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一定要重視!孩子的閱讀能力決定學習能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天,我們想和家長朋友們一起來聊一聊「閱讀」這件事兒!

親愛的爸爸媽媽,孩子的閱讀能力有多重要,你知道嗎?

①、閱讀能力是整個學習能力的核心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觀點:我把孩子送到學校去,不就是在學習在閱讀嗎?他讀語文教材不也是在閱讀嗎?

其實,事情並非你想像中那麼簡單,語文教材的學習不能代替整個兒童閱讀,光靠語文教材,每個學期一本薄薄的語文教材,三五萬字,是沒有辦法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閱讀的習慣的。

所以,我們應該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要鼓勵孩子多看課外書。

蘇聯有一位教育家叫蘇霍姆林斯基,他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


②閱讀可以培養孩子的「關鍵能力」

在這樣一個變化萬千的年代,知識還重要嗎?

我想說的是,知識仍然非常重要,但是在網際網路高度發達的年代,在人類獲取知識如此容易的年代,死記硬背的知識已經變得沒有那麼重要了。

對於孩子未來要應對的這個時代,擁有有些能力更加重要——比如說合作能力、溝通的能力、與人交流的能力、內心的強大等等,我們可以將這些能力統稱為關鍵能力

③閱讀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

美國查爾教授在1996年曾經提出過一個關於兒童閱讀能力與認知發展的橫軸,從橫軸中我們可以看到,學齡前、幼兒園、小學、中學的階段和孩子的整個認知能力的發展是相匹配的。

9歲以前是兒童閱讀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我們叫做學習閱讀(learn to read),9歲以後,兒童應該通過閱讀來學習(read to learn)。

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9歲是一個閱讀的關鍵期,這個時候就應該叫做「學習閱讀」,就是要初步掌握閱讀的這個工具。

孩子在三四年級的時候是學習成績容易分化、容易滑坡的階段。

為什麼會分化呢?除了課程的難度加大以外,很多的時候是因為我們的閱讀能力沒有跟上有關係。

那麼9歲以後,「通過閱讀學習」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掌握了閱讀這個工具以後,就需要通過大量的書本、各種類型的閱讀來豐富自己的知識,來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


閱讀能力有以下要素:

認讀能力:認讀能力是閱讀能力的基礎。

一般包括對文字符號的感知與辨識能力、識字量和認讀速度。

它是以一定的識字量為基礎的。

理解能力:閱讀理解是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包括:文中重要詞語和養分詞語的理解能力、文中重要內容的功能的理解、文章結構和表現形式的理解、作者觀點、思想的理解。

鑑賞能力:文學的鑑賞能力是對文學的欣賞和評價能力。

朱自清認為這是一種「情感的操練」。

評價能力:是指對閱讀材料的思想內容、表現形式、風格特徵等做出評判的能力。

活用能力:是指閱讀的遷移能力,是把在閱讀中學到的知識加以運用的能力。

閱讀技巧:包括朗讀技能、默讀技能、速讀技能、良好的閱讀習慣。

幼兒閱讀與成人閱讀心理的差異:

幼兒的思維發展正處於直觀形象思維階段,所以他們的閱讀心理與成人的閱讀心理之間存在許多差異。

主要表現為:

成人主要是閱讀文字材料,而幼兒主要是閱讀直觀形象的圖畫材料;

成人閱讀注重材料的內在邏輯聯繫和實際的意義,幼兒閱讀則注重材料的趣味性和畫面的生動性;

成人閱讀的目的是從材料中獲得有用東西,而幼兒閱讀的目的是從閱讀過程中獲得樂趣;

成人在閱讀過程中,材料的內容不斷地變化,而幼兒更喜歡重複閱讀自己已經熟悉了的內容;

成人喜歡閱讀能夠對自己發展有啟發作用的讀物,而幼兒喜歡具有人性化、擬人化的童話故事。

如何幫助孩子挑選讀物?

