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線》人生的終點線在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印度電影《起跑線》於2018年4月4日在中國上映,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對中產夫婦,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絞盡腦汁,費勁千幸萬苦把孩子送入印度最好的幼兒園的故事。

故事中,夫婦(拉吉和米塔)為達目的,先後假扮富豪和窮人,在窘態百出,笑料不斷的過程中也有很多溫情和感動,引發很多對教育對人生的思考。

不是父母培養孩子,而是孩子滿足父母

現在的80後回憶起童年,可以用兩個字概括,那就是「傻玩」。

打彈珠,踢毽子,跳皮筋,掏鳥窩,溜鐵圈,捉蟈蟈和屎殼郎,太多太多,每天玩到天快要黑了,父母喊回家吃飯才依依不捨的和小夥伴告別,現在想起那時每天的無憂無慮,有種慕名的懷念。

再看看現在的孩子,真是有種莫名的慚愧,在我們還在玩泥巴的年歲,人家小朋友已經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各種外語無障礙交流,還去過世界各地遊覽名勝,這些孩子如此優秀難道個個是天才嗎?其實是來源於父母的培養,就如電影中所說的一樣,父母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從懷孕就開始準備,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在電影中,兩位母親交談的焦點僅限於孩子,慢慢的開始互相攀比認為自己的孩子會有更好的未來,而孩子沒有選擇權,不僅沒有玩的時間,甚至連睡覺的時間也被占用,在這樣的情況下,已經不是父母培養孩子,而是孩子在滿足父母的虛榮心。

素質教育下的精緻利己主義者

孩子不僅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在他人生的每一步都不能落後於人,上最好的幼兒園,上最好的小學中學,然後要上名牌大學,我們的父母經歷了改革開放的浪潮,親眼見證同輩人貧富差距的逐漸分化,他們意識中對於生存的焦慮與對於競爭倫理的確信,也通過教育傳播給我們。

我們從小被灌輸,人生是一場戰爭,學習的意義是為了把其他人甩在後面,上好大學是為了獲得成功。

回顧青春期的成長曆程,功利與目的性幾乎貫穿了整個家庭與學校教育,我們花費時間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有一個明確的「有用」的目的,孩子在這樣的薰陶下努力的改變自己,去迎合社會的規則,去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慢慢的成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貧窮這門課不是這麼容易學會的

「爸爸 我是不是不幸運啊」

「你是這個世界上最幸運的孩子 他們不要你是他們的不幸「

儘管很傷心,還說著窮人沒有大喜大悲的資格,儘管自己的孩子進不了這個學校還是掛著笑臉說著祝福的話出錢為他們慶祝。

希亞姆給了我太多的感動,希婭姆三次誤會男主,第一次誤會他是新貧,第二次誤會他去搶銀行,第三次誤會他找到新工作,卻從來沒因為發現異常而懷疑男主是富人,在拉吉被扣完當天的工資、米塔沒有配送的時候,希婭姆分給拉吉自己的工資,告訴他作為爸爸不能空著手回去,他的妻子也給了米塔自己一半的配送。

明明是最缺乏這些東西的人,卻慷慨相送。

窮人的慷慨和富人的自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希亞姆的妻子告訴米塔,「貧窮這門課不是這麼容易學會的。

」其實真正難以學會的是如何做一個善良的好人。

終點線在哪?

電影謝幕,而我的內心卻久久不能平靜,雖然是印度的電影,但講的每個事件也都同樣在中國發生,學區房,偽造貧困證明,教育淪為商品,寒門難出貴子……結合前兩天被刷屏的三年創業成為億萬富翁,你就要被你的同齡人拋棄的熱門網文,其實,社會在向我們傳遞一種浮躁、攀比、不安於現狀、找不到自己的生活目標、無法過的充實、不知道用什麼去評價自己的一生的一種困境,在這樣的困境下,人們精神變得緊繃,靈魂無處安放,慢慢的導致失眠甚至抑鬱。

人生的終點線在哪?不妨聽一個故事,孔子令弟子各言其志,曾點說:「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約上五六人,帶上六七個童子,在沂水邊沐浴,在高坡上吹風,一路唱著歌而回。

」夫子感嘆說:「我欣賞曾點的情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