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只要做好三件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董進宇博士說不要拿你的孩子跟更優秀的孩子比,你要知道人和人之間是不能比的,美國有兩個孩子,都12歲在同一個班級,一個是比利,一個約翰,比利是第一名,約翰是第35名(全班就35人),而這個孩子的爸爸都在同一個單位工作,有一天比利的爸爸談起自己的兒子特別自豪,同事們都很羨慕他,羨慕他的同時,話題轉到約翰的父親身上,父親當時特惱火,回到家看見兒子在看電視,就把他叫過來批評了他一頓,我真為你感到羞恥,然後兒子說老爸你說什麼,然後老爸更生氣說了,說為什麼同樣是12歲的男孩,你學習那麼差,人家學習那麼好,這孩子終於聽明白了,這兒子說老爸看電視,老爸說那不是柯林頓講話,有什麼看的,兒子說同樣都是46歲的男人,為什麼柯林頓做總統了,你怎麼還是個小職員。

任何人都不喜歡批評,批評於事無補,解決不了問題。

一定要知道批評是絕對不會讓人發奮學習的。

要想把你的孩子激勵起來,只有指著孩子的腦門說,在爸爸、媽媽眼中你就是最好的,我絕對相信你,這樣你才能把他激勵起來。

父母對待孩子無外乎三種情況:一是事事管、時時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卻不好;二是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做,放任自流,不聞不問,結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長一帆風順。

顯然,「什麼都做」和「什麼都不做」都過於極端,而不可取。

傑出的父母從來都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更明確地說,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一、關係決定成敗

孩子的教育出問題了,100%根本的原因是溝通不暢。

教育孩子80%是溝通,20%是指導。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

父母什麼時候與孩子關係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麼時候與孩子關係不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敗。

1、不當「法官」,學做「律師」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問題,便迫不及待地當起了「法官」,這是很危險的。

孩子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父母要積極地影響與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內心世界便無從談起。

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訣是呵護其自尊,維護其權利,成為其信賴和尊敬的朋友。

父母對待孩子要像「律師」對待自己的當事人一樣,了解其內心需求,並始終以維護其合法權利為惟一宗旨。

2、不當「裁判」,學做「拉拉隊」

在人生競技場,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

父母既無法替代孩子,也不該自作主張去當「裁判」,而應該給予孩子一種保持良好競技狀態的力量,即「拉拉隊」的力量。

這樣更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隊」,既要善於發現和讚美孩子,還要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失敗,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戰友。

董博士舉例:孩子寫了100個字,只有兩個寫的好,其他98個寫的都不好,家長看後有三種反應:1,對孩子說你看你都寫的什麼亂七八遭的,沒一個好的,2,你寫的這些字裡面只有這兩個字寫的不錯,但是其他98個字寫的都太差,3,孩子,你這兩個字寫的太棒了。

正確的答案應該是第三種,第一種就是全否定,孩子乾脆就不再寫了,第二種內包含了表揚但是批評太多,這是大多數家長的答案,表揚後再加上批評但是等於沒有表揚,一點效果也沒有,只有第三種答案才能對孩子真正的有效。

在這樣的鼓勵下,孩子下一篇會有四個寫的好的,再下一篇就會有八個,然後就會象滾雪球一樣,寫的好的越來越多。

董博士說得好,好孩子是夸出來的,要學會欣賞孩子。

孩子在良性循環中越來越優秀。

3、不當「馴獸師」,學做「鏡子」

孩子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戰勝自己,但他們通常只能依據他人的反饋來認識自己,這時父母的「反饋」作用即鏡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馴獸師」,學做「鏡子」,才能幫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識,才能讓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權威」,轉而和父母溝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

「等一等」是很有用的。

比如我們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會沒事,若總去撓,卻要很長時間才能好。

原因就是人體有一定的自我治癒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會好,施加外力只會適得其反。

