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歲男童被父親毒打致器官衰竭 父母教育孩子有三十六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8歲男童不願上學,遭父親打罵致器官衰竭。

據網友爆料,近日江蘇徐州一名8歲男童因為不願上學遭到父親毒打,男童被打得皮開肉綻還導致器官衰竭。

目前被送到徐州市兒童醫院重症監護室進行治療。

據知情人士介紹,男童是在12月11號被送至徐州市兒童醫院的,醫生在為孩子檢查身體時發現孩子的後背和胳膊上均帶有血跡的傷痕。

經檢查,孩子的身體各個器官已經出現衰竭現象,孩子病情較重。

由於飛飛的父親涉嫌存在虐待兒童的行為,當天晚上已被移交到豐縣當地警方處理,目前案情正在進一步處理中。

飛飛的父親也承認自己確實是因為孩子學習不爭氣一時氣憤才動手打的兒子,但看到兒子現在傷成這樣,自己也很後悔懊惱。

飛飛現在雖然傷勢比較重,已經暫時脫離生命危險了,但是排尿還是比較少,還需住院觀察治療一段時間。

打罵教育的危害

1)打罵教育是中國傳統專制家庭制度的殘餘,會對青少年身心造成嚴重摧殘。

打罵教育,也是一種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僅不會使孩子成才,而且還有可能釀成家庭悲劇。

2)打罵孩子不考慮孩子的需要與特點,一味地從自我出發,不允許孩子有半點差錯或異議,使孩子感受不到親子之情和慈母之愛,使孩子處於不安和焦慮之中,體力智力發展受到不良影響。

3)由於得不到應有的愛和支持,孩子往往形成冷漠、孤僻、仇視、攻擊、自信心差等心理問題,並且這些心靈創傷,往往會成為日後不良行為甚至犯罪的根源。

4)打罵孩子造成終生遺憾的事情時有發生,孩子不堪忍受上吊自殺的有之,離家出走的有之,父母失手打死孩子的有之。

5)打罵從表面上可以使孩子暫時克服自己不正確的慾望和控制不正確的行為,但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弄不好還可能使孩子養成說謊的毛病,變得陽奉陰違,父母面前不做、背後做。

孩子幼稚無知,分不清善惡好壞,也沒有堅強的性格,父母就要耐心細緻地教他學會分辨,積極地啟發和引導。

6)打罵會污辱孩子人格和扼殺孩子個性,會使孩子反感、對立,還容易使孩子喪失自尊心,失去生活支柱,逆來順受,畏首畏尾。

長大後不能獨立自主,凡事都要依賴他人,容易形成「隨風倒」的性格。

7)孩子是父母無能和缺乏修養的表現,還可能引起孩子對父母的蔑視,降低父母的威信。

有的孩子在腦子裡根深蒂固地形成「你有錯,我就打你」的觀念後,他就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其他孩子,還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下一代,將來會成為權威型、暴力型的父母。

8)是對孩子行為後果的一種不良處理方式,父母目的是為了使孩子克服缺點、糾正錯誤,幫助他們分清是非,明確努力方向。

但是,打罵本身並未指明什麼樣的行為是正確的,應該的,與之相伴隨的常常是孩子的消極情緒。

因此,父母教育孩子要做到有理、有力、有效、適度、適時。

9)打罵教育,是一種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在現代的家庭中,應該避免出現。

父母打罵孩子的原因

中國有句俗語:棍棒底下出孝子!曾經經歷過父母打罵的家長,沿襲了上一輩的教育方式,也會採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

有些家長也認為,打罵孩子是為了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只要出發點是好的,那麼就理所應當。

然而,教育孩子還是需要講求方式、方法。

打罵教育不可取!以下歸納總結了父母打罵教育孩子的幾方面原因:

1.傳統教養觀念

不可否認,傳統的教養觀念對我們仍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

因為在傳統觀念中,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就是上對下,並沒有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處的概念。

