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給孩子塑造多大的世界,決定了他成年後的格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千萬不要給你的孩子只塑造一個世俗的、眼下的、渺小的世界,要從小給她看星空、海洋、恐龍、神話、聖賢。
這樣,等他長大的時候,他就有足夠的胸懷容忍各種無趣的生活。
——路金波
別澆滅孩子發芽出的希望
在網上有一部泰國的短片吸引了我的注意,小女孩Ju平時一直陪媽媽在菜市場賣菜,由於隔壁鋪子的豆芽賣得好,小女孩問媽媽:「我們可以種來賣嗎?」
媽媽的回答是:「我們試試。
」
由於缺乏種植的經驗,在第一次試水後,豆芽全部枯死,但即使如此,媽媽仍然滿臉笑意地說:「沒關係,我們再試試。
」
於是,媽媽找來了種植豆芽的書,按照書中的方法跟女兒再次嘗試,結果發現還是失敗了。
當她們積極研究問題、再次嘗試時,小女孩擔心地再問:「它會成功嗎?」媽媽仍然是那句話:「我們試試!」
豆芽終於長了出來,母女倆興奮不已。
更重要的是,這個小女孩長大後,獲得了獎學金,目前在瑞典做研究工作。
我們在看這個視頻的時候,都會感慨,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言傳身教何其重要。
-
如果這位媽媽有任何的不耐煩,或者她經常會對自己的人生感到沒有希望,那她可能從一開始連女兒種豆芽的提議都不會去滿足;
-
如果這位媽媽只是讓女兒自己去探索,也許這麼小的孩子就可能因為經受不起失敗而早早放棄這個實驗。
「我們試試。
」多麼平凡的一句話,但充滿了魔力。
這四個字告訴孩子:我們要對未知保持希望,並為此勇於嘗試。
這簡單的四個字,給女兒打開了通向未來的希望,創造了離自己的夢想更近一步的可能性。
媽媽和女兒共同培育豆芽的過程,就是在具體的陪伴中讓女兒有足夠的安全感,由於這份篤定她才有勇氣走出家門去看外面的世界。
父母對待孩子希望的態度,就是孩子最大的底氣
前不久,我去因學習心理學而結緣的同學家看她,那是她產後三個月的時候。
看到她初為人母的喜悅和寶寶溫馨地互動,讓我那顆玄著的擔心她產後抑鬱的心放了下來。
兩年前我和這個同學相識的時候,她跟我分享了很多她的過去。
她提到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時候很喜歡去摸插座,父母看到她這個行為就如臨大敵,基本上每次都是以恐嚇、威脅的方式勒令她行為中止。
有一次,她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拉著媽媽的手去觸摸插座孔。
她的媽媽一把她推開,大聲責罵道:「這孩子太有心機了!你想害死媽媽啊!」從那以後,這件事就一直被她媽媽掛在嘴邊,說你這個孩子從小就不是省油的燈,從小就不孝順!
我同學回想起了父母數落她最多的就是:「這孩子膽子太小了,什麼都不敢做」,她一直壓抑地生活了很多年,直到遇到了她那自信滿滿的大學男友——也就是她未來的先生。
第一次去男友家玩時,她滿腦子想著的都是門口看到的兩家超市裡的水果哪家便宜,而她的男友和妹妹與父母聊的卻是準備做一個什麼樣的項目,從哪些渠道融資,並且以後誰負責什麼,如何整合手上的資源。
她男友的父母完全沒覺得一個大學生和一個高中生的想法多麼可笑,反而一個勁兒地跟著兩個孩子一起發夢,很認真的在探討以後哪些方面能提供哪些支持,哪些方面需要他們自己去奮鬥。
她說就在那一刻,她才意識到,父母對孩子的態度給她和她的先生的內在造成了多大的不同。
之後,她的先生雖也經歷過創業的失敗,但在中年時也漸漸穩定,如今衣食富足、生活自在。
更重要的是,她也在她先生穩定而成熟的人格滋養下,慢慢掙脫身上的桎梏、活出自己,所以孩子的出生不但沒有激活她的創傷,反而讓她又經歷了一次療愈。
自從我們降生後,父母的態度就一直在影響著我們的成長。
一個媽媽的態度是:女兒借我的手摸電門,這是要害我!於是她看自己的女兒做什麼都是錯的。
女兒在這樣的眼光下長大,什麼都不敢嘗試。
一個爸爸的態度是:你的想法挺有意思,咱們一起來討論討論。
當帶著開放式的探討的態度對兒女溝通時,孩子從小便可以童言無忌、海闊天空,並在這股力量的支持下一次次得到自己的人生經驗,他的世界也就越變越大。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藉由認識這個世界來認識自己的,而父母就是最初幫助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的人。
-
我們從他們的言語裡得到的是允許,我們就敢再而往前邁一步;
-
我們在他們的眼神里看到的是恐懼,我們就永遠躲在他們身後;
-
我們從他們的行為里看到的是不滿,我們也就學會了看不慣整個世界。
我曾經接待過這樣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以為做了孩子理想的父母,盡力給到孩子最好的物質生活,但在孩子跌倒的時候,卻急著去扶他起來;或者在跌倒後還沒有哭出來的時候,大驚小怪地替孩子叫著「唉喲,痛死了」。
他們不給孩子留一點自己的空間,探索的、試錯的,統統不可以,瘋狂地剝奪了一切讓孩子試錯的機會。
孩子長大後就開始啃老、占父母的房,而且情感上非常疏遠。
那這些孩子的潛意識就是以一種「你不曾給我的,我也不會給你」而進行報復。
作為父母的我們,
應該給孩子提供怎樣的格局
一個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完成的探索經驗,會讓他很有底氣去面對任何陌生的環境,而且他在早已積累了與人合作的經驗,從而使他在社會上成功的機率提高。
因為他在每一次嘗試中,都會有個非常安全的潛意識在運作:試一下,也許我看到的世界就會不一樣。
這個潛意識就源於他在原生家庭中培養起來的自信:那些一次次成功的經驗,是可以被不斷的複製到外在世界的,他就是靠著父母給的這個底氣不斷的複製再複製,自己的世界才越來越大。
我們可以藉由孩子的眼光去重新看待這個世界,讓他自己有更多的好奇去探索對一件事情的看法、一樣東西的用處、甚至一朵花開的樣子。
1. 在平時的生活中,小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只有有了希望,才會有成長的目標,也才能在他的人生經歷中再去學習後面的功課,而不是總是認為自己的未來什麼都不可能。
2. 跟孩子對話時,多問幾句:「為什麼?」也許你會得到特別與你意想完全不同的答案。
孩子的世界單純無比,別用我們成人的想法去「換位思考」。
如果我同學的媽媽能明白她的女兒只是想借她的手去探索世界,知道這一切只是出於好奇而不是什麼害人的想法,還會用這些話一直打壓女兒嗎?
3. 如果可以的話,建議你可以親自陪孩子去看看這個世界。
在這個看世界的過程中,我們允許孩子以他自己的眼光來看,而不急著說出自己的想法,也許他的視角會給你帶來無限的驚奇。
路金波說過:「千萬不要給你的孩子只塑造一個世俗的、眼下的、渺小的世界,要從小給她看星空、海洋、恐龍、神話、聖賢。
這樣,等他長大的時候,他就有足夠的胸懷容忍各種無趣的生活。
」
我們能陪著孩子走得足夠遠,孩子才有力量走得更遠。
尊重原創,感謝原創,如有侵權,原作者可隨時聯繫做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