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心不偏心,關鍵在孩子怎麼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相信爸媽們都聽過很多「不要偏心」的育兒理論,其實不需要任何理論,爸媽們也都很明白「偏心」會在孩子們之間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特別是對那個不被偏心的孩子而言。

絕大多數父母也一定會注意自己對孩子們的態度,一定會努力做到公平同等的對待孩子們。

可是爸媽們知道嗎? 當你非常辛苦的維持天平的平衡時,有一個地方卻容易被忽視了,那就是孩子怎麼看? 幼兒教育學界長期以來都對父母是否偏心這個議題做了很多研究,最近大家終於發現一個比父母是否偏心更加重要的問題:孩子是否覺得父母偏心。

父母與孩子對「偏心」的認知是不同的

教育專家們的長期研究都表明,不分文化背景,父母對幾個小孩有偏愛的現象是很普遍的,不同的研究結果有不同的數據,從 60% ~80% 的結果都有,這個結論並不是建立在父母自己的認知上的,因為大多數父母其實都不承認自己偏心,所以是研究者通過分析父母的行為與認知得出的結論。

而直到近年來,研究者才注意到一個現象,那就是父母認為自己是否偏心、或者研究者得出的是否偏心的結論,都與小孩子自己的感受不盡相同。

比方說,2001 年到 2003 年美國波士頓的一個研究結果發現,承認自己有偏心的父母占 70%,但是他們的孩子卻有 85% 的人都覺得父母偏心。

這說明不管爸媽是否真的偏心,孩子都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不管是否偏心,孩子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父母是否區別對待不同的孩子,會對孩子的行為及長期心理健康產生影響,這不是什麼新聞。

不過,現在我們知道了,孩子認為父母有沒有偏心,也同樣會影響孩子的行為和長期心理健康,甚至它的影響還最大。

在一般正常友愛的家庭里,父母心裡即使會偏愛某一個小孩,也都會克制自己的行為,不讓它表露出來。

但是,研究者發現,即使如此,很多小孩子都會覺得父母有一個「最愛」的小孩 (不管是不是事實),而兄弟姐妹們之間對這個「最愛」的認知往往並不一致、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大哥認為「最愛」是小弟,小弟認為是姐姐,姐姐認為是大哥;但過了幾天再去問,大哥就認為是姐姐,小弟認為是自己,而姐姐說不定就認為是小弟。

孩子越小,這種變動性的「最愛」認知就越容易出現,這說明父母對幼童的教養行為,很容易影響孩子的感受,如果父母的教養行為不一致,今天松一些、明天嚴一些,孩子感受到的來自父母的關愛就會變化。

如果一個小孩認為父母有一個「最愛」,而那個「最愛」並不是自己,那麼麻煩就來了。

因為不管事實如何,說不定他其實正是父母的最愛,也有可能爸媽根本一點偏心都沒有,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感受,他覺得自己是比較不被愛的那一個,那麼他的行為就會受到這種感受的負面影響。

具體什麼樣的影響呢? 小的方面,比如難管教,不易溝通;大的方面,比如容易出現類似抽菸、喝酒那樣的危 險性行為;而還有研究表明,這種感受會持續到成年期,不管小孩長到多大、哪怕有了自己的孩子,「爸媽不太愛他」這項認知還是會持續影響他的心裡健康、以至於影響親子關係。

「不偏心」要從孩子的感受入手

所以,爸媽們,偏心不偏心,重要的不是爸媽心裡怎麼想,而是孩子怎麼看。

其實,當家裡有兩個或以上的小孩時,父母區別對待他們是很常見的現象,這不是因為父母偏心,而是因為每個孩子都那麼不同,一個孩子特別倔強,總是和爸媽對著幹,另一個孩子性格隨和,爸媽說什麼都能聽從,結果就變成爸媽總是在批評那個倔強的孩子,造成他感覺到自己「不被愛」,但其實爸媽心裡根本不是那樣想的。

類似這樣的情形很常見,那該怎麼辦才能讓孩子不那麼想?

告訴孩子區別對待也是一種公平

小孩子都特別重視公平,但是他們眼裡的「公平」等於「完全相同」,越是幼小的孩子越是如此,而爸媽不要害怕告訴他們,「不一樣」也是公平的,哥哥因為比較大,可以晚半個小時睡覺;已經吃完飯的那個小孩可以先去玩玩具,沒有吃完的不可以。

如果爸媽一直幫助孩子了解,在相同規則下會產生一些不一樣的行為,慢慢孩子也會了解,區別對待不是不公平,而是基於孩子的不同。

重視和每一個小孩的獨處時間

不管孩子們有多麼不一樣,他們渴望父母關愛的心情是一樣的。

所以爸媽都別忘了經常的給每一個孩子一點單獨相處的時間,哪怕只有幾分鐘,抱一抱他,讓他感受到父母的全部焦點都在他身上,感受到了父母的愛,他就不容易覺得爸媽的「最愛」是別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家長的不好習慣會影響後代,你知道嗎?

大多數的父母跟孩子的基因都是很強的,不管是外表還是個性,孩子都會從父母身上繼承下來,畢竟一個家人會形成很多類似的東西,不過小孩子在性格方面會因為後天的原因有所變化,因此身為父母應該時時刻刻注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