教育也是這個道理。

停下來,等一等,給孩子傾訴的機會,和孩子有效地溝通,不用教育就能解決問題。

二、孩子無法改掉缺點的原因

1.沒有找到與缺點相應的優點的行為模式,即沒有方法。

任何一個缺點都有一個相對應的優點,找出這個相對應的優點,確認孩子這個優點就可以了。

2.家長和老師破壞性批評,即反強化。

孩子無法改變缺點的原因是家長在破壞性批評,使孩子的缺點得到了反強化。

3.缺點能給孩子帶來某種利益(得到快樂或免除痛苦)。

這種利益不是用成人世界的規則來衡量的。

4.家長忽略孩子為改善而做的努力(沒有得到及時確認與鼓勵)。

當孩子對改變缺點做了一丁點努力,你必須用快樂的情緒感受來確認、鼓勵、表揚。

5.不良環境的影響。

挑剔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苛責,譏笑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羞怯,羞辱中的孩子學會內疚,家庭中不良的環境和父母的不良行為會使孩子滋生缺點。

6.沒有理想與目標(沒動力)。

沒理想與目標,孩子就沒有改變缺點的能力。

許多時候,目標與現實之間,往往具有一定的距離,我們必須學會隨時調整。

7.自尊心與自信心遭到破壞。

如果孩子精神上的人被打倒了,改變就沒有可能。

8.對抗情緒。

孩子形成了穩定的消極態度。

三、如何改善親子關係並幫助孩子改正缺點

理想中的親子關係,應該是像朋友那樣彼此知心、互相關心,把人性、尊嚴、平等放在至高的位置。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並不是一味遷就孩子,面對孩子的缺點,家長要採取冷靜態度,充分了解孩子的獨立性、主動性要求,給予他適當的自由,這有助於發展與孩子的正常關係。

幫助孩子改正缺點的要義:

1.無條件地愛孩子。

無條件的愛是教育孩子的前提,不以行為作為你愛孩子的前提。

一個孩子如果不能達到世界上有人無條件地愛著自己,這個世界對他來說就無所謂,想讓他改變是斷然沒有可能的。

2.只對孩子的行為提出批評。

批評是指向行為,確認他所作行為是不對的。

3.表達孩子的缺點給家長造成的痛苦的感覺。

談感受:你這種行為讓媽媽非常生氣,我感到非常痛苦……如果不談感受光講道理,沒有用,用道理說服人必須雙方在相同水平上、在理性層面上,否則是不可能的。

4.表達對孩子的期望。

鼓勵和期望:「媽媽相信下次你一定會做好,這樣的錯我相信你不會再犯了。

5.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良性行為上。

指出正確的行為,告知孩子怎樣做是對的。

家長要把注意力焦點放在積極的一面,不要專挑孩子的缺點。

6.確認孩子的優點,欣賞孩子的優點。

找出孩子缺點的對應優點,然後在孩子的身上確認這個優點,放大優點。

7.表揚孩子最微小的改善行為。

父母要對孩子良好的行為給予及時、恰當的表揚,而對不良行為採取漠然處之的態度,讓他沒有加深印象的機會。

8.鼓勵孩子做進一步的改善,表達對孩子絕對的信心。

家長要用發展的眼光、信賴的態度,表達出對孩子進一步改善充滿了信心。

孩子一旦明白了父母的用心,便會努力按照大人的要求去改正自己的缺點和毛病。

9.感激孩子的好行為給家長帶來的快樂。

當孩子有好行為表現出來時,父母應做出適當的感激,這也是和孩子溝通的良好方法之一。

10.對孩子要有耐心,持續地信任與鼓勵孩子。

父母對孩子持續地信任與鼓勵能給孩子以巨大的信心。

第二件事: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一、習慣養成的重要性

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再也沒有什麼比習慣養成更重要了。

父母如果不注重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無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來。

1、一切從習慣培養開始

養成教育是管一輩子的教育。

智育是良好的思維習慣,德育是細小的行為習慣,素質教育更加體現在人的細小的行為上。

大量事實證明,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孩子的一切都從習慣培養開始。

2、習慣養成絕非一日之功

習慣是個大問題,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是大智慧。

養成良好習慣的主要原則是:低起點,嚴要求,小步子,快節奏,多活動,求變化,快反饋,勤矯正。

習慣養成關鍵在頭三天,決定在一個月。

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權利,讓孩子在習慣養成中發揮主人作用。

3、通過習慣培養鑄造品格

教育猶如海上行船,必須按正確的航線行駛,否則,船越大越有觸礁沉沒的危險。

人的品質,決定了人的發展方向。

家庭教育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但人格的培養問題通常很難落實到具體操作上來。

研究者發現,習慣與人格相輔相成,習慣影響人格,人格更會影響習慣。

正派、誠實、責任心、愛心、合作精神、講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過習慣培養來鑄造。

