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表揚孩子一定要注意的細節,決定孩子一生的成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好的表揚,是肯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能力

某天,她正在做家務,兒子過來說要幫忙,雖然也幫不上什麼,但是媽媽很開心呀,兒子可以主動來幫忙做事情了。

媽媽說:你真是個好孩子,真棒!

孩子聽了,也很開心。

媽媽也認為,要經常這樣誇獎孩子,孩子會更懂事。

有次,孩子從學校帶回了手工勞作,媽媽和孩子一起工作製作燈籠,可是沒工作一會孩子就會問她:「媽媽,你看我棒不棒!?」

如果媽媽沒有及時的回應孩子,沒有夸孩子棒的話,孩子就停下來,不願意再繼續了。

還有次周末,一家人去公園玩,走累了坐在草地上休息。

孩子很安靜的坐在草地上。

難得見到兒子這麼乖的樣子,媽媽忍不住誇了兒子一句:「寶貝你真乖!」誰知道孩子聽了這句後,就把旁邊的花草連根拔起。

媽媽當時發飆,忍不住教訓了兒子一頓。

為什麼孩子會這樣呢?難道說誇獎孩子沒有用了嗎?

現在兒童教育觀念里,常常說要肯定孩子。

於是,很多父母會把「好棒、懂事、真乖」掛在嘴邊,認為這麼誇獎可以讓孩子更棒、更懂事、更乖巧。

然而,這種誇獎,孩子不但沒有變得更積極主動,反而各方面的表現,成績和能力都下降了。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曾做過一個經典研究:

他要求大學生們將一些枯燥無趣的動作重複整整一個小時,比如把螺絲擰緊了再擰松。

實驗者為此付給一些學生1美元,而付給另一些學生20美元。

並要求他們告訴下一位受試者,騙下一位說這個試驗很有趣。

在實驗結束後,實驗者請所有的學生評價「擰螺絲」的有趣程度。

結果,那些得到足夠多錢(20美元)的學生認為「擰螺絲」非常枯燥無聊,而只得到1美元的學生則認為,所做的事還挺有趣。

為什麼才拿1美元,重複做無聊的事情的學生會覺得有趣?

費斯汀格對此解釋說,是內在動機影響聊那些學生的想法。

在那些得到20美元的人之中,他們會認為是因為這20美元,而有合理的藉口對下一位受試者說謊;

而得到1美元的人,外部理由不充分:「我不可能只為了1美元就撒謊的」,於是,他們只能轉而尋求內部理由,只能改變自己的想法,告訴自己這個工作是有趣的。

這麼做,是為了減少自己的認知失調,減少內心因此產生的衝突。

同樣的,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好好學習、懂事聽話,我們可能會給孩子各種誇獎、物質讚賞等等。

有了這些,孩子可能會因此像你所要求的那樣去表現。

但是當誇獎消失的時候,孩子還會主動去學習和努力嗎?

這,其實是在抹殺孩子成長的動力

當我們為了誇獎而誇獎,其實就像這個試驗一樣,這時候,就把原本屬於孩子內部動機的行為轉化為需要外部刺激才能運作。

就像那位媽媽描述的,當她沒有及時回應孩子的時候,孩子就不做手工了。

我們通常都認為,多多表揚孩子總是好的。

但是,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說,只有適度表揚才能激發孩子的主動性。

如果濫用表揚,會使孩子覺得做一件事的目的是為了得到誇獎,而對事情本身的興趣就消失了。

而最好的表揚,是肯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孩子的能力,也不是贏過了別人。

否則,會容易導致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自戀自己的能力或者競爭關係上面。

德韋克認為,自我能力通常有兩種 ——

一種是固定心態,即孩子認為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是與生俱來不可改變的;

一種是成長心態,是指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過各種努力逐漸提高。

他們曾經做過誇獎對孩子影響的實驗,實驗將分數差不多的孩子分成兩組 ——

第一組孩子得到了智力方面的誇獎:「你真棒,成績真好。

第二組孩子得到了能力方面的誇獎:「你得了那麼好的成績,一定很努力。

而最後,實驗結果是 ——

第一組孩子後來呈現出厭學的表現。

這些孩子不願意挑戰更難的問題,因為這會破壞他們很聰明的說法。

面對壓力,他們選擇用自欺的方式來保護自己的自戀。

第二組孩子不會把失敗歸咎於自己能力的問題,即便遇到問題,也沒有呈現很強的挫敗感。

因為他們有種信念,可以靠自己努力實現。

每個人都喜歡受到稱讚和誇獎。

但是像「聰明、很棒、很乖」諸如此類的誇獎,只能帶給孩子瞬間的滿足感,久而久之,可能會破壞孩子的積極主動性,甚至會讓孩子表現得故意差一些。

當孩子幫助媽媽做家務後,如果媽媽說他辛苦了,或者說地面打掃得看真乾淨呀,這樣的誇獎會顯得更自然的。

誇獎孩子得話語,應該讓孩子看到,他為這件事情所做的努力的結果。

如果只是誇獎孩子「你真是個好孩子」「你真棒」可能會讓孩子高興之餘又有些不安。

他也許覺得自己還達不到好孩子的標準,或者擔心,萬一下次達不到這個標準了怎麼辦?難道就不能是好孩子了嗎?

接下來,他們可能會表現出一些不端的行為,以此來減輕自己的內心負擔。

比如文章開頭那位媽媽提到,當她誇獎孩子很乖的時候,孩子就把花草連根拔起。

而後來媽媽再和孩子溝通才知道 ——

因為孩子覺得在公園不好玩,爸爸媽媽都在玩手機,他只好發獃;

但是當媽媽誇他很乖的時候,他無法接受。

這給他帶來了壓力,所以,他對旁邊的花草釋放了攻擊性。

很多人也會有這樣的心理 ——

每次有人夸自己的時候,心裡會有很虛的感覺,甚至懷疑自己真的有那麼厲害嗎。

但是,當我們聽到別人誇我們努力的成果,感覺就不一樣了。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說過:

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質,就是被人賞識的渴望。

賞識教育絕不是簡單的「表揚+鼓勵」。

而是 —— 賞識孩子的行為結果,並能以強化孩子的行為,促進孩子的成長發展。

誇獎孩子,除了我們對孩子的誇獎,更重要的,是讓孩子聽到父母的誇獎後,自己對自己產生的信任。

與其說「你很棒,考試考得這麼好」,不如說「我看到你為這次考試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與其說「你真乖真懂事」,不如說「謝謝你幫忙打掃了地板,真乾淨」。

對孩子付出的努力進行誇獎,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他的努力得到了尊重和承認。

那麼,他就會更加看重自己努力的過程,學會面對艱難的任務堅持不懈。

同時,也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喜歡和欣賞他的努力,也能接受他的局限和不足。

適宜的誇獎,可以讓孩子們對自己有一個現實的認識,從而避免受到外界的評價性表揚的壓力干擾。

這樣的孩子,才有追求做自己的勇氣和目標,才不會總是向其他人尋求內心的認可與贊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表揚孩子,請爸爸媽媽一定要記住這一點

最好的表揚,是肯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能力。01有位媽媽和我分享了她遇到的情況。某天,她正在做家務,兒子過來說要幫忙,雖然也幫不上什麼,但是媽媽很開心呀,兒子可以主動來幫忙做事情了。媽媽說:「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