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聲免疫法就否試用所有的寶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聲免疫法、完整睡眠訓練法,這些方法的確可以訓練出一個極少哭鬧、讓媽媽省力的乖嬰兒,只是發表這些觀點的人,沒有告訴你故事背後驚人的真相。

一、中國網絡流傳最廣的帖子

《美國媽媽帶孩子的17個絕招》真相:南加州著名的兒科醫生JANE GU,其實是個華人,在google可以搜索到,但風評不怎麼好。

精神分析心理學認為,童年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

母嬰關係則是重中之重,決定孩子最基本的安全感和存在感。

生命的底色是幸福或者不幸,3歲之前便已奠定。

做為心理醫生,大量個案是母嬰關係失敗造成的人格破碎,其痛苦難以言表,非常艱難而長期的自我成長才能修復。

希望媽媽們看到真正的心理學,不要隨意使用網絡流傳的育兒法無謂自坑。

育兒,愛與自由是永遠的答案。

二、哭聲免疫法在西方的起源

「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任何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

這是行為主義創始人約翰·華生的名言。

現在國內網上瘋傳的哭聲免疫訓練法、延遲滿足訓練法,嬰兒獨立完整睡眠訓練法,其核心思想皆源自此。

行為主義者的理想國就是一個徹底程序化了、光禿禿的,沒有情感的世界,人不是神聖的精神存在,而是機器,環境怎麼塑造和訓練,就輸出什麼樣的結果。

我們來看看大師本人的家庭被訓練得如何。

1928年約翰·華生出版了《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一書。

在這部書中,他倡導了一種行為矯正式的兒童養育體系, 把孩子當作機器一樣訓練、塑造和矯正。

華生認為對待兒童要尊重,但是要超脫情感因素,以免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

這本書改變了美國兒童的養育實踐,整整一代兒童,包括他自己的孩子,都是在這種風格的教養實踐中長大的。

他的兒子們對華生的描述是這樣的 「沒有同情心和情緒上無法溝通的。

他不自覺地剝奪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種感情基礎。

約翰·華生在學術圈名聲大噪之時,他痛苦的大兒子雷納卻背叛了行為主義而學了精神分析,成了精神分析家。

也許是童年匱乏情感的創傷太嚴重,精神分析也未能拯救雷納。

雷納曾多次自殺,後在三十多歲時自殺身亡。

其前妻的二個孩子也一直生活不好,女兒多次自殺,兒子一直流浪,靠華生的施捨才能生活。

倡導並踐行「行為主義嬰兒訓練法」的華生家族,悲劇同樣在第三代延續:華生的外孫女Mariette記憶中,媽媽Mary沉默易怒,秘密酗酒,並曾經多次試圖自殺。

Mariette自己也是酒精成癮者,並多次考慮自殺。

『劇的種子其實早在華生童年已經種下。

華生的父親脾氣暴躁,拋妻棄子,華生受同學欺辱,並因暴力行為而兩次被捕。

童年對愛的絕望,讓 約翰·華生傾一生之力,打造了一個「沒有情感的程序化帝國」。

哭聲免疫法因為見效快,讓媽媽省心省力,曾在美國風靡一時,被哭聲免疫法修整長大的孩子,後來輕則睡眠障礙,重則人格障礙甚至精神分裂。

付出一代美國兒童的幸福代價後,此方法終於被歐美深深反思和摒棄,約翰·華生也曾被評為美國人最討厭的人之一。

如今,在歐美生過孩子的媽媽都會得到助產士和醫生的「親密育兒」的建議。

親密育兒,按需餵養,已經成為歐美國家最基本的共識。

』」哭聲免疫法的真實案例

1.我的同行,一個從重度創傷童年走出,但不斷自省並且帶出健康快樂孩子的心理醫生,她的姐姐則走向另一端,使用哭聲免疫法帶孩子,堅信嬰兒是在用哭泣威脅自己,定點餵飽奶後,既任憑嬰兒在哭泣中入睡,妹妹極力勸阻無效。