二、孩子無法養成良好習慣的原因

1.沒有榜樣。

孩子沒有帶著不良習慣來到這個世界,他的所有習慣都是後天養成的。

家長想讓自己的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就必須在孩子的生活里,為他找到可以模仿的榜樣。

2.認為好習慣等於痛苦。

在孩子的世界裡,什麼習慣能給他帶來快樂,什麼習慣能給他帶來痛苦,他經歷的感性經驗太少,所以他無法根據自己的感受對事情做出正確的判斷。

這時,如果成年人向他傳達了錯誤的信息,會貽害他終生。

3.壞習慣已經根深蒂固又不知道改變。

作為家長必須明白,我們只有方法對路措施得力,孩子才能改掉身上的缺點和毛病。

4.不良習慣的影響。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他會自動養成一些不良習慣。

如果一個孩子在他的童年生活里有反面的榜樣,那他學壞就幾乎是不可避免了。

5.不正確的思考方法。

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的好習慣是自然而然養成的。

其實人的好習慣都是精心培養出來的。

而壞習慣,由於沒有標準,不需要努力練習就會做,所以我們家長必須有絕對的耐心,反覆指導孩子,才能使孩子養成好習慣。

6.家長的行為沒有一貫性。

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家長就必須反覆沿著相同的方向做相同的動作才可以。

7.沒有改變習慣的動力。

家長要想讓孩子改掉不良習慣,就必須先強化孩子身上的優點,讓他覺得自己很好,自己可以變得更好,這樣他才能產生自我完善的慾望,由此產生改掉舊習慣的動力。

8.家長的反強化作用。

當孩子身上有了不良習慣的時候,很多家長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馬上就反應在嘴上。

先是不厭其煩地批評。

發現批評不管用,就開始升級為打罵。

這恰恰起到了反強化的作用。

家長越是批評,孩子就越是改不掉舊習慣,等於在強化孩子的舊習慣。

三、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教育孩子,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在家長的協助、引導和監督之下,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一旦孩子養成習慣,就將決定孩子的性格,進而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

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要義:

