...

「母嬰知識」不要捉弄寶寶 後果真的很嚴重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過年那幾天,特特媽帶著三歲的特特走親訪友,聰明可愛的特特贏得了長輩們的喜愛和誇獎,大家都爭著抱他和他玩兒,一位爸爸的好友很喜歡特特,他一會兒撓特特痒痒,...

不要捉弄寶寶 後果真的很嚴重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過年那幾天,特特媽帶著三歲的特特走親訪友,聰明可愛的特特贏得了長輩們的喜愛和誇獎,大家都爭著抱他和他玩兒,一位爸爸的好友很喜歡特特,他一會兒撓特特痒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