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來源 | 凱叔講故事(ID:kaishujianggushi)

朋友霞子說,昨天晚上兒子把她從床上趕了下來。

說這話的時候,她眼眸里充滿了憂傷。

霞子老公前段時間住院,自己又懷了二胎,心疼她的媽媽就把2歲半的兒子接回娘家照顧了。

三個月後,霞子和老公去娘家接兒子。

看見兒子的那一刻,霞子眼淚都要下來了,她喚著兒子的乳名,想伸手抱一抱他,但兒子就跟沒看見她一樣,扭頭就往屋裡走。

一下午的時間,無論霞子怎麼逗兒子,他都默不作聲,甚至連聲媽媽都沒叫過。

到了晚上,孩子睡下後,霞子才躡手躡腳地上了床。

誰成想,還沒等霞子躺下,兒子已經直挺挺地做起來了,眼睛直勾勾地看著她,幽幽地說:

「這是姥姥的床,我要和姥姥一起睡,你出去。

姥姥趕過來,看著失和的母子倆,柔聲對小外孫說:「怎麼可以這樣和媽媽說話呢?」

孩子一邊慌亂地往姥姥懷裡鑽,一邊嗚咽著說:「他們都不要我了,我也不要和她一起睡!」

兒子盯著霞子日漸隆起的腹部,狠狠地說:「你走,你都不愛我了,我為什麼要和你親?」

聽到這話,霞子心裡五味雜陳,心內疚地揪成了一團,眼淚吧嗒吧嗒掉個不停。

很多時候,不論是空間上,還是心理上,我們漸漸感覺孩子和自己越來越不親,自己越來越不懂孩子在想什麼了。

但無論是哪種情況,當孩子不和你親了,做父母的就要當心了。

缺少陪伴,讓孩子愈行愈遠

在《媽媽是超人3》中,我被黃聖依和安迪這對母子之間呈現出來的那種疏離感扎心了。

從先導片開始,這對母子就給人一種這樣的感覺:孩子和媽媽不親。

和媽媽相處中,安迪是各種不舒服:

挑剔食物沒有自己喜歡吃的;

嫌棄媽媽準備的早餐 「什麼都少」;

拒絕媽媽給買新衣服「不要,我不要」;

拒絕牽媽媽的手;

拒絕拍照「我不拍,該你拍了」……

他甚至直言不諱地說:

「我不喜歡她陪我。

這句話是兩人之間問題的根本:

不認同,沒有歸屬感。

其實,安迪不和黃聖依親是有原因的。

安迪3個月大的時候就有奶奶照顧,這一帶就是3年,為了他,奶奶甚至把遊樂場、滑雪場都搬到了自己家裡。

作家小巫說過一句話,「孩子和誰睡,就是誰的孩子」。

孩子是最簡單最直接的,誰陪伴他的時間多,他就和誰親。

綜藝節目《變形記》,有孩子吐露心聲說:「不想要錢,只想要父母在身邊的陪伴。

在孩子心裡,再貴的玩具,再漂亮的衣服,都不及父母的陪伴;再會帶孩子的爺爺奶奶,都比不上爸爸媽媽的陪伴。

其實,所謂陪伴孩子,也並不是說要我們24小時守在孩子身邊。

陪伴孩子,不在時間長短,貴在用心,孩子需要的是爸爸媽媽100%的全身心的投入。

比如,制定專屬於你和孩子的親子時間,共讀一本書,共同做個親子遊戲,一起去看場電影,甚至什麼都不做,只是傻傻地在那陪著孩子看螞蟻搬家、蜘蛛織網。

四川有位媽媽的做法很值得借鑑。

4年里,這位媽媽出差期間,堅持給孩子手寫了100多封信,她雖然和兒子之間有著最遠的距離,但卻通過信件與孩子互動,給了孩子最近的陪伴。

心理學家說,孩子幼年時期,是父母和孩子建立親子關係的重要時期,錯過了這個關鍵期,很難再讓孩子和父母變得親近。

所以,趁一切還來得及,停下來,讓自己慢一點,多給孩子一點時間,哪怕每天就那麼十幾分鐘,也請全身心地陪伴孩子。

介入孩子的邊界,是一種打擾

女兒3歲半的時候,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和我不再像從前一樣親密。

每次我進入她的房間,她都很排斥,有時候我幫她收拾玩具時,她都會不高興地說「媽媽,那是我的玩具」。

後來我才明白,我撞上了女兒的「占有敏感期」。

3-4歲的孩子到了占有敏感期,便強烈地感覺到了占有、支配自己所屬物的快樂,並且對成人的「糾錯」行為表現出反感和排斥心理。

我收拾屋子的時候,會把桌子上的芭比娃娃收到收納盒裡;會把散落在床中央的毛絨玩具貼著牆擺放到床頭邊上;會把桌子上堆積的繪本分門別類的碼整齊放到書柜上……

而我這種「清潔工」的角色卻讓女兒分外反感,因為我不自覺地打破了她內心的那種秩序感,她覺得我破壞了她對物品的支配權,所以便用冷漠來回應我。

後來,我自己學了心理學才愈發地明白, 再小的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識。

哪怕是很小的孩子,也要尊重他的獨立意志,及對空間、對物品的所有權。

這是建立邊界感的基礎:只有他的邊界獲得了尊重,他才知道去尊重別人!

要想親子關係破冰,請從尊重孩子的邊界意識開始。

夫妻關係,是家的晴雨表

父母間相處的行為,情緒,方式及家庭整體的環境,最直接的影響者就是孩子。

美國心理學家卡明斯認為:

孩子會非常關注父母之間的情感互動,並以此來作為判斷家庭環境是否安全的依據。

我一個朋友,在她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開始吵架,一吵架媽媽就知道哭,一邊哭還一邊罵她,說她是個拖油瓶,如果不是因為她,自己早就離婚了。

朋友說,雖然她一直生活在父母身邊,但和誰都不親,和誰都沒有真心交流過。

長大後朋友到了很遠的地方去上班,和父母的情感聯繫越來越少。

因為,她找不到家的認同感和安全感。

再優秀的教育方法,也抵不住給孩子一個溫馨幸福的家庭。

黃磊一家給人的感覺永遠都是那般的相親相愛。

黃磊曾經這樣解釋自己對孩子的教育,他給兩個女兒起的名字,一個是慈,一個是愛,他說把慈愛放在心裡,這樣的人生才會幸福。

素有「黃小廚」之稱的他,是典型的居家好男人,他的微博就像濃縮版的「舌尖上的中國」,曬的都是美食。

在這樣的一粥一飯間,黃磊把對妻子和孩子的愛都融進了食譜里。

世界上的幸福家庭都相同:

爸爸愛媽媽,爸爸媽媽愛孩子,然後孩子學會了如何去愛,最後變成了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小手牽著大手一路溫暖地向前走。

孩子突然和你不親,可能真的長大了

孩子突然間不和你親了,有時候不一定是壞事,它可能意味著我們的孩子長大了。

父母之愛子,有時候就是一場漸漸分離的過程。

順應孩子的成長規律,父母要學會和孩子一起長大,不要怕,更不用失落,大膽放手,去接納和祝福孩子的成長。

胡可在微博上曾經分享過這樣一件事情。

自己去學校送東西,看到兒子後,興奮的和他打招呼,原本以為兒子會很驚喜。

令她意外的是,兒子只是漠然地點了下頭從她身邊走過了。

一瞬間,胡可覺得兒子長大了,不再是那個沖她撒嬌的孩子了。

龍應台在《目送》中寫道: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成長是個必然規律,願我們都做好心理準備。

當那個小小少年,

有一天,背對著你愈行愈遠,

不再找你求抱抱求親親的時候,

請給他一個祝福,告訴他,

加油,我的少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