1.好壞習慣對人生的差別影響是決定性的。

成功者每到關鍵時刻,遇到挑戰,就想衝上去,想把事情做到底;失敗者每到關鍵時刻就撤下來。

孩子也是一樣,當他在生活、學習上有良性的習慣,那麼一生的成功都有保障。

2.確立好習慣的標準。

作為家長,你一定知道你要給孩子養成什麼好習慣。

這需要思考來確定標準。

3.讓孩子從小養成成功者的習慣。

自信、勇敢、堅持到底、做事認真、積極思考,這些都是成功者的優良品質。

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有意識去培養孩子的這些特質。

4.為孩子確立生活原則。

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確立原則:「這件事由你來負責,我監督你來完成。

我們多長時間內把好習慣養成。

5.鼓勵孩子反覆行為形成習慣。

一個習慣的形成是經過不斷反覆的,這裡需要家長有絕對的信心、耐心,允許孩子失敗,允許重犯錯誤。

孩子需要經過反覆的行為、反覆的鼓勵,最後形成好習慣。

6.鞏固和強化已經形成的好習慣。

一個好習慣形成,家長必須馬上跟進確認,把好習慣鞏固。

強化、強化再強化,直到他鞏固住。

7.家長的榜樣作用。

如果孩子發現家長有壞習慣沒有改掉,他的壞習慣就不會改掉。

孩子發現你有壞習慣和行為,你卻不允許他這樣做,你的話在他的心中就大打折扣了。

第三件事:引導孩子學會學習

一、孩子學習不好的原因

董進宇博士舉例說:一個男孩興高采烈地沖回家告訴媽媽,好消息,好消息,老師今天終於表揚我了。

媽媽卻說,受表揚就會翹尾巴的東西!小男孩的歡樂頓時煙消雲散。

一個女孩一蹦一跳地跑回家,告訴爸爸,好消息,我得了一百分。

爸爸說,隔壁的明明得了雙百,你才一門一百就驕傲成這樣。

孩子頓時眼淚汪汪。

資料顯示,我國有6000萬對父母坦言:自己是失敗的家長。

問題出在哪裡?出在父母身上,出在一種陳舊的家教觀念上。

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都應該眼含熱淚地欣賞他、擁抱他、讚美他。

「如果孩子發燒達到40℃,你會怎麼做?」家長們都會不約而同地說:「去醫院治療。

」董進宇博士認為,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同發燒一個道理,一個孩子成績不好,是他客觀上無法控制的原因決定的,並不是孩子主觀上不願意學習好。

歸結下來,董博士認為,孩子學習不好有以下七大原因。

1、自我觀念的局限

如果一個孩子在有關自己學習或個人成長上有錯誤的觀念,那麼他的潛能就沒辦法釋放出來。

舉例來講,如果孩子自己認為數學很難,數學很無趣,我沒有數學天賦,我學不好數學,那麼他的大腦就處於停滯狀態,他就放棄了努力。

究其原因,很多家長在孩子童年的時候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笨」,讓孩子產生了自卑感,潛能就無法釋放出來。

董博士說人的潛能是無限的,而人的自我觀念就像「煤氣罐」的閥門,它需要釋放。

這個世界沒有什麼難學什麼不難學,找到方法你可以輕鬆愉快地學會任何學科。

孩子要想學習好首先要轉變觀念:這個世界沒有哪個學科是困難的,只是沒有找到方法或是你的基礎知識掌握不牢,不是你笨,你沒有天賦。

要知道你的觀念在牢牢地束縛你,要想改變現狀,你必須學會反省,從而認識到這個錯誤觀念,然後再把它徹底改正過來。

2、基礎知識不牢

如果孩子舊知識不會,他就會把不會的新知識變成了舊知識。

就像滾雪球一樣,不會的知識越來越多。

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知識欠帳過多,包袱過重,這樣就壓垮了孩子,再講新課他就聽不進去,最後太痛苦了,就會對學習失去興趣。

學習的知識不是孤立的,我們剛開始學習知識的時候,會覺得很難。

當基礎知識記得越來越牢,學習的難度係數會遞減。

當我們的孩子的基礎知識掌握得不牢,他就沒有辦法往下學了,他在課堂上根本就聽不進去,產生了巨大的挫折感,自我否定感。

所以孩子想繼續學習,脫穎而出,就必須把基礎知識補回來。

3、沒有學習興趣

快樂使人堅持,痛苦使人逃避。

學習的規律不是學不進去便咬牙硬挺,而是讓孩子在學習中找到快樂。

如果孩子懷著痛苦的心情去學習,他的大腦細胞處於抑制狀態。

當他處於興奮狀態時,大腦細胞被激活,分泌大量的記憶物質,大腦的能量會被迅速地釋放出來。

孩子學習時候,家長一定要想辦法讓他把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

所以孩子在學習上找不到快樂的時候,你越對他進行批評打罵,越會加深他學習的痛苦。

4、缺乏激勵因素

很多家長說:「我的孩子是三分鐘的熱度。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這樣。

一個孩子要想取得優秀的成績,在他背後就必須有一雙手在推動著他,那就是父母的不斷鼓勵、表揚和欣賞,只有在後面不斷激勵孩子,才能讓孩子始終保持熱度。

但遺憾的是有85%到90%的家長都沒有這樣做,他們還埋怨孩子,說孩子只有三分鐘熱度。

5、學習方法不得當

孩子學習必須找到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董博士說,現在很多同學都錯誤地認為理科學習方法就是做題,文科學習方法就是一個字背,如果孩子採取這種方法,往往事倍功半,如果靠死記硬背,他肯定學不到真知。

如果單靠題海戰術,孩子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並沒有達到融會貫通,他付出10倍的努力可能連3分的收穫也沒有,因為理科和文科的學習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經典案例:董進宇講了一個在印尼海嘯期間,一個10歲女孩救了157人的故事。