傳統文化的尊重多放在平輩的相處上,但在親子關係中卻十分欠缺。

2.自我情緒管理不佳

如果家長的心智不夠成熟,那麼對孩子而言就是很沉重的壓力與包袱。

當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或挫折時,有些家長就容易把怨氣發泄到孩子身上。

當家長對自己生活或工作的期望無法滿足時,就更希望孩子可以完全按照他的指示來行事,一旦孩子的表現不能令家長滿意,那麼家長多半會打罵上前。

3.熟悉的成長經驗

由於沒有及時接受新知識,或是經驗不足,所以有些家長就直接就套用原來父母的管教模式,只要不順父母的意,就會受到這樣的打罵處罰。

因此,當他無法使自己的孩子照他的方式來做事或生活時,也就喜歡用最熟悉的方式管教孩子。

4.尋求快速方便的方法

有些家長懶得思考其他的方法來管教孩子,認為打罵教育最方便,見效也最快。

因此,每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處罰孩子。

父母怎樣取代打罵的教育方式

1)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於生計的同時,父母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了解孩子,與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師多多溝通,儘量對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把握。

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

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2)耐心傾聽孩子

如果是氣急攻心的父母,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打罵。

此時,父母應該先冷靜下來,嘗試來傾聽孩子耐心,問問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當父母的心思已經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並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並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3)修正對孩子的期望

有些父母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來要求孩子。

要知道,孩子年齡還小,有好動、固執、健忘等表現都很正常。

父母如果真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

4)對孩子放下身段

有些父母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

對此教育專家建議,父母要對孩子真正放下身段,從內心尊重孩子,不要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將孩子當作成人一樣給予尊重。

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不」,而是要給孩子選擇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如果孩子的年齡足夠大,表達能力沒有問題,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或替代辦法。

5)同孩子做協商

不要總是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心意去生活,那麼不只是孩子痛苦,就連父母也很痛苦。

孩子也是人,當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6)盛怒時不管教孩子

在極度憤怒的狀況下,父母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

所以,當父母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來的時候,父母要暫時離開現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後,再和孩子好好談心。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禁忌

忌諱一:不該出手也出手——皮肉之苦最傷孩子自尊

5歲的宣宣彈琴時表現出極大的隨意性,老師講過的正確指法、手型和要求在她的腦子裡沒有留下絲毫的印跡,仿佛從來就沒有學過似的。

媽媽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外加親自示範,可宣宣擺出了一副不合作的態度,在琴凳上扭來扭去,一會兒喝水、一會兒上廁所,沒過兩分鐘又嚷嚷著累了要歇會兒。

錯誤批評:

內心的怒氣終於衝破了忍耐的底線,媽媽一巴掌揮了過去,宣宣的手背頓時就紅了——說服教育升級為武力懲罰。

留下的傷痕:

從根本上說,武力懲罰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能使雙方的矛盾激化,使原本有可能繼續下去的學習中途擱淺;在父母的拳頭下,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敗塗地,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甚至既而對所有的批評刀槍不入,那可真是兩敗俱傷。

它的另一個直接後果是:你以什麼樣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就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你和他周圍的人——對暴力行為的模仿是輕而易舉的。

由於父母的壞榜樣,孩子在獨立面對自己和小朋友的衝突時,頭腦中的第一反應就是「先下手為強」。

「剪枝」有方:

將批評升級為「戰爭」,那就是父母的不是了。

幼兒還沒有形成自我評價體系,他們是通過成人尤其是父母對自己的評價來看待自身的。

而且,脆弱的內心特別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這能給孩子自信,也能使他們愉快地接受批評。

批評的藝術在於正強化,而非負強化。

與其強化孩子的弱點或全盤否定,不如將孩子的點滴成績和好的苗頭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掛在嘴邊,強化其好的一面,給予必要的指點,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潛力,提升自信。

所以,媽媽此時不如使用「表揚式的批評」方法,去發現孩子的點滴長處,先褒後批:「你的左手手型比右手的漂亮,左手三指比二指好看,這一遍強弱感覺掌握得不錯」,接著再提要求:「右手能不能也像左手那樣漂亮,二指能不能往回勾一點,速度如果再放慢一點會更好。