等到了上小學的年級,姐姐的孩子被確診兒童精神分裂,入住精神病院。

2.微博的網友評論;「我哥在加拿大,鄰居是倆高知,信哭聲免疫法帶孩子,出生後單獨睡房間,苦得死去活來也不去管。

孩子6歲還不說話,現在孩子10歲,從很小就被診斷為自閉症。

14網友私信告訴我曾使用哭聲免疫法冷酷訓練孩子,現在孩子被診斷自閉症。

4.一名愛護子女、堅持餵哺母乳的好媽媽,疑為儘快教懂3個月大兒子「一覺睡到天光」,昨凌晨縱聽到愛兒哭喊亦忍心不予理會,豈料及後男嬰俯趴在床窒息死亡。

56個案,哭聲免疫法的擁護者可能大呼冤枉,辯解哭聲免疫法不是說一直不抱,而是不能一哭就抱,要逐步延長反應時間。

經常聽到嬰兒哭鬧卻不及時反應的媽媽,可見已喪失很多母性本能,再加上「科學理論」支持,更相信自己的不及時回應是對的。

在這些可怕觀念的毒害下,媽媽對嬰兒越發冷漠,堅信嬰兒在用哭泣威脅自己,那心情不佳的時候,放任嬰兒哭泣怎可避免? 即使嚴格按照第一次延遲5分鐘,後面逐步加長的原則訓練,對孩子一生的人格基礎也是摧毀性打擊。

四、從專業心理學角度解讀親密育兒

多數出生後處在和母親一體的感覺中,也許母親只是掐著表延遲了5分鐘回應哭泣的嬰兒,嬰兒的整個世界已經開始崩塌,承受地獄般的煎熬。

」子在出生大概頭2個月裡處在「正常自閉期」,這個期間孩子對外界反應很少,基本就是吃和睡。

因為這時候在孩子的感覺里,世界和自己是一體的,就像還在子宮裡一樣,尚不存在「外在的媽媽」。

母親的積極關注和陪伴,維持了孩子的這種「全能自戀」,既世界與我一體,呼奶喚抱,無所不能。

在「以嬰兒為中心」的母嬰關係里,嬰兒自主地微笑,激盪起母親的喜悅,也發自內心地對嬰兒微笑;嬰兒夜半啼哭,母親哪怕在另一個房間也會同時醒來衝過去撫慰嬰兒。

母親以嬰兒的感受為中心,與嬰兒共振,給予積極的回應與關注。

這樣長大的孩子,會成為心理學所說「自我實現」的人,他們會發自靈魂深處對生命充滿熱情和創造力,於人友善,同時會堅定的捍衛自己。

用印度瑜伽的說法,「心輪」較敞開的人自然有這種呼應能力。

如果媽媽自身也得到愛比較少,更偏重頭腦,心的感應能力偏弱,尤其是頭腦還被行為主義嬰兒訓練法占據時,更容易遵循教條而不是心靈。

孩子的全能自戀較充分滿足後,心智自然向前發展,逐漸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開,不僅僅關注自己,也開始關注別人,愛向內灌注滿了自然會流向外界,這就是所謂的「主體客體分化」,完成這種分化後,嬰兒對世界有一個最基本的信任,將來不會在遇到挫折時就想要毀滅一切。

連環殺人狂,精神分裂症等最嚴重的精神疾病,都有全能自戀重度受損的心理基礎。

哭聲免疫法等行為主義嬰兒訓練法,破壞孩子的全能自戀感,孩子吃驚地發現「這個世界居然不如我所願,我哭的時候TMD的居然不及時回應我!」可能母親只是掐著表延遲了5分鐘,在尚未形成邏輯性空間思維能力的小嬰兒感覺里,整個世界開始破碎,地獄般的煎熬似乎永無盡頭。

一些網友的微博回覆:

「小時候常被可怕的夢魘纏繞,夢境怪誕沒有內容,多是一些諸如不斷旋轉的無底洞或者象蛇一樣盤旋的奇怪線條。

我總在恐懼中哭著醒來,卻發現自己一個人躺在沙發床上,哭了半天卻還是沒有人理睬。

父母從未真正意義上陪伴過我。

不知道這是不是長大後總感覺缺乏安全感以及與父母親情連接斷裂障礙的因素之一。

中國人的生活壓力大,房子、教育、醫療三座大山壓得喘不過氣來。

也缺少創新空間和精神,這不僅體現在個人,就是行業都是如此。

經被放在村子的路上哭了一天沒人理。

懂了這個後,我再也不會漠視寶寶哭了,也不會覺得高興了。

在得不到回應的煎熬中,嬰兒會累積巨大的恐懼和憤怒。

到了兒童期,可能一些非常小的挫折,就會讓孩子無理取鬧大爆發,對父母拳打腳踢,瘋子一樣不可理喻;有時候面對一點危險都沒有的事物,卻驚恐發作,害怕得恨不得躲進子宮裡。

