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康復路上,你「錯」過了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常說,在孩子康復這事兒上,需要你和康復機構協同作戰,特別是作為家長的你,一定要保持積極的心態、充沛的求知慾、進取的上進心、密切的配合度以及悉心的洞察力。

好吧,小編知道這麼說有點為難你,但要做到其實並不難,只是要做好就需要你的悟性和努力了。

不過,兒醫網也會盡最大努力幫助你在孩子康復的這條道兒上做到最精、最細、最實用,希望能讓你有所收穫,能把這些方法真正落實到自己和孩子身上,切實體驗到孩子的康復效果。

就像,我們今天要講的事兒,是一些在孩子康復過程中,你可能沒注意但確實正在發生的錯誤。

到底是什麼錯,藏得這麼隱蔽?一起來看看吧!

錯誤1:老師,給我家娃多做點個訓,少上點大課

和那些把孩子扔到康復機構就做甩手掌柜的家長相比,很多家長很注重孩子的康復情況,會很頻繁地與老師溝通孩子的康復狀態,也會向老師求教各種實操方法。

小編想說,這種積極的態度必須贊!

然而,有些家長關注的點卻存在偏差,特別是在面對集體教學和個別訓練相結合的康複方式時,總會不由自主地認為個別化才是好的,對「吃小灶兒」格外重視,認為只有孩子接受「個性化」訓練才更有針對性,康復效果才能更好更快;反而對集體課看得很輕,覺得孩子大課上學不到東西,甚至有的家長在孩子個訓課結束後,就把孩子接回家,大課連上都不上。

小編說:不可否認,個訓課更貼近孩子的個性化需求,也更能根據孩子的問題進行細緻的矯正,但集體課對孩子的康復同樣不可替代。

豐富的語言環境。

相對於個訓時單調地糾正發音、念字讀詞,集體生活中,康復老師會不斷對孩子輸入生活化語言:大家一起讀兒歌;向孩子提出「請小朋友們喝完水把杯子放回原處」等各種要求;對孩子進行「××今天收玩具特別快!」、「××今天畫了一幅小房子特別棒」等表揚……一節課或一天下來,生活中的每個環節,老師都會付諸以語言,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語言,對於提高孩子的理解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時時交流互動。

無論是家庭康復還是個訓,孩子都只能和大人交流,而大人很多時候是不能完全理解孩子的思維和心思的。

集體課則不同,孩子和小夥伴玩在一處,交流慾望會更加強烈,更多的共鳴也會促使他們積極互動,更容易由被動交往變為主動交往,為他們進一步融入普幼、普小乃至回歸社會打基礎。

錯誤2:老師,我們家孩子就交給您了

和上面的家長相反,有些家長認為自己能力不行、不會教孩子,因而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老師身上,認為只有老師才能把孩子教好。

小編說:抱有這種想法的家長,無疑是本末倒置,把教育者的能力看得過於重要,而忽視了孩子學習過程中,自己才是必不可少的。

老師固然重要,但要讓孩子得到全面康復,你必須參與其中,在教師的指導下和孩子共同進步。

錯誤3:學習第一,我可不會給孩子上課

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為了讓家長更配合老師的教學,更充分地參與到孩子的康復教育過程中來,很多康復機構開設了家長課堂、視頻課程、遠程教育等,鼓勵家長參與其中。

有些機構還會定期安排家長觀摩個訓老師上課,並要求家長到康復機構給孩子上上課。

問題來了,家長們顯然對前者熱烈歡迎,對後者則充滿牴觸,覺得自己不行。

小編說:富蘭克林說:「告訴我,我會忘記;教給我,我可能記住;讓我參與,我才能學會。

」其實,讓家長講課不是目的,也不是噱頭,通過你自己備課、上課,才能調動你的積極性,及時發現你在指導孩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同時作為旁觀者老師還能給予指導和糾正,而不是被動地跟著老師走。

看,永遠不是自己的東西。

有的家長很勇敢,願意給孩子上課,但卻有個特別不好的毛病,喜歡把家裡那套「大家長」的架勢拿出來要求孩子。

於是,經常能聽到家長在課上訓斥孩子「你給我坐好了、別亂動」、「再不聽話咱回家上課去!」、「你再折騰我可走了」……孩子的發散性思維也常常被遏制。

比如,孩子發現做課件兒用的紙房子特別有意思,想多看兩眼,但媽媽卻讓他把小貓玩具放進房子裡,孩子不樂意,就把玩具硬塞進他手裡讓他放。

其實這時是絕佳的學習機會,媽媽完全可以跟著隨孩子的興趣點,向他介紹房子上橘色的門、兩扇橢圓形的窗戶、房頂上的煙囪等等,然後再引導孩子放動物:「寶貝,你看。

房子裡空空的,我們讓小貓住進去吧,寶貝來送它回家好不好?」

相信這個時候,孩子會很願意完成你設定的任務。

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時,硬性要求往往效果不理想,你需要思考怎樣把活動設計得更加生動、有趣,用活動吸引孩子,而不是靠命令約束。

錯誤4:我怕他聽不懂,不敢說太多

不得不說,不少家長的持續性還有待加強。

通常,在康復初期,家長在和孩子互動時往往表現得很好,給孩子輸入的語言特別豐富,整天跟孩子說個沒完。

可是,當孩子康復一段時間,特別是取得明顯進步之後,很多家長卻還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並沒有與時俱進,語言輸入還只是初級詞彙,比如孩子畫畫時,媽媽只教「筆」,而不會延伸到「彩筆、蠟筆、畫筆」;教孩子認識身體,說到腿只說「腿」,卻沒有想到說「膝蓋、大腿、小腿、腳踝」。

小編說:這樣一來,就會導致孩子獲取語言的數量和質量受到限制,其發展和進步速度受到影響。

當問及家長為什麼不用更複雜的詞彙、更豐富的語言和孩子交流時,很多人的回答往往是「擔心孩子聽不懂」。

OMG,子非魚,你怎麼知道孩子聽不懂?這種擔心完全沒必要。

想想看,孩子人工耳蝸剛開機、剛戴上助聽器的時候,你跟他說了那麼多對他來說完全陌生的詞彙和語句,那會兒怎麼不擔心他聽不懂?那麼多詞句都學會了,現在懂得越來越多,你反而擔心他並不懂了?

別總用你的思維去衡量孩子,不管孩子聽障與否,他都是在不斷地學習、進步的。

所以,大膽地發揮你的想像力,勇敢增加難度吧!

錯誤5:來,媽媽說一句你說一句啊

好吧,小編不否認,孩子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是從模仿開始的。

從單詞到詞組,再到簡的短句、長句,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但是,有些家長往往容易急功近利,當孩子能說雙音節的詞後,就馬上期待他能說出4個字的詞;當孩子能說4個字的詞後,又開始讓孩子模仿短句,甚至長句;孩子一旦漏了字,就不斷地糾正、提醒,讓孩子跟著自己一遍遍重複,直至全部說對。

小編說:這樣一遍遍的模仿,經常是事倍功半。

因為在模仿句長方面花費太多精力的家長,往往會忽視孩子溝通交流能力的培養,比如有的孩子能模仿5-6個字的句子,卻不會用自己的話和小朋友打招呼。

其實,隨著詞彙量的增加、語言理解能力的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會自然地進步,很多話,自然而然就能表達出來,不需要完全複製黏貼。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語言不是為了學而學,而是為了和人溝通,既然是溝通,就要有自己的思維、自己的表達方式,所以,培養他的溝通能力比讓他學說更重要。

更多的內容及諮詢兒童健康問題請關注「兒醫網」微信號:eryi365,我們會儘快的進行回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