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2歲千萬不能有的行為,否則禍害一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許多父母都知道溺愛孩子有害,也知道「慈母多敗兒」,但在實際操作中,還是分不清什麼是溺愛,不知道自己是否正在溺愛孩子。

溺愛分兩種

在相關文章中,溺愛分兩種——包辦型溺愛和放縱型溺愛。

包辦型溺愛中,父母將孩子當成了「自我的延伸」,孩子成了父母的複製品;而在放縱型溺愛中,父母自願做孩子的「自我的延伸」,他們是孩子的手和腳,心甘情願地去接受孩子的指揮。

放縱型溺愛發展到最後,還會培養出「父母的敵人」。

「放縱型溺愛會導致孩子心中根本沒有其他人。

」心理諮詢師袁榮玲說,「如果父母不早點意識到這一點,他們最終也會發現,他們的孩子也是他們的地獄。

」並且,放縱型溺愛中長大的孩子,經常偽裝得很強大,但實際上他們難逃放縱型溺愛帶來的三個常見的惡果。

依賴,他們先是依賴父母,最終是依賴配偶或自己的孩子。

他是配偶和孩子的地獄,因為他只知道提要求,讓親人關注自己,但他們卻對親人的感受視而不見。

自卑,他們會發現,一旦離開親人自己什麼都不是,所以會出現嚴重的自卑心理。

但他們自大慣了,不能接受這種自卑,所以會把自卑轉嫁到別人身上,並變本加厲地傷害別人。

任性,父母的溺愛讓他們養成了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義,這導致他們嚴重缺乏同情心。

「我要,我立即要」,成了他們的習慣。

兩歲是關鍵期

幼小的孩子都是自戀的,他們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孩子需要在自我探索中打破這一天然的自戀。

這個探索過程主要從2歲開始,他們需要認識社會,尋找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而孩子沒走入社會時,父母和親人就代表了社會。

做父母的一味溺愛孩子,放縱孩子的一切慾望、要求,就是告訴孩子他的一切慾望都是合理的,社會都該滿足的,他的自戀是對的。

長此以往,孩子的天然自戀就沒有遭遇真正挫折,心中有了這個自我中心的定式,再難走出來。

有些孩子則是幸運的,他們離開父母后,在幼兒園或是小學經受挫折、坎坷,得到寶貴的人生經驗,知道了自己的位置,懂得了自己要去適應環境而不是環境來適應自己。

有些則沒有這麼幸運,一帆風順地走下去,自我無限膨脹,但當走到真正的社會中時,以自我為中心遭到毫不手軟的打擊,社會環境無情地摧毀了他已經固化的自戀的心理定式。

這時,他再以一己之力與社會抗衡,面臨的就只是滅頂之災。

心理專家指出,別人不會溺愛你的孩子,做父母的必須先意識到這一點。

孩子在探尋過程中,挫折是必須的體驗,也是必然的體驗。

「在0—2歲時,怎麼滿足孩子的需要都不會犯大的錯誤,但從兩歲開始,做父母的必須一方面尊重孩子的探索,一方面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讓他意識到,世界並非是圍繞著他而轉,其他人是和他一樣重要的人。

他要自愛,但同時要愛人。

溺愛不能算真愛

美國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認為,對孩子的溺愛和對寵物的愛有一致性,可以說是一種父性或母性的本能。

它不需要努力,不需要經過意志抉擇,並且對心靈的成長毫無幫助,所以不能算是真愛。

雖然溺愛也能幫助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但要養育健康而心智成熟的子女,還需要更多的東西。

派克描述說,這些「更多的東西」就是:愛不光是給予,它是合理的給和合理的不給;是合理的讚美和合理的批評;它是合理的爭執、對立、鼓勵、敦促、安慰。

所謂合理,是一種判斷,不能只憑直覺,必須經過思考和有時不怎麼愉快的取捨決定。

這樣做的人經常會處於一種兩難的困境當中,一方面要尊重所愛的人在生活和人格上的獨立,一方面又要適時提供愛的引導。

這種真愛複雜而艱巨,需要認真思考,需要不斷創新。

相反,溺愛不管看起來是多麼富有犧牲精神,也是懶惰的、缺乏思考、陳舊、僵化的,而且是一成不變的。

最懶惰的就是放縱型的溺愛,因為這樣做的父母居然放棄了思考,而讓沒有控制能力的孩子去發號施令。

為【幼兒說】原創,轉載請標明出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溺愛孩子有兩種,放縱型溺愛要不得

溺愛有兩種——包辦型溺愛和放縱型溺愛。包辦型溺愛中,爸爸媽媽將孩子當成了自己生命的延續,爸爸媽媽對孩子的人生都進行了規劃;而在放縱型溺愛中, 爸爸媽媽為了孩子什麼事情都會去做,他們是孩子的手和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