來,我們來試一試,我想宣宣一定沒問題!」孩子需要在比較和實實在在的誇獎中發現自己的差距,如果父母肯定了孩子的一點成績,她會有信心糾正自己的九個錯誤;相反,父母對孩子的一個錯誤採取粗暴的方式,她很可能會毫無心情保持自己的九個優點。

忌諱二:大喊大叫——失控的情緒難以給孩子正確引導

陶陶每天都把家裡弄得天翻地覆:玩具散落一地,畫筆、畫紙攤滿了桌子,床上也堆著他的各種小玩意兒,自己最喜歡的書也十有八九到想看的時候不知道去哪了。

多次的提醒仍然沒能使陶陶有任何改觀。

錯誤批評:

屋內的一片狼藉點燃了媽媽心中的怒火:「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從哪兒拿來的東西玩完了還放回哪兒去。

你就是不長記性,你不收,看我全把它們扔掉!」說著假裝把孩子最心愛的玩具扔了,接著是一陣急風暴雨般的叫嚷。

留下的傷痕:

不是你的嗓門越高就越能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聲調和結果往往成反比;並且大喊大叫使孩子絲毫感覺不到尊嚴的存在,也把你的修養咆哮得無影無蹤。

如果大人孩子都發脾氣,批評很有可能會升級為哭鬧和打罵,教育的效果抵消為零。

而且孩子很快就會知道,媽媽嘴上說「扔掉」,但是手上卻沒有真正「扔掉」,媽媽的威信也由此喪失。

「剪枝」有方:

千萬不要以為你的態度,包括表情、語氣和目光無足輕重,只有好心就足夠了;不肯在表達方式上花心思,孩子難以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評。

因為,有時候他們拒絕的不是批評本身,而是父母的態度。

心平氣和地批評孩子,有助於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也能達到批評的目的。

所以,最好管住自己的脾氣,讓自己息怒。

收拾好自己的東西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很難養成的習慣,媽媽應該對陶陶耐心一些。

先和孩子一起收拾,能收好一件東西就鼓勵一下。

孩子被媽媽的肯定激勵著,會慢慢學會獨立整理自己的物品。

忌諱三:喋喋不休——過濫的批評引來逆反

玟玟有一大盒子各種形狀的小珠子,串起項鍊漂亮極了;但當她看到別的小朋友拿著幾個透明的圍棋棋子充當「夜明珠」時,哭著喊著要,對方不給,她就把人家裝「夜明珠」的小瓶子扔到地上……

錯誤批評:

玟玟的舉動讓媽媽覺得很沒面子:「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你怎麼就不明白呢?不能總是看著別人的東西好,你家裡的玩具還少嗎?自己的東西扔在一邊不玩,一看到別人拿點什麼就跟寶貝似的,真沒出息……下次再這樣,我絕不再給你買任何玩具!」

留下的傷痕:

如此絮叨、缺乏新鮮感的批評,不能給孩子大腦以明顯的刺激,說得越多,孩子越會把這些話當成耳邊風。

而且,別看孩子小,對語言的領悟能力一點不差,「沒出息」、「占有欲」一類不尊重孩子人格的話很容易引起他們內心的反感,明著或暗著和你對著幹,身上的毛病很可能會有增無減。

「剪枝」有方:

漂亮的和新鮮的東西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誘惑,抵禦誘惑其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所以,父母不妨告訴孩子:她喜歡自己沒有的東西並沒有錯,但他人的東西我們不能要、更不能搶或毀壞。