給孩子挑選幼兒讀物的訣竅就是滿足孩子的閱讀心理,家長不妨從以下幾點做起:

挑選孩子愛看的讀物:

孩子常常會對讀物有自己的要求,他們的需要一般也容易受環境的影響。

例如,如果孩子喜歡看電視里放的「天線寶寶」,那麼他在書店裡看到「天線寶寶」的書,也會因為喜歡而纏著父母買,只要這類讀物內容健康,適合孩子的年齡段,您完全可以讓孩子自己來挑選。

選購能讓孩子學到某方面能力的讀物:

不少家長對孩子的閱讀是有要求的。

如果您想通過閱讀來培養孩子某一方面的能力,那麼就可以選擇能夠培養這種能力的書,教孩子閱讀,讓他們從中受益,例如,3歲左右的孩子常對順口的句子感興趣,您也想培養孩子的口頭語言能力,那就不妨選擇一些詩詞、兒歌來讓孩子閱讀。


提高孩子閱讀能力的方法:

方法一、提問閱讀法+重複閱讀法

讓孩子帶著疑問來閱讀,可以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

如讀《小紅帽》時,邊讀邊給孩子指出,這就是小紅帽,這是小紅帽提的藍子,這是大灰狼。

然後每翻一頁書,讓孩子指出畫面中出現了什麼人物。

有些材料的閱讀,如兒歌,詩詞,經典故事等,可以讓孩子多次閱讀,能夠達到背誦的程度。

這樣,家長翻開這些書時,讀其中的一部分內容,然後讓孩子看圖「讀」(其實是背)出相關的內容。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主要是讓孩子有一種自我實現感,即我也能讀書了。

這一點非常重要。

當孩子正確「讀」了書中的內容,家長應及時鼓掌給予表揚。

方法二、角色扮演法+想像閱讀法

當孩子已經熟悉了書中的內容,爸爸、媽媽和孩子可以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來閱讀故事書。

如讀《小紅帽》這篇故事時,孩子可以扮演小紅帽,媽媽扮演媽媽和奶奶;爸爸則扮演大灰狼。

然後根據畫面上出現的角色,每個人說出各自角色所說的話。

這樣的閱讀不僅能讓孩子在閱讀過程中體會到閱讀的樂趣,而且還能培養孩子閱讀的良好習慣,提高其注意力。

當家長給孩子讀了某些故事或內容後,讓孩子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說出故事中的人物將會如何發展。

例如,在讀《白雪公主》這篇故事時,最後的結尾是「王子與白雪公主從此幸福地生活,而王后變得非常醜陋」,這時可以讓孩子從兩個方面展開想像,一是讓孩子想像王子和白雪公主是如何幸福地生活著;二是讓孩子想像王后變醜陋後的生活,並問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想像閱讀法是培養孩子創始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⑤培養孩子閱讀能力的方法:

為孩子朗讀,打開孩子的閱讀大門。

要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我認為應從給孩子朗讀開始。

父母為孩子朗讀是與孩子交流的一種特別有效的方式,朗讀所提供的語言信息是經過加工提煉的、優美的、規範的書面語言。

如果朗讀的是韻文,能使孩子注意到語言中的邏輯停頓和語調中的抑揚頓挫,這有助於孩子對語言美和對作品的理解。

用「朗讀」這種特殊方式與孩子交流,在當今中國家庭中已不多見了,或者說被多數家庭忽視了,我呼籲我們的讀者父母們也應該拿起這個「武器」,堅決向「電視兒童」和「遊戲兒童」說「不!」。

以下是為孩子朗讀的要點,供父母們參考:

朗讀作品的選擇:選擇好書,經典著作、名篇佳作都可用於朗讀。

朗讀的方式:父母一定要有表情地、抑揚頓挫地朗讀。

先背誦、後認字:

讓孩子和文字做遊戲!

這種方法廣泛適用於兒歌,因為兒歌琅琅上口、合轍押韻,容易背,加上字數少,孩子可以一下子把所要學習的內容爛熟於心。

但背不是目的,背誦下來後,家長們再把兒歌(古詩也可以少量運用)展現在孩子面前,通過以手指字的形式(即在讀到某個字時,手指同時也指著這個字。

),使字音和字形重合,完成辨字音、認字形的過程,也就實現了正確認讀的目的。

或許有些父母會問,為什麼一定要「以手指字」呢?

用手指字,才能真正使孩子在閱讀和識字過程中達到「音、形重合」的成效。

在以上過程中,首先要解決「背」的問題,要背熟,這樣才有利於形成對整個內容的把握,孩子才能利用上下字、上下句的邏輯聯繫,對號入座地、甚至無師自通地把這個字讀出來。

實踐證明,孩子們非常喜歡跟著父母念兒歌,他們顯然不認為這是在「學習」,而是在進行一項有趣的遊戲!

良好的閱讀習慣與閱讀能力不是朝夕之間就能養成的,家長朋友們,讓我們一起,從點滴小事做起,引領孩子走進廣袤的閱讀天地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