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場景,輕輕一個小舉動,可能會影響寶寶一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小貝今年兩歲了,是一個特別可愛開朗的寶寶,唯一讓父母有點苦惱的是孩子語言相對落後,到現在還不能像大部分同齡寶寶一樣流利的講話,只能用疊字、單字表達自己的想法。

小貝的媽媽是一位教師自然懂得靜待花開的道理,從不逼迫和勉強孩子,只是加大了語言的轟炸和引導,等待孩子語言爆發那一天。

但周圍的「鄰居大媽」顯然不是這麼想的。

一次,小貝和媽媽在院子裡散步迎面來了一位鄰居突然大聲的抓住小貝和她打招呼,小貝嚇了一跳,不想理她,就想跑掉,結果又被鄰居一把抓住,說「你怎麼還不會講話,你講話啊,跟我打招呼!這孩子怎麼都不會說話!」邊說邊扯著小貝不讓孩子離開,孩子在掙扎中摔倒了,傷心的哭了起來,媽媽立刻抱起了孩子安慰她,小貝牢牢的抱住媽媽的脖子,傷心的抽泣著說「媽媽抱抱,媽媽抱抱」。

這一刻小貝媽媽很不是滋味,很想發火,但是考慮到孩子還在不想嚇到她,便抱著孩子離開了那裡。

臨走前那位鄰居在後面得意的說「你看,這就說了嘛!」

小貝的媽媽沒有理她徑直離開了那裡。

事情過去很久,小貝媽媽越想越氣,一方面很自責,覺得沒有保護好自己的女兒,讓她受到了驚嚇;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太包子,沒幫女兒出口氣。

可是轉念一想都是鄰居,為了這些事撕破臉仿佛也很尷尬。

這樣的場景我們經常能見到,大人見到可愛的小孩子總想逗孩子玩兒,但是有些時候大人的逗常常會讓孩子感到不舒服,雖然孩子小,表達不出來自己的感受,但是他們的神情卻分明表現出來他們不喜歡這樣。

可是大人經常覺得不逗出個結果仿佛事情就沒有圓滿,而「哭」也可以算是一個結果。

生活中我們常見的場景:

一、很多大人喜歡用小男孩的小雞雞逗孩子,用手做出剪刀的樣子嚇唬孩子要剪掉小雞雞,看到孩子害怕的樣子,大人會高興地笑起來。

二、總問孩子你是跟爺爺奶奶親還是姥姥姥爺親,跟爸爸親還是媽媽親。

家長不應該為了強化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問這樣的問題,這樣的發問只會給孩子埋下投其所好、學會撒謊的種子。

三、孩子正玩兒得高興,大人卻湊過來打擾孩子,看著孩子著急的樣子,大人會樂得哈哈大笑。

四、撓痒痒逗樂。

有些人喜歡撓痒痒來逗孩子,這種被動的讓寶寶長時間笑的方式非常不可取,幼小的寶寶還沒有自主意識,他可能會很難受,但卻無法表達出來,而且寶寶笑的時間過長,有可能會缺氧,甚至窒息。

五、給孩子某個東西,不會痛痛快快的給,而是提條件,或者騙孩子東西飛了,孩子急得哭了,大人才會把東西交給孩子。

六、有時孩子的媽媽離開一下,大人們就會嚇唬孩子,媽媽不要你了,媽媽走了。

孩子就會著急四處要媽媽,甚至大哭。

對於這些常見的場景,教育專家說,成人覺得這很好玩兒,以為不過是逗孩子著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沒事了,其實這些行為都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傷害。

它對孩子來說毫無趣味,只會讓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覺,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懼和對他人的不信任。

寶寶受捉弄後,家長要及時疏導寶寶的負面情緒

怎樣判斷寶寶受了捉弄?寶寶受了捉弄家長該怎麼辦呢?

教育專家說,凡遇到孩子被大人捉弄,家長要禮貌而堅決地制止。

這不是小事,在大人眼裡是小事,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大事。

當然,每個孩子的情況不一樣,面對事情的反應也不一樣。

怎樣判斷寶寶是否受了捉弄呢?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情緒和反應來判斷。

比如孩子因為被捉弄突然變得不開心,受到驚嚇後害怕某樣事物,出現反抗或退縮行為,甚至哭鬧,當這些負面情緒出現時,家長應該及時幫助寶寶疏導。

比如害怕被剪掉小雞雞的小男孩,媽媽可以告訴他,叔叔不會剪寶寶的小雞雞,他在和你開玩笑,如果你害怕,叔叔以後不會和你開這樣的玩笑了。

這樣講,既消除了孩子的顧慮,又緩和了氣氛,不會讓朋友尷尬。

如果有些人特別喜歡捉弄孩子,那麼家長帶孩子出去的時候要儘量迴避這些人,免得給孩子帶來傷害。

總結:由以上的我們可以看出,捉弄孩子不僅僅會讓孩子不舒服,還會影響到孩子的心身健康,因此希望大人們在給孩子玩的時候要掌握一定的度,不要因為自己一時的開心而傷害到寶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