完全不像正常兒童,面對新鮮事物,可能有點害怕,但還是滿懷好奇去探索。

很多媽媽反饋,在使用了哭聲免疫法後,寶寶臉上的快樂越來越少,不愛笑也不愛看人,寧願自己玩,果然「乖」了很多。

其中一個讓人特別吐血,媽媽定點哺乳,極少抱孩子,現在2歲多異常的「乖」,很少哭,而且大人一說他,就馬上止哭,腳被劃傷,拖了一地血腳印,卻不哭不叫疼。

2歲多,就已經像「殭屍」一樣,這孩子未來精神分裂或者重度人格障礙的可能性極大。

如果媽媽渴望一個安安靜靜的「乖嬰兒」,只有吃喝拉撒的需要,此外任何「無理取鬧」都不願理睬甚至打擊,孩子只能主動削弱自己的生命能量,僅剩一點維持活著,不再對這個世界發出吶喊,成為一具悲哀的行屍走肉。

特別宅的人,很可能是因為曾經的欲求不被看到,從而削弱自己的生命能量,弱到再無法和人產生交集和共振,成為一個不惹麻煩,一切都自己搞定的「好人」,人群中如同孤島,這是好深好深的終極悲哀。

五、夜哭,因為孩子需要你

有些專家說孩子夜醒頻繁會影響大腦發育,建議戒夜奶,訓練完整睡眠。

如果任憑嬰兒哭,確實會哭累了自己睡著,腦神經繼續發育,只不過發育的是「被迫害妄想」,「偏執分裂」的神經迴路,為嚴重的人格障礙打下基礎。

有些嬰兒經常會在夜半啼哭,於是一些「專家」又跑出來指點,說夜奶頻繁會導致嬰兒睡眠不足,影響大腦發育,要戒夜奶。

相信這些說法的媽媽,如果你自己夜裡餓了,或是做噩夢驚醒,是希望老公不搭理你呢,還是給你熱點牛奶,來個溫情的擁抱?

嬰兒和成年人不同,尚未建立「客體穩定性」。

就是說,一個東西,看見的時候就是存在的,看不見就不存在了。

我家貓就是這樣,桌球如果滾進沙發底,小貓咪不會去找,大貓咪(新概念育兒:xingainianyuer)知道桌球雖然看不見但還是存在,會去沙發底尋找。

這就是為什麼,嬰兒喜歡玩「藏貓貓」遊戲,大人用手把臉蓋上,再打開手露出臉,嬰兒會很驚喜的笑,因為剛才你明明不存在,怎麼又出現,然後又消失,又出現,太神奇啦。

大一些的孩子,已經建立了客體穩定性,這個遊戲就不再逗笑。

首先,媽媽僅僅去上了個廁所,嬰兒也會大哭,因為真的以為媽媽消失了。

嬰兒需要經常透過媽媽的撫慰,確認自己和媽媽的存在。

就像鏡子一樣,嬰兒透過媽媽溫情的容顏,映照出自己,感受到自己。

有些「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記不住自己和別人臉部的細節,因為他們曾經很少得到媽媽深情的注視,即使看到媽媽,也常是空洞無物的眼神。

《2013生化危機》系列電影,如同噩夢一般,很像嬰兒的思維過程。

嬰兒的世界充滿幻想,沒有邏輯,既有美好創意的一面,也有如《生化危機》一般的破碎和噩夢,佛洛依德稱之為「初級思維過程」。

這個過程,通過父母的撫慰,逐漸人性化,邏輯化,同時成為天馬行空般創造力的來源。

孩子莫名其妙的夜哭、焦躁、驚恐,很可能是感受不到母親的存在,陷入混亂的初級思維過程,無法將現實和幻想區別開來。

這個我自己深有體會,《生化危機》里的小女孩還有超級武器型媽媽,而我的夢裡只有殭屍怪獸和死亡。

如果這個時候還要訓練孩子「獨立堅強」、「完整睡眠」,就是將他推進無底的地獄。

不知道那些為孩子腦神經發育著想的專家,這時候是要保護孩子發育什麼呢,發育被迫害妄想的神經迴路?