海嘯發生當天,這位小女孩跟媽媽在海灘上散步,突然小女孩對媽媽說:「媽媽,可能要發生海嘯了。

」小女孩進一步解釋道:「我們老師說過,在海嘯發生之前海水會冒泡,並且會有一個退潮現象。

」母親聽完小女孩的話,仔細觀察海水的情況,發現是有異樣,於是馬上通知了當地的海上救援隊。

海上救援隊很重視她們的意見,馬上撤離了海灘上的157人。

撤離後僅十分鐘,高達數十米的海嘯將海灘上所有設施全部捲走。

董博士表示,這個故事對他觸動很大,一個10歲小女孩居然能在實踐中運用這些知識。

而很多被稱為「背誦機器」的中國學生,有時候在沒有理解實際含義的情況下,盲目背誦那些毫無意義的字符,這樣的學習方法只會培養出相對應的「考試機器」,不會培養出真正的人才。

因此,學習的關鍵是理解,而不是背誦。

「先理解,能背就背,不能背就算了,這才是正確的學習方法」。

6、情緒問題的困擾

現在中小學生與老師、男女同學、朋友和父母的關係,就是他的自我情緒的爆發點。

無論哪件事都可能引發他的消極情緒或者快樂情緒。

消極情緒產生時,他會生活在緊張、焦慮、煩惱當中,如果被這種情緒主宰,他就沒有辦法去學習。

當孩子受到這種情緒控制的時候,是需要家長來幫助他,鼓勵他並把他拉出這種狀態。

這就相當於他發燒,需要我們幫助他一樣。

遺憾的是有的家長不但沒有幫助他,反而去批評他,使他的情緒「雪上加霜」。

7、用功程度不夠

用功的程度是學業成功的基礎,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學習確實要用一定的功,要達到一定的強度才能徹底地掌握知識。

但是這裡強調的努力用功是快樂地用功,不是痛苦地用功。

大多數孩子用功程度不夠,其原因有三分之二是不知道怎麼用功,不懂得學習方法。

有三分之一是自我觀念的問題,這是他自己的原因。

我們要告訴孩子「用功努力的程度是學業成功的基礎,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只有不斷進取、努力學習才可以使自己飛速進步,最後才能取得人生與事業的大成就」。

二、學習的幾點正確認識及做法

董博士說:家庭教育的真正目的——培養真正的人。

教育的思路是引發孩子成長的動力。

我們要培養的不只是高智商的人,還應該是正直、善良的人,並且對我們的社會有正面價值的人。

這是我們對社會的責任,更重要的是對孩子自己人生的責任。

董博士說教育孩子不是我們不斷的講道理,告訴他怎麼做,而是我們要從他的角度觸發,看什麼能把他激勵起來,使他自己能夠學習,能夠成長,能夠探索自然,能夠探索人與人的關係,探索社會。

也就是我們要讓孩子找到「我想學」的感覺。

我們是在引發出他成長的動力。

當一個人有了成長的動力,一切事情都好辦了。

而沒有引發出孩子成長的動力,不厭其煩的講道理是毫無效果的!我們向孩子示範正確的行為是什麼樣的,成功的人生是什麼樣的,幸福快樂的人生是什麼樣的,學習好了以後會怎麼樣。

讓他自己來選擇,誘導他做出正確的選擇,引發他成長的動力,這樣孩子才能真正的成長起來。

1、學習不一定要很苦

董進宇博士曾在學生中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有95%的學生認為學習是痛苦的。

在這些「痛苦」的學生心中,現在的受苦是為了將來的「解脫」,現在的「學習」是為了將來「不用學習」。

董博士指出,自古以來對孩子的教導都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這種痛苦式教育被家長奉為經典名言,殊不知給無數孩子幼小的心靈打下恐懼學習的烙印,學習自然不能盡如家長之意。