接著向孩子講清楚:世界上的好東西多得數不清,我們不可能全部擁有;如果特別想要,就得憑自己的努力去爭取,比如如果對方願意,可以用自己的漂亮珠子和小朋友換。

父母教育孩子三十六計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

家長、老師常常因為孩子進步緩慢而著急,由此或者粗暴地給孩子戴上「腦子笨」、「性格難以改變」之類的帽子,或者自認為學識淺、水平低,不會教育孩子。

實際上,只要方法妥當,任何孩子都是優秀的;只要用心,總能找到合適的教育方法。

一、扮弱計——讓孩子充當一次「小大人」

父母常常抱怨現在的孩子對父母漠不關心,缺少責任感,他們不知道,孩子的責任感是要從小培養的,如果你總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一副風雨無懼的樣子,孩子就會認為父母是不需要他們關心照顧的。

因此,父母們不妨偶爾扮一次弱,向孩子求助,你會驚奇地發現孩子竟因此變成了懂事的「小大人」,而你也可以從孩子的幫助中獲得很多東西。

二、補強計——讓孩子由自卑變自信。

美國加州大家哲學博士詹姆斯.多伯林提出了「補強法則」。

當一個人的行為得到滿意的結果時,這種行為就會重複出現。

因此,當孩子受到認可時,他(她)的自信就會被激發出來,不斷重複令人滿意的行為,直至擺脫自卑,成為自信上進的好孩子。

三、誘導計——幫孩子跨過厭學的泥潭。

幾乎每個孩子都多多少少有些厭學情緒,這是可以理解但卻不能放任自流的,因為這種情緒會阻礙孩子學習的熱情,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難以估量的影響。

然而強制孩子學習也不是好辦法,這只會加深孩子的反感,聰明的做法是誘導孩子學習的興趣,讓孩子自動自發地學習。

四、冷淡計——讓孩子有一點自控能力。

今天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受到家人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然而這樣的生活卻讓孩子養成了任性的習慣,這個壞習慣將給孩子未來的生活埋下巨大隱患。

專家建議孩子任性時不妨試試冷處理,這會使孩子因得不到注意而自動收斂脾氣。

五、授挫計——給孩子一個體驗失敗的機會。

美國教育家卡樂爾.桑德堡說:「順境當然可以出人才,但逆境也可以出人才。

而且在逆境中經過挫折和千錘百鍊成長起來的孩子才更具生存競爭力。

」也就是說為了增強孩子的耐挫力,父母們不妨有意識地給孩子創造一些適度的挫折情意,這種挫折教育對增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大有好處。

六、放手計——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要什麼都為孩子做好,家長應當試著放開手,讓孩子自主地去做,第一次也許做不好,但以後就會做得又快又好。

千萬不要做包辦父母,放開手為孩子創造做事的機會和平台,孩子才能有自立能力,父母們也會少些麻煩。

七、縱容計——讓孩子在「淘氣」中開發潛能

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太淘氣」是「破壞狂」,其實這類孩子往往很聰明,求知慾、好奇心都比較強,意志力也比一般孩子來得堅定。

因此,聰明的家長要試著「縱容」孩子的淘氣和「破壞」行為,並藉機挖掘潛能,培養興趣,說不定你的孩子就是另一個「愛迪生」。

八、處罰計——讓孩子正視自己的錯誤。

教育孩子就要賞罰分明,孩子做的好要給予獎勵,但孩子做錯事時一定不要姑息,哪怕只是小錯也要進行適度的處罰,這樣孩子才能正視自己的錯誤,及時改正,免得在錯誤里越陷越深。

九、製冷計——給自負的孩子「潑冷水」。

自負是指自我評價過高,目中無人,這種心理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因此一旦發現孩子自負的苗頭,父母就應當運用「製冷」的手段,適時地給孩子潑點冷水,讓孩子學會理性地評價自己,正確地認識自己。

十、包容計——讓孩子感受父母無條件的愛。

孩子也許不夠聰明,也許有很多缺點,可是作為父母,你絕對不能對孩子存有偏見,羞辱或嫌棄自己的孩子。

對孩子一定要包容,要有信心,你就會得到一個怎樣的孩子。

十一、樣板計——父母要給孩子當好第一任老師。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會影響到孩子。

