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被8歲男童摸臀反遭打罵:他是孩子,但更是個「男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周,上海迪士尼內一個8歲小男孩在走路可能不小心碰到了小姐姐的臀部,姑娘說了小男孩兩句,而小男孩媽媽卻發了彪,指責小姐姐言語攻擊,並對她又打又罵。

新聞一經曝光,便引發熱議。

* 圖片源於網絡

無獨有偶,前不久,一條關於「孩子多大不能進異性更衣室」的微博被刷上了熱搜。

武漢的鄧女士帶著9歲女兒到一家游泳館游泳,但在更衣期間不斷有小男孩闖進來,最大的都已經7、8歲了,這讓鄧女士感到非常尷尬,忍無可忍說了句,「孩子這麼大了,這是女更衣室,能不能讓他出去呢?」誰知對方家長一聽就怒了。

「你們憑什麼讓他出去?我一個人帶他來,丟了你們負責啊?」

當事人鄧女士聽到對方這番說辭,沒再說話,但網友們卻一下炸開了鍋。

有表示憤慨的——

男孩子就不應該進女性更衣室。

我們學校游泳館明確規定的。

很少見哪個爹帶自己閨女進過男更衣室,但是總有一些媽媽帶兒子進女更衣室。

有表示理解的——

理解父母的心情,這個年齡的孩子正是淘氣的時候,真要丟了,事兒就大了!

彼此多一點理解。

媽媽獨自帶娃不易。

提前和別人打一聲招呼會更好些。

有認為確實不合適的——

現在孩子都早熟,七八歲不小了,真不適合帶進女更衣室。

我覺得,三歲多四歲就不能進入了。

可以叫爸爸帶著呀,為什麼非要媽媽帶孩子呢?

還有就這件事提出期望的——

我也遇到這種問題,一個人帶兒子真的很不方便,連去廁所都擔心孩子在外面會不會亂跑,這件事情大家都很無奈,希望配套設施可以更加人性化。

外出時,4歲的兒子尿急,爸爸又不在身邊,媽媽這時候是帶他一起去女廁所?還是讓他自己去男廁所呢?

天冷了,爸爸帶5歲的女兒出去洗澡,是應該帶著一起去男澡堂呢?還是讓女兒獨自去女澡堂呢?

……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的探討已非首次,不單單是游泳館,在其他一些公共場合,如果是異性父母帶著孩子出門都會面臨同樣的尷尬,因為問題普遍,所以才引起大家的關注。

而問題的根源不是貼上生硬的「禁止入內」這麼簡單,一方面,為避免這樣的尷尬頻頻出現,各個場所是否應該建設類似「第三更衣室」、兒童專用洗手間等,解決普遍的特殊需求呢?另一方面,作為家長,是否可以儘量安排同性帶孩子去這些場所,或者尋求場所管理人員的幫助呢?

但,更重要的是,應恰如其分地對孩子進行性別意識的教育和學習,以及社會氛圍的營造,避免造成孩子性別的混淆。

我是個孩子,但我更是個「男孩子」

根據研究表明,孩子在6個月大的時候就會對爸爸和媽媽的聲音做出不用的反應,而在9~12個月的時候,就能夠根據穿衣打扮辨別爸爸和媽媽的面孔,而大約到了2~3歲的時候,孩子就會將性別化的玩具與正確的性別面孔相聯繫。

而在這個年齡段,如果爸爸媽媽還不注意,帶孩子進入異性的更衣室,會引起孩子對異性性別認識的好奇心或是誤區,甚至有可能導致孩子在今後的成長中出現性早熟的情況。

往往這種時候,面對性別特徵不同的人,孩子也會覺得非常不自在,而且還會誤以為可以在異性面前任意表露自己的隱私,最終會使孩子不懂得自我保護的重要性。

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爸爸媽媽要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生理性別,「我雖然是個孩子,但我是個男孩子」,逐漸引導他學習社會規範,「我是男孩子,所以我應該去男性更衣室、男性洗手間」,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會,避免產生越軌行為和失范行為,更懂得自尊和自我保護。

我不是女生,我會讓阿姨們感到不舒服

正如上述事件中,讓鄧女士感到尷尬的主要原因,是將自己赤裸裸的暴露在一個異性面前,這種自己的裸體和隱私被一覽無餘的感覺能舒服嗎?如果男孩的媽媽能站在鄧女士的立場上想一想,自己也許也會臉紅吧。

在教會孩子自尊自重的同時,更要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

讓他知道「我不是女生,我會讓阿姨們感到不舒服」,這也是進行性別教育的基礎。

雖說把孩子獨自放在男更衣室會不放心,但完全可以拜託一下游泳館的工作人員,或者出門的時候就給孩子換好衣服,要回家時先簡單擦拭一下,等到家後再洗澡也是可以的。

這樣變通的處理方式,會讓孩子覺得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而不是自找麻煩。

性別教育可不能是簡單的說教,更不能諱莫如深,作為父母應通過正確的引導和友善的教育,讓孩子逐漸分清楚自己與異性之間的差異,從而做出相應的行為,同時應通過父母的言行和價值觀給予孩子最好的示範,讓性別教育融入生活的點點滴滴。

01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通常會問,「爸爸,我為什麼不長鬍子呢?」「媽媽,為什麼我不能小哥哥一樣站著尿尿呢?」……通過這些提問,說明孩子已經意識到不同異性之間的區別,只是不知道如何去正確理解,這個時候父母可與孩子一起來認識一下自己的身體部位,孩子可能對性器官會尤為好奇,甚至會用小手去把玩一下,作為父母不要立即指責,而是從這開始,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生理構成,知道什麼是陰莖、什麼是乳房,不要覺得孩子還小就迴避這個問題。

02給予孩子恰當的穿著打扮

現實生活中不乏一些「女漢子」和「偽娘」,但這對於孩子來說是特別不好的負面示範,容易讓孩子產生性別認知混亂,進而否定自己的性別。

其實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給予其符合性別身份的穿著打扮,比如女孩子可以穿著粉嫩一些,著小裙子、梳小辮子,而男孩子則穿小褲子,在視覺上讓孩子清楚的知道男孩與女孩的區別。

03不同的角色演繹增強性別意識

幾乎每個孩子都喜歡玩遊戲,其中「過家家」的遊戲對於父母來說應該都不陌生,因為小時候基本上都玩過。

所以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父母可以和其一起進行不同的角色演繹,再利用一下家裡的各種玩具來做道具,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就增強了孩子的性別意識。

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對於性別的教育,父母會羞於啟齒,但如果任其發展,甚至說出現錯誤的引導反而會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

孩子,你準備好了嗎?讓我們共同來認識一下自己吧!

Hi,我是孩子王首席育兒顧問,持有國家高級育嬰資格證,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樣的育兒顧問為寶媽們提供嬰兒撫觸、產婦催乳、寶寶理髮、營養指導、母嬰護理、成長培育等服務,讓當媽媽變得更簡單!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