董博士表示,學習最重要的是有興趣,而快樂則是興趣的源泉。

董博士說初中小孩家長應從以下幾方面培養孩子的興趣:A、給小孩傳輸「學習是快樂的」觀點;B、引導孩子從最簡單的做起,比如從例題做起,讓他找到成功感;C、及時鼓勵表揚;D、引導孩子尋找學習方法;E、引導孩子主動體會學習的快樂;F、繼續鼓勵,持之以恆地鼓勵,從而形成主動學習習慣。

2、每天都需要給孩子鼓勵

人在3歲之前還沒有「我」的概念,到7歲就漸漸有一個自我評價的雛形。

上初中後,「我」的概念基本形成,這時候人已基本明確自己到底聰明還是愚蠢、學習到底難還是容易等等。

董博士認為,這些觀念很大程度上局限人的發展。

「如果從小就培養孩子『我行,我能』的觀念,孩子的學習潛能就能很好地釋放。

相反,如果孩子從小就有『我很笨,我做不到』的觀念,那麼孩子的學習潛能一定受到阻擋,對學習產生厭惡的情緒。

因此,家長應該讓孩子相信自己。

」美國有個大教育學家說過一句話:「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不知道除了鼓勵還有什麼別的方法!」董博士認為,這句話雖有些偏激,但也包含了一個重要道理:要改變孩子自我觀念的局限,鼓勵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

3、信念決定著成敗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曾認為,任何一個學生都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學會任何一門學科。

這位美國心理學家找來一班數學成績很差的學生,同時請來一位優秀的數學教師為這班學生講課,心理學家則在旁全程跟進。

幾個月下來,這些學生的數學成績依然只有四五十分。

該實驗結果推翻了心理學家之前的結論,他們不得不重新分析其中的原因。

發現,這群數學成績很差的學生都有一個牢固的信念:數學不僅難而且枯燥無味。

帶著這種信念,再優秀的數學老師也不能使他們提高成績。

自信是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對於很多只會整天埋怨孩子成績不好的家長來說,只有轉變信念,以積極的心態鼓勵孩子,才能激發孩子的學習潛能,提高學習成績。

4、孩子厭學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瀟洒;亂管瞎管,種瓜得豆;嘮叨數落,肆意打罵;代替包辦,製造「機器」……父母若採取如此種種不明智的做法,只會使孩子越來越不愛學習。

孩子不愛學習只是表面現象,背後一定有原因:是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沒有找到孩子最擅長的方面?是沒有科學用腦?是父母阻礙了孩子的「玩中學」的天性?是孩子沒有意識到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後的原因,才可能幫助孩子走出厭學的陰影。

5、孩子的求知慾和學習潛能是可以激發的

孩子缺乏求知慾,通常不是父母的影響或者嚴格要求不夠,而是阻塞了孩子的興趣。

興趣(好奇心)、夢想、成就感、質疑、感恩、發奮、發憤等都是疏通和啟發孩子求知慾的通道。

而對於孩子來說,所謂競爭優勢就是潛能得到有效的開發而已。

心情、開竅、暗示、遐想、砥礪、計劃是激發孩子學習潛能的六大原則。

潛能開發雖沒有絕對的「時間表」,但也有步驟,比如建立目標、控制情緒、磨礪意志、專注於一點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6、孩子考好是有方法的

現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步入了一個新的誤區,即盲信盲從甚至痴迷於所謂成功教子的家教經驗,但這些經驗聽著容易,做起來難。

因為它們沒有「可遷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實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鄲學步」,適得其反。

 「愛學」是「會學」的前提,而「會學」是「愛學」的保證,「會學」才能「學好」。

孩子要想考好,必須要掌握一些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計劃完成、認真寫字、慢慢看課本、整理錯題、隨手筆記、無私幫助同學、高效率考試、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7、掌握學習程度和程序

董進宇博士指出,學習有四種程度:聽懂,記住,學會,掌握。

其相對應的學習程序則是要:專心聽課(聽懂),認真看書(記住),做例題(學會),做習題(掌握)。

他表示,人的聽力系統會自動漏掉80%,所以孩子在上課時重在聽懂老師的意思,課後重在把老師所講內容重看,眼睛是視覺掃描儀,能彌補聽覺漏掉的內容。

四個程度是相對應四個程序的,只有專心聽課才能是聽懂了,聽了課後再認真看課文,才能記住老師所講的,然後蓋住例題的答案自己再做一遍例題才是學會了,最後做課後的習題來檢驗自己是不是掌握了。

