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生的頭三年會影響他的一生,這些你一定要知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每個人都很喜歡小寶貝,皮膚嫩嫩的、粉嘟嘟的,讓人都忍不住去抱抱、摸一摸。
但是一旦寶寶長大之後,就不再那麼討人喜愛。
尤其是一遇到什麼事不滿意就哭、還會打人等等。
有人說,孩子成長的頭三年是最重要的。
因為寶寶的免疫系統的完善、人格的健全、全面發展情商與智商都在這個時間裡完善發展。
注意3歲前的敏感期
遵循孩子的天性
不知道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現當成不乖的行為斥責孩子,違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隱患。
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各樣的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
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反覆操作某一動作或反覆學習某一項能力,並且學習能力特彆強的時期。
口腔敏感期
出生不久持續到一歲多一點,是口腔敏感期。
無論成人怎麼阻止,孩子總把手放進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
成人千萬不要認為不乾淨而去阻止孩子,否則會留下心理隱患。
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證入口的東西相對乾淨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東西讓孩子用口腔去探索!
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這個世界的,如果順利渡過,以後再也不會用嘴啃食物之外的東西。
有些孩子進入幼兒園、小學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習慣,甚至延伸成別的不良行為,例如:愛吃零食、吐口水、罵髒話!都在一定程度與口腔敏感期沒過好有關。
肢體敏感期
和口腔敏感期後期重疊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時愛用手扔東西、用手指摳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實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只是在進行手臂肌肉運動的練習)。
與手的敏感期後期重疊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時候常常兩三個敏感期同時交叉出現。
物權意識敏感期
兩歲多的孩子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常常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麼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甚至媽媽也要不到他手裡的東西。
順利渡過物權意識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現特別明顯時不要和他較真順著他即可。
這個時間差不多要三四個月(視孩子情況不同而定)。
之後尋找到適當的機會,即別的孩子與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時候,提醒他:
「小朋友把玩具分給你玩,你高興嗎?」當他點頭時再告訴他:「你把玩具分給別人玩,他們也很高興」。
就此可以打住,別馬上強迫孩子。
注意1:
處在強烈的物權意識確認期的孩子,大人千萬不要去逗引孩子,強搶孩子手中的東西,讓他哇哇大哭,然後羞他「你真小氣!」這是絕對不可以的行為!
注意2:
當孩子能分享的時候,把東西分給我們吃,我們一定要接受,不要說「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這樣就是拒絕孩子的分享,將給孩子帶來的感覺是失望,孩子就會把分享和失望聯繫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樂,慢慢就不願意分享了。
3歲前不要「教」
示範才是重點
錯把知識灌輸當早教,總是用「教」的方法引起孩子的牴觸情緒。
人們常說三歲以前是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不是讓孩子學會多少知識,而是心理成長最重要的時期。
心理成長才是早教的重要內容,健康的心靈是一生幸福的源泉。
不要教孩子,只要示範。
對於不教孩子,可能很多人認為我在瞎說,這個說法在我剛剛接觸之初也不理解,我經歷了整整兩年,通過大量的觀察和實踐才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教」出來的。
舉個例子:
當客人和小寶寶打招呼時,孩子沒有回應,成人通常出於禮貌和面子,都會督促說「叫啊,怎麼不叫阿姨,怎麼不回答,你應該叫阿姨呀,你這孩子就是這樣」等等,這樣做就是教,教就會給孩子壓力。
如果一邊教還一邊指責,那更是折磨孩子。
我們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氣回應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見!」「謝謝奶奶,我吃過了。
」等等。
這就是示範,而不是教。
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一旦沒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學習能力就是在我們的教當中失去的。
要走路,先爬爬
爬爬更健康
千萬不要用學步車!一定要讓孩子爬行!
