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六種「中國式育兒」,你一定中招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很多媽媽都吐槽老一輩的育兒方式,但其實,現在我們依然受著這些育兒觀念的影響。
看看下面這些,你是不是還在這樣做?
一、過早傳授知識,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曾經在多少家庭留下深刻烙印,雖然很多媽媽已經意識到這是一種落後的、過時的觀念,但實際上仍然按此實踐著。
兩三歲就開始教孩子識字、學英文、背唐詩。
還沒上小學,就已經開始奔波在各種興趣班、特長班之間,上學後做功課到深更半夜便是家常便飯。
其實對剛剛來到這個世界的嬰幼兒來說,他們是用看、聽、嗅、觸摸等感官運動來探索周圍環境的。
孩子小時候,應該多讓寶寶去探索周圍的環境:聽各種聲音、觀察和觸摸各種物體、在安全的範圍內自由地爬……盡情的嘗試和玩耍,而不是過早地學習各種早教知識。
二、過度保護,不給孩子嘗試的機會
媽媽們常常羨慕國外的孩子,從小就能自己睡覺、自己吃飯、自己洗澡、自己整理玩具,甚至幫助父母做家務。
再對比自己的孩子,吃飯睡覺都是哄著求著才能完成,那差距不是一點半點。
難道我們的孩子就比別人的笨嗎?其實這都是父母慣出來的。
有的孩子在幼兒園能夠獨立吃飯睡覺,回家以後還需要家長餵飯哄睡。
這說明孩子是有獨立能力的,需要的是父母有意識的培養。
如果你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鼓勵孩子從小事做起,一點一點放手讓他自己去做,相信孩子,學會做個「懶」家長。
三、過渡管教,不尊重孩子的天性
媽媽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行!」「不可以這樣!」每當寶寶想要探索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會立刻衝出來阻止:看到寶寶吃手咬玩具了,立馬阻止!看到寶寶玩水玩沙子,衣服又濕又髒,果斷不讓玩!
其實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是每個階段孩子會表現出來的特定行為傾向:寶寶處於口腔敏感期,不管什麼東西都喜歡放進嘴巴「嘗一嘗」;學會走路以後,寶寶會很喜歡玩水、玩沙子,凡是摸起來觸覺柔軟的東西,都能讓ta愛不釋手……
和孩子的天性對著幹,不僅會讓我們感到很吃力,而且對孩子的心智發育也非常不利。
當孩子對一件事情表現出極大的天賦與熱情,家長視而不見,總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孩子的愛好和夢想就是這樣被扼殺在搖籃里的。
四、家長「專制」,以「聽話」為教育目標
後台經常會收到家長留言:「孩子不聽話怎麼辦?」以前,我們都是以「孩子聽話」為教育目的,「聽話」是讚賞,是對孩子的表揚,只要對家長言聽計從,就是好孩子。
實際上,我們都誤解了「聽話」和「懂事」。
一個凡事都要以家長的話為準的孩子,多半是個沒有主見的孩子,決策能力、判斷能力也難以得到發展。
一旦離開了爸爸媽媽,孩子便有可能會迷失在群體中,或者成為其他孩子的追隨者。
所以,當你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了,多聽聽他的意見,多讓他為自己做主。
不要總是嘮叨讓孩子吃某種食物,不要總是強迫孩子穿他不想穿的衣服。
除了孩子的品行問題、教養問題,以上這些都是生活中無關緊要的非原則性問題,我們多聽聽孩子的聲音又有何不可呢?
五、陪伴孩子,走形不走心
很多家長在陪孩子的時候,人在心不在:孩子玩孩子的,家長在旁邊看手機。
這種以「陪伴之名」干自己事的家長隨處可見。
孩子天生就需要父母的陪伴,要是父母的陪伴不足,孩子的智力發育、情緒情感發育都有可能會受到影響。
龍應台說過: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來說是萬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
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
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時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
高質量的親子陪伴,不僅能促進孩子的心智發育,而且最重要的,能促進親子關係,讓你在養育孩子的同時,收穫更多的幸福和愛。
六、父親角色長期缺席,母親「喪偶式」育兒
去年發布的《中國家庭育兒方式調研報告》顯示,三成80後、90後爸爸幾乎沒有帶過孩子。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父親在子女教育中的缺失由來已久。
父親的缺席,使得教養孩子的責任幾乎全部落到了母親或者奶奶、外婆身上。
「禍不單行」,在中國式家庭的體現就是,當孩子擁有一個缺席的父親的同時,老天還會給他一個焦慮的媽媽。
丈夫主動或被動的成了家庭中的隱形人,在婚姻中的妻子對於婚姻的依賴、對於丈夫的依賴減弱了,於是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從丈夫身上抽離出來,而放在孩子身上。
於是,孩子更多地生活在一個母親的世界裡,而不是家庭的世界。
夫妻情感、親子關係、孩子教育的問題也開始接撞而來。
媽媽那本應由丈夫承擔的焦慮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
孩子在各種情緒中如困獸一般壓抑、掙扎、暴虐、偽裝。
成為媽媽「替代丈夫」的孩子,會過早的承擔起成人的角色,家裡會出現小大人,或者孩子會「永遠做媽媽的好孩子」,而進入那種拒絕成長,依賴性強的狀態,沒辦法探索社會,融入社會。
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家庭便形成了: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有多少孩子教育的問題,就有多少夫妻矛盾問題。
看似是親子的問題,其實是夫妻情感的問題。
我們在談孩子教育的時候,首先要正式夫妻間的問題,我們在呼喚父親回歸的時候,首先應該呼喚丈夫的回歸。
更多原創育兒資訊
歡迎關注【森巴育兒(senbayuer)】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