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能不能不要當眾罵我,我好傷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十一假期,家裡的親戚聚在一起吃團圓飯,晚飯過後,幾個嫂嫂就湊在一起討論「育兒經」。

大嫂說:「睿睿太調皮了,不習慣遵守課堂規則,上課的時候喜歡走來走去,老師已經跟我說了好幾次了。

表嫂接著說:「調皮也總比我女兒好,她太內向了,午休的時候想上廁所都不敢跟老師說,最後憋不住了,拉在褲子裡,臭烘烘的。

幾個媽媽頓時笑了起來,嫂子打圓場:「這麼小的孩子偶然拉在身上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在一旁玩積木的表侄女聽到媽媽說的話,大聲地反駁:「我沒有,沒有拉在褲子上。

表嫂不服氣地說:「現在你知道羞了,不想讓被人說,你就別拉在褲子上啊!」

幾個媽媽笑得更開心了,侄女卻「哇」一聲哭了出來,我越哄她越哭,最後一把甩開我跑回房間裡。

晚上,侄女死活都不願意和媽媽一起睡,我問她為什麼不願意和媽媽一起睡。

侄女眼中瞬間湧上了淚水:「媽媽說我沒有表姐聰明,還說我拉褲子,媽媽是不是很討厭我,我好傷心。

我訝異一個五歲的小朋友竟然會說出這樣一番話,這麼小的孩子,也會要面子嗎?

我去查閱了相關資料,原來2歲的孩子已經出現了次級情緒,比如害羞、尷尬、內疚,即使再小的孩子也有羞恥感。

在她幼小的心靈里意識到拉尿在身上是件難為情的事情,可是她絕不是故意的。

她並不希望大人把這個當成話題去討論,這會讓她覺得是一件很沒面子的事情,所以她只好用哭去抗議。

這件事,看起來是傷了孩子的面子,實際上傷的是孩子的自尊心。

全天下的父母都要求孩子必須給自己長面子,可奇怪的是,在父母眼裡,孩子卻不需要有面子。

小孩能有什麼面子?要什麼面子?

《嚮往的生活》曾邀請過宋丹丹和兒子巴圖做嘉賓,我最喜歡看宋丹丹的小品,但這集節目看下來,我心中卻是滿滿的酸澀。

宋丹丹的巴圖今年20多了,但宋丹丹對著這麼大的兒子,卻全程都在補刀,並且刀刀見血。

「兒子你怎麼吃這麼多?就你不該吃。

「你怎麼這麼笨啊,我生了一個廢物。

「跟民政局說一下,我要換兒子。

巴圖忍無可忍,裝作不在意的樣子嚷了一句:「我去弄雞窩了!」

宋丹丹說:「要是雞窩能做起來,我才覺得這兒子沒白養。

黃磊說:「你得鼓勵他,你不鼓勵他他哪會弄啊?」宋丹丹評價:「太可笑了,雞窩要是能搭好,我還真不是他媽。

雞窩搭好了嗎?搭好了,很簡陋,主力是大華,整個過程,巴圖都極不自信,甚至不敢表達意見。

大華問他:「你媽對你很兇嗎?一直在說你,我的孩子怎麼不懂事兒……」巴圖說:「小時候挺怕的。

真不敢想像,小小的巴圖,從小是怎麼面對媽媽的「口出惡言」?

小時候害怕,長大卻更心酸,無力反抗,更無法逃脫,他終究長成了媽媽嘴裡「不爭氣的兒子」。

宋丹丹不愛巴圖麼?不,她極愛。

和英達離婚後,她和巴圖相依為命,英達對巴圖不管不問,是個缺位又不負責的父親,而宋丹丹則拼盡全力的為巴圖付出。

或許,越愛越在意。

但她不知道,自己毫不在意的「諷刺挖苦打擊」赤裸裸的扎著巴圖的面子,也將他的心扎得千瘡百孔。

用這種方式對待巴圖的宋丹丹,是中國父母對待孩子的典型代表。

他們總是妄圖通過在人前諷刺挖苦孩子來激起孩子的自尊心,幻想孩子能忍辱負重地變優秀。

卻不知正是自己這些「諷刺挖苦」毀了孩子,這絕不是我們嚮往的生活。

再來講一個廣為流傳的心理案例:一個三十歲的姑娘至今沒有男朋友,原因竟然是姑娘三十歲還會尿床。

她曾去看過醫生,醫生說這位姑娘身體沒問題,有問題的是她的心理,建議父母帶她去看心理醫生。

原來,姑娘五歲時尿床了,她媽媽就把被子曬在家門,還跟鄰居一起取笑她是個尿床鬼。

女孩覺得自己沒面子,就大吼大叫。

她媽媽覺得被女兒吼沒有面子,就用雞毛撣子打女孩子的屁股,邊打邊罵。

從此以後,鄰居調皮的孩子也說她是「尿床鬼」。

女孩的心理受到了嚴重的傷害,原本一年偶爾尿一兩次床的女孩在那段期間連著尿床尿了一個星期。

此後,她一緊張就容易尿床,一直到現在。

她身邊也沒有什麼朋友,因為她怕朋友知道她的秘密,她的性格變得敏感自卑,現在她的家人追悔莫及。

為人父母,多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

可是,你既期待孩子自尊,自信有想法,卻時時都在打擊孩子,還喜歡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你既希望他成為一條龍,卻時時罵他是蟲。

你恨鐵不成鋼,你對孩子發泄怒氣,恨他沒有給你臉上爭光,卻一點面子都不給孩子。

我想替孩子們問一句,這又是什麼道理?

著名哲學家約翰•洛克曾說:「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因而也會更小心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

若父母當眾宣布他們的過失,使他們無地之容,他們越覺得自己的名譽已受到打擊,維護自己名譽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人有臉,樹有皮,人活著就為張臉,臉都可以不顧的人,自然就沒顧忌了,又何談成才呢?

其實,孩子的「面子」,是他長大後賴以自信的尊嚴。

布蘭登對自尊的定義是:一種「感覺自己有能力應對生活的基本挑戰以及自己值得擁有快樂」的心理狀態。

擁有健康的自尊的人對自己充滿信心,面對失敗,他們不會氣餒和退讓,而是會尋求其他途徑繼續向前。

與具有健康自尊的人相反,低自尊的人無法體會到自己的價值

在他們眼裡,自己的表現從來不好。

他們的口頭禪通常是,「我不行」、「我做不好」、「我不配」。

低自尊的根源,在於在幼年時期自尊和信心沒有得到大人的滋養和保護,反而受到貶損和「摧殘」。

當這樣的孩子年紀稍大,大人可能對他們的膽怯、缺乏自信不能理解甚至無法容忍。

甚至會變本加厲地採用批評和挖苦的手段,妄圖以此來提振孩子的自信,「逼迫」孩子變的更加勇敢。

但是,他們不明白,孩子的自尊早已被他們扼殺在「搖籃」里,導致這個惡果的原因正是自己一直以來的錯誤管教方法。

這樣的孩子長大,可能終其一生都無法重拾自尊和信心,都在為尋找自我價值而苦苦掙扎。

這本是一出可以避免的人生悲劇。

願天下的父母都可以尊重孩子的尊嚴,把孩子當成一個「人」,而不是自己的專屬物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沒有自尊,一切教育都是零

提到自尊,我們很少會聯繫到孩子身上。然而孩子雖小,自尊心卻很強。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孩子的自尊水平將影響到他們未來的學業、社會交往,以及各個方面。一個自尊不健康的孩子可能表現為自傲、自戀、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