這四個程序是不可逆的。

8、學習方法建議:

董進宇博士給理科的學習提出這樣的建議:步步為營-舊知識沒學會,不學新知識;循序漸進-不能跳躍;突破「三定」(定義,定理,定律),把握重點;反覆練習,增長能力。

學數學:先把定義搞懂;再把定理搞懂;把定理的證明過程搞懂;弄清證明時用了哪些舊定理;時常做習題,消化定義定理。

學物理:把定義搞懂;把定律搞懂;誰發現了定律?當時他看到了什麼現象,發現了定律?他用什麼方法發現了定律?

學化學:背元素符號;背原子量;背每個元素的物理性質;背每個元素的基本化學性質;學會畫原子核的外層電子排列圖。

學文科的方法:鬼子掃蕩-不要在不懂的地方停下來;大面積反覆-溫故而知新;充分聯想-掌握真知;整體把握-悟透道理。

學英語的方法:直接學語言材料(學說話、學文章);以句子為最小單位,模仿整句話;直接模仿;大聲朗讀;大量閱讀;聽英語歌,看英文電影;敢於說;聽(把注意力集中在聽上,而不是聽懂上)。

9、學習的12大規律:

人的大腦的潛能是無限的;學習是人的本能行為;學習興趣是培養出來的;學習是簡單的,只要模仿就夠了;學習是腦力勞動,主動學習;學習只有找到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學習動機必須是純正的,要有目標和方向;學習者必須要有情感的激勵;消除情緒的困擾;正確發揮人的無限潛能,要做到:大腦高度專注,肌肉高度放鬆,心情愉悅,內心有強烈的學習慾望,有堅強的信念;健全的人格是學習好的前提條件,包括自尊心、自信心、責任心和主動進取精神;正面的信念,不停地給小孩傳輸「我能行」「我能幹」「我能學好」等正面的觀念。

其實歸根結底一句話,學習最大的規律:不是靠毅力刻苦學習,而是在學習上找到快樂,進入樂此不疲的狀態,這才是學習的真正規律。

最有用的真東西是需要靜下心來思考、提煉的。

教育孩子並沒有父母想像的那樣複雜,抓好了親子關係、習慣培養、學習這三件大事,父母成為傑出的父母,孩子成為傑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遙遠的夢幻了。

附:董進宇讓很多家長淚流滿面的《原諒》

孩子/原諒我把你帶到了這個世界/卻沒能給你真正的愛/因為我誤把愛的方式當成了愛/我用冷漠與無情/把你年幼的生命拋進了愛的沙漠

孩子/原諒我的冷酷和自私/曾經把無助的你丟給電視和別人/而我卻沉溺在無意義的應酬和無聊的娛樂之中/我在事業的高尚名義下/讓初到這個陌生世界的你遭受無邊的孤獨和恐懼

孩子/原諒我的無知和愚蠢/曾經那麼粗暴地打罵你/而我還理直氣壯地認為都是為你好/我在愛的美麗旗幟下/殘酷地摧毀了你嬌嫩的生命花蕾

孩子/原諒我的私心和專橫/曾經那麼不通情理地逼你學習/讓最美好的學習留給你的全是痛苦的記憶/我用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和虛榮/剝奪了你童年的歡樂壓垮了你柔弱的臂膀

孩子/原諒我的任性和頑固/在你哀求的目光下我仍不肯做出改變/因為我把過時的教育理念當成了真理/我固執地用拙劣的教育方法/讓你幼小的心靈經受了那麼多的苦難和屈辱

孩子/原諒我的一切過錯吧/因為那些都不是我的初衷和心愿/在我痛苦的胸膛中始終跳動著一顆愛你的心/為了你,為了你的未來我必須學習改變和成長/今後我要用行動來讓你知道我是多麼地愛你

文/董進宇;轉載請註明出處

優秀的孩子背後一定有優秀的家庭教育方法,快來關注中國親子教育關係第一人董進宇博士微信:djyedu,掌握更多優秀的家庭教育方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