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的親子陪伴其實並不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現代社會的父母們白天忙於工作,晚上回家還要照顧孩子們的生活起居,抽出大段的時間陪孩子學習和玩耍原本不易,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形神兼備」的高質量親子陪伴就顯得更為重要。

那麼如何做到高效陪伴呢?高效陪伴並非隨時隨地用眼睛看著孩子和滿足他們所有的要求,而是在理解孩子們的心理需求的基礎上,帶著愛和耐心參與到他們的活動中,陪他們一起享受快樂的同時讓他們體驗到信任。

孩子們的心理需求在不同的時間的不同活動中有很大差別,理解孩子們的心理需求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

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孩子們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共同需求。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把人的發展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些社會性發展的重點,其中20歲以前有五個階段,1歲以前的嬰兒如果需要能夠及時得到滿足,就會養成信任的品質;1-3歲的孩子應該學會如何實現堅持和放棄自己的意願,並因此習得自主;3-6歲的孩子要學會自己發起任務或實現計劃從而獲得主動性;6歲到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享受投身於任務之後的快樂從而獲得勤奮的品質;青春期到20歲左右的孩子們需要嘗試扮演社會生活中的不同角色並獲得完整的自我概念。

所以,1歲之前父母要及時回應孩子對食物、睡眠、清潔等的需要;1-3歲時父母要給予適度的保護和懲罰;3-6歲時要鼓勵孩子的探索、獨創和想像;6歲到青春期之前要幫助孩子順利完成所學習的課程;青春期到20歲期間要不斷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能夠在充滿矛盾的價值觀體系中堅持自我。

其次,除了了解同齡孩子的普遍性需求之外,由於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特定的成長曆程和經驗,父母還需要在與子女溝通的過程中嘗試理解每一個孩子的特殊需要。

安排活動的時候問問孩子喜歡做什麼和怎樣做,一件事是不是有意義並不由家長說了算,結合平時對孩子的觀察和孩子自己表達的意願共同決定活動內容和方式才能為孩子提供真正有意義的安排;

需要規範孩子行為的時候跟孩子一起討論制定規則,向他們解釋每一個規則的合理性,問問他們內心對規則的看法,不要低估孩子們的理解力,簡單粗暴和前後不一的規範在激起叛逆的同時還會混亂了孩子們內在的價值判斷體系;面對孩子的成功給予鼓勵時多問問孩子「你是怎麼做到的?」傾聽他們的感受,幫助他們總結經驗,而不是敷衍了事地誇他們「真棒」。

理解了孩子們的心理需求,傾聽她們內心的想法,信任她們有理解世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她們共同安排親子活動的時間,讓家長和孩子們在親子時間中都投入和忙碌起來,及時對孩子們的問題和需要給予有靈魂的回應。

高效的親子陪伴其實並不難,只是需要家長們暫時地離開智慧型手機,讓孩子和活動取代手機成為親子陪伴的焦點,孩子的社會性發展必定會因此而受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3個叛逆期,父母需要這樣做

世界上最真實的感動不是你能賺多少錢,也不是你能夠獲得多少成就,而是在你功成名就之後你的孩子能夠健康成長。歡迎你跟著小編一起進入育兒的世界,在這裡我將為你普及各類育兒知識,希望你能有所收穫,變得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