學步車對寶寶的健康有百害而無一益。
學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礙,掌握技巧保持身體平衡,學步車不需要這麼「麻煩」,輕輕鬆鬆稍一觸碰即可溜出很遠。
這使得孩子難以克服心理障礙適應自已學走路這個辛苦的過程。
所以用了學步車的孩子更慢學會走路就是這個道理。
沒有爬行的孩子,身體協調性不好,影響生活和運動。
前庭神經發育不良,影響未來的閱讀、寫作,也會阻礙語言的發展。
正確處理孩子的哭鬧
孩子更需要理解
正確處理孩子的哭鬧情緒,是建立良好性格的開始。
喜、怒、哀、樂、恐懼等都是老天賦於人類的正常的情緒表現。
我們成年人總是喜歡高興的事,對於啼哭常常覺得很煩。
孩子的哭泣需要我們耐心去感受,這是共情,表示我們理解他,接受他的悲傷是調整他的情緒的開始。
第二句話一定要說「媽媽知道你不開心(這很重要)」,這樣一說他會很快開心起來的,第三句話是「媽媽愛你,媽媽理解你」。
最後能配合三次深呼吸,讓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覺呼出去效果更好。
幾個月的嬰兒一旦啼哭我們常常口中應叨著「來啦來啦」就十萬火急地衝過去,這樣不好,孩子會養成控制大人的心理,應該用輕鬆而平緩的語調說:「餓了是嗎?媽媽來了」。
不要讓孩子覺得他可以用哭鬧控制大人,可以隨心所欲。
許多時候教育方法的實施要善於觀察總結,而不是一以概之。
孩子打人怎麼處理
孩子不是故意的
兩歲多至三周歲時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現打人的現象,成人千萬不要說「不要打人」「你怎麼又打人了?」這是沒有任何作用的。
這使得孩子認為這個動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發反覆出現打人動作。
大多時候是因為孩子處於口、手和腳的敏感期,他熱衷於用口、手、腳探索世界,認識事物,探索的範圍當然會包括他人的身體,於是出現了「咬人」、「打人」、「踢人」等攻擊行為。
還有一個原因是他還沒有掌握人際互動的方法。
當他的語言還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思維的時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現用有衝擊力的身體動作替代。
同時,及時調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給予他充分的安慰。
這個階段的孩子講道理是百分之百沒有用的。
三周歲以後,孩子慢慢懂事些時,如果還打人,告訴他「不可以」。
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負面的信息加進去。
只要孩子出現負面的行為,第一原則,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強化!
別隨意逗孩子
孩子也需要尊重
我們何以把孩子當成馬戲團演員?成人所不欲,勿施於童。
不要讓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節目,這會使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將所有的注意力用於取悅別人,成年後,一旦別人不認可他,就會使他遭遇巨大打擊,不能很好地發揮自己應有的內在的能力。
如果一個孩子經常被父母置於這樣不開心的境地,你要讓他外向活潑是很難的。
所以經常有家長反應說,我的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到了外面就是小兔子。
孩子受到足夠的尊重,他的表現才會內外如一。
不要隨便戲弄孩子,面對別人對我的孩子的戲弄,我常常毫不客氣地予以拒絕:
對不起,我的孩子不喜歡開這種玩笑。
在孩子和面子之間,我們理應選擇孩子。
語言威脅要不得
正面語言能量更巨大
我們常常不知不覺間傳遞了許多負面的、消極的信息給孩子!