摘錄一些網友的觀察體驗:

「還記得我給兒子斷奶的時候,平時從沒看過孩子的奶奶和姥姥都跑來強行讓我和兒子隔離,才7個多月的兒子突然看不到媽媽,一整天哭得撕心裂肺!好似他的整個世界都崩塌了!我記得那天下大雨,從外面趕回家的時候自己也哭成淚人!一進家門,兒子看到我時那個眼神我永遠都忘不了」

「小月齡寶寶夜奶有著填飽肚子和滿足心理需求的雙重作用。

大寶寶吃夜奶滿足心理需求居多!快三歲的小小米同學依然會在生病,遭遇挫折等等之後要求頻繁夜奶,之後明顯心情修復的十分不錯。

「斷夜奶」只有傷害!」

「說到我心坎里了,瓜哥是個夜奶頻繁的孩子,我也經常被提醒或者教育說夜奶頻繁對孩子發育不好。

對比我持置之不理的態度。

我沒聽說過誰家孩子因為夜奶頻繁長大成了傻子,我只聽說過三歲定八十。

我小時候就有對黑夜的恐懼,我想我的孩子也一樣,所以在他每一次夜醒的時候我都會把他摟在懷裡,告訴他媽媽在。

所以,孩子哭,很簡單,依母親的本能,去撫慰他。

任何違背人類本能的育兒法,都會帶來人性的逆轉,當然,這也是心理醫生有飯吃的基礎。

為了避免你的孩子將來花大量時間和金錢看心理醫生,盡情的親密育兒吧。

無論他的"正面"行為,如微笑,還是"負面"行為,如哭鬧,都能得到及時而溫暖地回應,他會感覺自己的雙腳紮根大地,踏實而心安。

他可以成為靈魂深處召喚他成為的人,世俗的價值體系可能會嘲笑他,最終,他的成就讓世人驚為可遇不可求的天才,其實,他只是一個最正常的孩子,得到了本應得的愛。

孩子夜哭夜奶頻繁,確實會讓母親疲憊不堪。

如果母嬰之間心的連結增加,孩子經常感受到母親的存在,可以減少夜哭的次數。

若和孩子之間的連結不深,請不要責怪自己,因為你自己在嬰兒時期,也沒有經常被母親深情地「看見」。

平時可以有意識的多去感受嬰兒,比如讓自己全身放鬆,觀察嬰兒的呼吸,同時也感受自己的呼吸,母嬰之間呼吸的節律,如協奏曲一般。

這就是一種催眠練習,非常好的增加心與心的連結,讓人活在當下,存在感十足。

六、如何辨別真偽育兒經

大移民上育兒經眾多,真偽難辨,如果父母拿孩子做了實驗才知道對孩子影響如何,實在是難以挽回的悲劇。

其實父母並不需要成為心理學家才能養育好孩子,我們可以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辨別育兒經:讓你看後愈發覺得孩子有問題,需要教育改正孩子的,那只是頭腦的排泄物;如果育兒經讓你讀後愈發反省自己,增加自我認識,則是真正成長的力量。

最後一句話送給自己和所有人共勉:

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父母是孩子一切問題的根源,愛和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Tips:圖片上可愛的貼紙由APP小不點提供製作,謝謝小不點~記錄寶寶成長的時光相機

添加小不點微信公眾號:xiaobudian_baby(長按可複製)。

育兒專家在線答疑,快戳下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哭聲免疫法的真相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聲免疫法、完整睡眠訓練法,這些方法的確可以訓練出一個極少哭鬧、讓媽媽省力的乖嬰兒,只是發表這些觀點的人,沒有告訴你故事背後驚人的真相。精神分析心理學認為,童年父母與孩子...

談:「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心理危害

精神分析心理學認為,童年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母嬰關係則是重中之重,決定孩子最基本的安全感和存在感。生命的底色是幸福或者不幸,3歲之前便已奠定。做為心理醫生,大量個案是母嬰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