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超愛黏人,怎樣做才能避免其長大後成為又一個「媽寶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孩子從呱呱落地到慢慢長大,和媽媽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

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粒種子,那媽媽就是給予陽光的那個人。

你的身邊也一定有這樣的孩子,有的一兩歲,有的五六歲,有的甚至成年,他們做任何事都要拉著媽媽,餵飯要媽媽喂,抱要媽媽抱,玩要媽媽陪,媽媽去哪兒他就去哪兒……

當孩子老黏著媽媽不放的時候,媽媽們的心裡就泛起了嘀咕,譬如:

孩子又不是我一人的,為啥就成了我一人的事;(引發家庭紛爭)

事情一大堆,孩子又不省事,自己啥事也做不了;(增加工作壓力)

這樣下去,孩子長大會不會成了媽寶?(養育恐慌)

……

那麼,面對黏人的孩子媽媽應該如何做呢?我認為「抱得起,放得下」這六個字便足以概括。

抱得起:給孩子安全感。

0-3歲,是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的關鍵期。

孩子們帶著恐懼來到這個世界,媽媽的懷抱是他們認為最安全的地方,媽媽的愛是給予孩子安全和支持的源泉。

如果媽媽沒有與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安全依戀關係,那麼三歲以後,孩子將降低對外界的探索和對環境的興趣,並表現出依賴、逃避和退縮。

如何建立安全感呢?這是一個比較大的話題,基於對兒童心理學的認識,我簡單的談談個人的兩個觀點。

首先,通過感官接觸表達對孩子的愛。

從皮亞來的認知發展理論來看,孩子在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期主要是用感官和動作來學習和理解他們的環境。

這期間,媽媽可以通過與孩子間身體上的接觸,比如觸摸、運動、玩耍等向孩子傳遞對他的愛。

再者,穩定而平和地與孩子相處。

蒙台梭利認為幼兒有一種獨特的學習方式,那就是吸收性心智。

這個時期,孩子是從身邊的人的情緒反應中學習,如果媽媽充滿了焦慮、擔心、害怕,抑或父母的情緒不穩定、喜怒無常,孩子就會認為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在以後的成長中也更容易表現得依賴、退縮、急躁。

媽媽放下焦慮、在孩子面前保持平和,孩子就會放下心來,感受到這是一個安全的世界。

一般來說,在生命的頭三年,孩子黏媽媽是普遍而正常的,這個時期,讓孩子樹立「相信媽媽愛我」的觀念非常重要。

良好的安全依戀關係,讓孩子始終都會抱有一種信念:媽媽是永遠不會拒絕他們的人,永遠在背後支持他,讓他有勇氣去面對任何困難。

放得下之一:創造適合孩子發展的環境

孩子三歲以後,還是很黏媽媽,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與其它人接觸的的機會較少。

這裡分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孩子長期是與媽媽相處,與其它成人接觸地非常少,同時你又有「孩子沒有其它成人陪、我應該一直陪著他」的想法,那麼自然孩子就會不願意離開你身邊。

另一種情況是:孩子是家裡的獨生子,缺少與其它孩子的互動,也會造成孩子對你的依賴。

無論你是哪種情況,或者兩者皆有,只要想辦法創造出孩子與其它人的相處機會都是可以得到有效解決的。

分享幾個方法:

1、在你不在家或有事的時候,請其它家庭成員(特別是爸爸)照顧孩子。

2、如果你是全職媽媽,不妨邀請幾個媽媽一起互相託管,這樣媽媽也可以有自己的時間,孩子也有了自己的玩伴。

3、固定邀請一個小夥伴經常到家裡來玩,熟悉後再邀請一個。

4、增加帶孩子到戶外參加活動的頻率,逐漸地適應陌生人和新環境。

5、三歲之後,與孩子約定特殊時光。

這是正面管教的其中一個工具,具體來講就是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需要做,媽媽需要有自己的時間,與孩子約定一個時間進行高質量的陪伴,其它時間請孩子不要打擾自己。

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曾說,教育的目的是社會性的。

只有把孩子放進群體中,他才能遇到更多新的情境,擁有更強的適應能力,才能更多地體會到別人的情緒,孩子也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放得下之二:讓孩子做他能做的事

孩子黏媽媽,有很多時候表現為指使媽媽做這做那,但其中有很多事都是他們自己能做到的。

為什麼孩子能做到卻要媽媽做呢?這主要是源於孩子小一些的時候媽媽們的做法。

有些媽媽,沒等孩子提出要求,就已經為他們做好了一切;有些媽媽,嫌孩子自己做太慢,比如吃飯穿衣;有些媽媽,擔心孩子去做反倒給自己增加麻煩,比如洗碗掃地……

於是,孩子就失去了體驗自身價值的機會,形成了對媽媽的依賴。

到孩子大一點了,媽媽們又開始抱怨,孩子太粘人了,什麼都不想做,就粘著我要我幫他做。

想來是不是有些可笑?

沒有人不經過學習就什麼都知道,沒有人做任何事都不犯錯。

媽媽們要做的就是不要過度幫助,讓孩子去做,一個連自己都照顧不了的孩子是難以建立起自己立足於社會的信心的。

下面有幾個方法供大家參考:

1、提供適合孩子操作的工具,讓孩子一起做家務。

有沒有發現,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是很喜歡做家務的,拿著掃帚、拖把有模有樣的學,這個時候不要嫌孩子麻煩,給他們適合他們使用的工具讓他們去做,他們就會從中學習、感受到樂趣,更重要的是體驗到為家庭做出貢獻的價值感。

這樣,孩子長大了會認為做家務是理所應當的,而不會變成做家務是媽媽的事。

2、教會孩子生活技能,花時間訓練孩子。

常常,我們以為孩子知道怎麼做,孩子可能並不知道應該怎麼做。

我們不能期望孩子不學就會,要將生活技能分解成小步驟,並給他練習的機會。

這個在我的另一篇文章中有提到,有興趣的爸媽可以查看《孩子不會變成你期待的樣子,除非你看見了他》中的相關內容。

3、給孩子設立界限。

三歲以後的孩子,媽媽要為自己何時願意為孩子做事設立界限,然後堅定執行。

比如孩子需要把髒衣服放進髒衣籃,孩子需要自己安排做作業的時間,孩子需要體驗遲到的自然後果。

屬於孩子自己的事就讓放手給孩子,讓孩子為自己的事情負責。

孩子從出生到養育的任何一個環節,都離不開媽媽。

但同時,一粒種子不僅需要陽光,還需要水分和養料

如果只有水分而沒有其它,種子也無法健康地生長。


抱得起,說的是媽媽要在三歲前與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依戀關係,放得下,則是需要媽媽放手,創造適合孩子發展的環境,讓他去做他能做的事。

正如紀伯倫在《孩子》一詩中的比喻: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的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我是河馬媽媽,80後知性「女青年」,自持有點小智慧,文章皆原創。

在這裡向你訴說孩子們的故事,渴望與萬千父母一同成長。

謝謝你關注我的頭條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戀母情結?快來!教你如何正確「解決」!

還記得第一次哭著找媽媽是什麼時候嗎?還記得滿心期待、投入媽媽懷抱就想天荒地老的感覺嗎?「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還在唱嗎?媽媽,是一個平凡到與每個人都相關的名詞。但是,她所承擔的卻絕對是包含著無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