因此父母要嚴於律已,處處事事以自己的正確言行為孩子樹立榜樣,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十二、鼓勵計——給孩子不斷進取的力量。

孩子很容易對自己失去信心,很容易因為了困難而放棄努力,因此,家長要不斷地鼓勵孩子,給他們前進的勇氣和必勝的信心,這樣孩子就能帶著父母的期待改正缺點,不斷進步。

十三、傾聽計——認真了解孩子的感受。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心聲,家長一定要耐心地去傾聽,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才能對孩子生理及心理上的問題、變化做出及時而細緻的處理。

有了這樣的基礎,親子之間才能良好溝通,建立良好、和諧的親子關係。

十四、賞善計——讓孩子在讚美聲中進步。

教育學家認為,教育孩子,獎勵是比懲罰更有效的方式。

因此他們建議,用獎勵正確來代替懲罰錯誤,用肯定優點來代替否定缺點,這樣既可以避免給孩子造成傷害,又可以使孩子取得更好的進步。

十五、點撥計——巧妙地提示孩子自覺走向正途。

絮絮叨叨的說教,凡事替孩子包辦的父母是孩子最不喜歡的,聰明的家長只會在孩子遇到難題或行為錯誤時,從旁稍加提示引導,幫孩子解決疑難。

這樣,孩子明白了道理,家長也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十六、虛擬計——讓孩子產生「我很棒」的自我感覺。

日本教育家鈴木鎮一說:「有了天才的感覺,你會成為天才;有了英雄的感覺,你會成為英雄。

孩子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覺,他就會成為好孩子。

」用虛擬的手段,給孩子製造一個「我很棒」的自我感覺,他就會逐漸「棒」起來。

十七、容過計——讓孩子在錯誤中學到更多。

生活中,孩子總難免有些過失、錯誤。

有的是無意,有的是有意的。

如果孩子所犯過錯的性質不是很嚴重,那麼家長就不妨給予寬容、諒解,這樣孩子不僅會在內疚自責中更認真地改正錯誤,還可以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寬容心態。

十八、訓誡計——讓孩子認識錯誤、改過自新。

孩子就是孩子,會不斷地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和錯誤,有些錯誤可以寬容,而有些錯誤是不能姑息的。

必須對孩子進行合理、有效的批評,以保證孩子不再犯類似的錯誤,即使是再寬大的父母,也不能讓這種合理的管教缺位。

十九、薰陶計——在生活中給孩子好的影響。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給孩子的影響是深遠而巨大的。

因此,父母如果能在家庭生活中,通過講故事等方式,培養孩子健康的興趣愛好,陶冶孩子的情趣、品行,那麼就可以讓孩子更健康地成長。

二十、疏導計——讓孩子由對立變成合作。

大禹治水的成功之處在於「疏」而不在「堵」,父母也可以從這種方法中得到啟示。

在教育孩子時太過專制只會引起孩子的逆反,讓孩子跟你「對著幹」,但如果採取明智、開放的疏導策略,孩子就會願意跟你愉快合作。

二十一、尊子計——讓孩子與父母貼得更近。

親子間之所以出現衝突矛盾,往往是因為父母對孩子不夠尊重,使孩子心懷恐懼、不滿,拉開了彼此的距離。

其實孩子也需要尊重,那麼他們一定會成為最受孩子歡迎的父母。

二十二、對等計——與孩子實現良好的溝通。

與孩子良好溝通的前提,就是平等地對待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

這樣孩子才會願意向你說出心裡話,家長才可以及時幫孩子擺脫各種問題。

如果家長總是擺著家長架子,專制地要求孩子服從自己,那麼親子間溝通的大門就會慢慢關上。

二十三、攻防計——先給孩子打好「預防針」。

兵法上說,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

在教育孩子時也是這樣,與其孩子出現問題後,再去管教、憤怒,還不如提前就給孩子打好「預防針」,提高孩子的「免疫力」,讓孩子少走彎路,少犯錯誤。

二十四、訓儉計——幫孩子克服驕奢之氣。

現在孩子都是家裡的「小皇帝」、「小公主」,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一些孩子就養成了驕奢的習慣,花錢大手大腳,不知愛惜物品,這種習慣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家長應理直氣壯地教育孩子勤儉節約,幫孩子養成節儉的習慣,這才是真正的愛孩子。

