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的惡到底有多可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近有一篇文章很火:《小孩的惡到底有多可怕》

故事講的是,一家火鍋店裡,一個熊孩子到處亂跑

撞翻了服務員剛倒給客人的茶水,踢其他人的桌腳

被旁邊的人罵也不聽,可愛的孩子一路哈哈哈地笑

很快,他把注意力放在了坐在他們側後方的兩個女孩,這倆閨蜜正看著手機聊天,熊孩子看到了,鑽到倆人的桌底下,想去偷另一個女孩子放在桌上的手機。

女孩兒自然把手機收了回去,熊孩子不開心了,跑去跟媽媽告狀,指著兩個姐姐:「他們不給我玩手機!」

媽媽很有教養地說:「哎呀,你就跟姐姐好好說,讓她借你玩一會兒。

熊孩子又跑了過去,試圖再次拿手機。

不給是吧?他乾脆站上椅子,往女孩的火鍋里吐口水!

倆女孩子被嚇到了,趕跑熊孩子後,告訴了他的父母,父母一臉無所謂地說:

小孩子嘛,不懂事啦,讓一讓不就好了。

後來老闆給兩個女孩換了湯鍋,熊孩子呢?他趁著一個女孩子起身去廁所,然後——

所有人都驚呆了,女孩哭都哭不出來……火鍋店老闆說半邊臉嚴重燙傷,一張臉蛋算是毀了。

看完這些,不知道你是什麼感覺,我那時有一個想法:端起一鍋熱湯,朝那對母子身上潑去。

有多少熊父母,就有多少熊孩子,不信,你聽:

「哎呀,孩子還小,你別跟他計較」、「不就是一個破玩具嘛,你再買個就是」、「你都這麼大了,怎麼還跟小孩子計較」。

呵。

如何對付熊孩子和熊父母,這些網友的經歷或許給你一些啟發:

首先,父母的立場得堅定!

如果你有個相當寵愛你的哥哥,那再好不過了。

一個網友說,坐高鐵時,熊孩子想看他手機,他媽媽還想幫助小孩子,於是他放了咒怨……

還有,放AV的……

她兩歲女兒被五歲男孩無故推倒,於是扶起了女兒,並告訴了女兒這個五歲小哥哥可憐的身世。

每次午睡都被熊孩子按門鈴打擾,怎麼辦呢?.

還有的,直接教育了熊孩子的父母,大人說「應該先教育家長」

有因必有果,放任熊孩子的父母們,要小心了。

因為無意間,看到了關於火鍋店熊孩子的另一個版本:

據說,小孩是被溺死的。

當然,兩人最後都被判了死刑。

但是一切,什麼都挽救不回來。

家有熊孩子的父母們,看好你家的孩子,因為你不知道哪天,他會招惹到什麼樣的人……

問題來了——

如何避免孩子變成「熊孩子」呢

地鐵上跑來跑去的小孩,公交車上哭鬧不停的小孩······好像一夜之間,世界已經變成了熊孩子的天下,那麼,家長該如何避免自己家的乖寶寶變成別人口中的熊孩子呢?

美國著名兒童問題治療師JennBerman根據理論和自己養育兩個孩子的經驗,給出的十條建議:

真正傾聽孩子的聲音

用和孩子平等的身體語言(俯下身,平視孩子),關掉電腦電視手機,用心傾聽孩子的話,並透過孩子的隻言片語來了解真正的需求。

尊重孩子的感情

傾聽孩子的描述,並將孩子你的理解表達出來:孩子是通過成人的反饋來了解感情和自己行為正確與否的。

如果一個孩子的感情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正常釋放,就能更好地成長。

建立孩子的成就感

孩子總是希望取得父母的認可的,即使有時候他們表現得好像專門和你作對,你也一定要明白這不是他們的本意。

例如有時孩子不斷說髒話,其實是希望得到你的關注和回應:他們會認為如果不說髒話,你就不會第一時間跑到他們身邊去。

讓孩子感到自己被了解

如果孩子能感受到自己被了解、關心和重視,他們就會更主動地學習、與人合作和關愛他人。

大喊大叫、羞辱、傷害或者命令的方法,只能適得其反。

避免爭奪控制權

越是試圖控制孩子,越有可能與孩子發生爭執。

雖然不主張讓孩子來制定規則,但建議父母使用一定的技巧和語言讓孩子一起來做事,而不是抵制你。

孩子的突出特點之一,是渴望幫助和取悅爸媽,作為父母應該滿足孩子這種需求,並給孩子一個獨立自主的空間。

建立明確一致的行為準則。

尊重孩子絕不是值沒有任何規則,相反,孩子是需要規則和限制的。

在表達的時候,務必確定你能清楚地向孩子表達這些規則和限制的意義,不要進行空洞的威脅:孩子們往往在不斷觀察父母是否真的會監督他們按規矩行事。

言傳身教

禮貌言行是逐步形成的,這需要孩子能了解他人的感受並且控制自己的行為,對孩子來說是比較高的要求。

只有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才能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潛移默化。

認識到你所使用的語言的力量

父母必須謹慎措辭,尤其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就事論事地敘述你的看法和期望,而不是打罵、不雅暱稱、不恰當的褒獎或者蓋棺定論的判斷。

給孩子留出過渡的時間

孩子有自己的活動節奏,並且比成人的節奏慢得多。

因此,如果希望孩子進行下一項活動,需要提前告知他,耐心地提醒幾次,並且可以使用一些固定的程序。

例如要把孩子從遊樂園帶走時,可以和孩子一起唱你們編的「再見歌」,從而幫助孩子實現心理上的過渡。

恰當地對孩子說「不」

不縱容孩子的重要法則之一,就是學會對孩說「不」。

但是,需要以恰當地方式說「不」。

你可以告訴孩子,他還能做什麼;試著告訴他不希望他這麼做的原因;分散注意力;給出另一種替代方案;提供兩個你能接受的選擇;闡明規則;推遲滿足孩子的需求;幽默地化解孩子的問題;認可隱藏在孩子未被滿足的請求下真實的願望。

然而,在父母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父母很容易因為孩子的撒嬌或哭鬧對孩子妥協,這樣下去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不聽話,乃至行為失控。

那麼,問題來了,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建立起道德感呢?答案很簡單:明確規則、及時反饋、獎罰分明、解釋規則。

明確規則

規則必須清晰、明確,且全家都共同遵守。

及時反饋

不要為了幾天前的錯誤懲罰孩子,或者幾周以前的成就表揚孩子,會失去最佳時期:在獎罰之前,孩子就可能繼續為所欲為或者退步了。

獎罰分明:表揚孩子的行為和努力(而不是天分),同時進行令孩子有安全的懲罰。

如果懲罰是直接暴打,很可能讓孩子感到恐懼和害怕,從而用說謊等行為逃避懲罰,而非矯正不當的行為。

解釋規則

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為什麼受到獎罰,再次明確和解釋規則,會讓孩子對這些準則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並且內化孩子的道德感。

如果沒有忍住脾氣,打了孩子(雖然很不願意這樣說,但是確實有不少這樣的情況),也要在之後向孩子解釋清楚為什麼打,並且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

一言以蔽之:沒有熊父母,很難有熊孩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