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向別人訴說孩子的種種「劣跡」。
比如很多媽媽常常在客人面前說:「他就是這樣膽小!」「他就是不愛吃飯!」
這樣你在暗示你的孩子:你期望他成為這樣的人。
他會朝著你期望的方向達成結果:他一定越來越膽小,越來越不愛吃飯。
語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
不要威脅孩子「再吵鬧,媽媽不要你了。
」這是最大的威脅,最深的恐懼。
特彆強調:堅決杜絕說以下的這些話:「不要吵,再吵警察來了。
」「再鬧,醫生來打針了。
」「快睡,大灰狼來了。
」如果你不這樣威脅你的孩子,他外出時就會落落大方、活潑開朗、健康自信。
注意:
千萬不要和孩子開惡意的玩笑「你媽媽不要你了,她不來接你了」。
對孩子說這樣話的人,你一定要讓孩子遠離他,這種玩笑話十分惡劣,對孩子的安全感的構建極為不利。
語言教育要抓緊
奶花連篇不可取
一個奶話連篇的孩子一定是父母語言教育不當的結果。
主要撫養者與嬰兒對話時要用誇張的口形、清晰的聲音、緩慢的速度,例如:「寶-寶-睡-醒-了」。
切忌說奶話,否則到了四五歲時仍然口齒不清。
孩子能一次性學好標準的發音,為什麼要讓他多學一次奶話?浪費時間、精力、神經信息儲存區。
許多孩子到了兩歲多還分不清你我他,這也是成人不注意的結果。
為了讓孩子儘快掌握第一、二、三人稱代詞,一周歲之後媽媽和寶寶交流時就應該採用人稱代詞,以便孩子模仿。
應該多說「我倒水給你喝」,而少說「媽媽倒水給寶寶喝」。
孩子說「寶寶的」,成人應該跟著說「是的,是你的」。
當孩子說錯時,千萬不要哄堂大笑,那當下孩子會被笑懵的,失去了學習的機會。
正確設立界限
幫助孩子遵守規則
不要對孩子說「聽話」,讓孩子愉快地遵守規則,將規則內化到心中,成為他一生遵守的信念。
在西方已開發國家大部分人信仰上帝,深植於他們心中的是,我不能做對不起良心的事,上帝會看見的。
所以德國的地鐵站口是沒有檢票員的,國外許多超市是自行過磅計價的,國際上無條件退貨是通行做法。
而我們從小被別人監督著長大,小時候在家聽爸爸媽媽的,時時被提醒不許做這個不許做那個,上了學,聽老師的,遵守這個遵守那個,孩子從來就沒有機會自行判斷,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應自發地遵守的規則。
同時,我們應當充分地尊重孩子自發的探索行為。
當孩子自發的探索行為得到我們的尊重時,他就會開始遵守我們給他設定的規矩,也就是說他將學會有智慧地順從他人,這時候紀律的曙光就出現了,規則就內化了。
內化的規則將伴隨孩子終生,而且非常愉快非常容易地遵守這個內化的規則。
孩子搶玩具咋辦
讓孩子明白物品自主權
如何處理孩子在交往過程中搶奪玩具的問題。
從小寶寶們一開始交往,就應該確立一個原則,誰的玩具誰就有決定權,成人不能強行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分給別的寶寶,也不能誘勸他讓給別人。
如果是公共的玩具或遊戲器械,誰先拿到或是誰先開始玩,他就有權決定繼續玩還是離開,其他寶寶必須等待。
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成人千萬不要說他「你就是小氣」、「小氣包」等等,不斷地給孩子貼這樣的標籤他永遠學不會共享。
孩子清楚他對自己的物品擁有自主權之後,才談得上分享。
要讓孩子會分享,還是要先讓孩子明白這個東西是他的,分享了之後還是可以拿回來的。
但是這種意識的形成是在寶寶三歲之後,所以不要急著給寶寶培養分享的品質。
寶寶3歲之前的行為,影響孩子的一生(建議所有父母都看一下)
我是一名早教老師,也是一位媽媽,今天總結一下關於現代父母早期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和多數父母的誤區:其中有一部分的錯誤我也犯過,慶幸的是自己及早的發現了,作為初為人母的我也更關心的是;「在孩子人生最重...
寶寶3歲前心理成長至關重要 10大早教誤區你闖進了幾個?
開哥說:這篇轉自新浪教育的文章比較長,但非常具有參考價值。建議3歲前寶寶的父母們用心品讀。文中經由專家分享的關於現代父母早期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和多數父母的誤區,可謂詳細而周全。對照看看,孩子在你的...
孩子的敏感期需要注意哪些事項?父母早知道
這是早教工作者林曉昕分享的關於現代父母早期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和多數父母的誤區。在你的引導下,孩子能保持強烈的探索慾望嗎?他的專注力有沒有被破壞.不知道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
0-3歲這階段對孩子有多重要?一生的命運,都由這三年決定
每個人都很喜歡小寶貝,皮膚嫩嫩的、粉嘟嘟的,讓人都忍不住去抱抱、摸一摸。但是一旦寶寶長大之後,就不再那麼討人喜愛。尤其是一遇到什麼事不滿意就哭、還會打人等等。有人說,孩子成長的頭三年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