二十五、伴教計——在參與中教出好孩子。

如果父母能夠參與孩子的生活,多抽時間陪伴孩子做一些事,那麼不但可以增進親子感情,還可以鼓舞孩子,同時父母還可以對孩子多一些了解,這於開發孩子的潛力、培養孩子成才是非常重要的。

二十六、防微計——別讓孩子的小毛病變成大問題。

生活中,孩子有時會有一些小毛病,比如霸道、無禮、懶惰等等,這時候家長就要注意了,問題雖小,但也要嚴管,防微杜漸,否則這些小毛病會變成大問題,那時候家長再想讓孩子改正,就不那麼容易了。

不要姑息孩子的小毛病,嚴管同樣是愛的表現。

二十七、勸和計——讓孩子與老師相互包容。

老師與學生之間也會發生一些摩擦和誤會,這時家長就要擔任「和事佬」的角色,幫助雙方消除矛盾、誤會,互相理解、互相包容。

讓孩子照樣尊敬老師,老師繼續愛護孩子。

二十八、立規計——用合理的規則讓孩子學會自控。

孩子的自控能力較差、而家長「不要這樣」、「不要那樣」的說教又容易引起孩子的厭煩,因此家長可以為孩子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行為規則,作為孩子判斷自己行為的依據,以此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二十九、減負計——別給孩子太大的壓力。

生活中,有心理障礙的孩子越來越多,而兒童心理學家指出,壓力過大是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給孩子減負已經成了當務之急。

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家長們請別給孩子太大的壓力。

三十、激發計——用刺激孩子的方式讓孩子愛學習。

教育孩子要找對方式,當勸導、說教都不奏效時,家長們不妨試試這招兒激發計。

利用孩子的好勝心、逆反心甚至嫉妒心理來故意刺激孩子,讓他們由不愛學習變成積極學習。

三十一、悅納計——讓孩子喜歡並接受自己。

如果孩子不能全面地認識自己、看到自己的長處,那就會出現很多問題。

比如自卑、嫉妒別人等等。

因此,家長們要讓孩子們看到自己的優點,要讓孩子喜歡自己,這樣孩子才能自信地面對生活。

三十二、用忍計——溫和地糾正孩子的「出格」行為。

孩子常常會做出一些令父母無法容忍的「出格」行為,而「急風驟雨」式的教育只會使孩子走向極端,因此,家長們只能「戒急用忍」,壓下火氣,多理解孩子多包容孩子,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這樣才能把孩子引向正途。

三十三、勵勇計——培養孩子大膽探索的勇敢個性。

生活中,常常是那些勇於探索、大膽無畏的人才能取得傑出的成就,獲得幸福。

因此,父母們為了孩子的未來著想,不要總是對孩子過度保護,不要過分強調培養「聽話」的孩子,而是應該多給孩子一些鍛鍊的機會,鼓勵他們做勇敢的孩子。

三十四、感化計——以真情感動孩子的心靈。

教育孩子,不能光是說教、責罵、勸導,有時候還必須要以情感之,這樣才能撼動孩子的心靈,達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但是,要感化孩子必須要情真意切,否則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三十五、平等計——培養一個胸懷開闊的孩子。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個個都是「小太陽」,他們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然而這樣的性格對人際交往是極為不利的。

因此,生活中,父母們應注意不要給孩子特殊的地位,培養他們分享、合作的精神,逐步培養出一個胸懷開闊的孩子。

三十六、苦磨計——培養孩子的意志和毅力。

現在的孩子面臨的是一個處處充滿競爭的社會,而很多孩子由於生活過於安逸,往往缺少戰勝困難的勇氣。

因此,聰明的父母應該多讓孩子經受一些艱難困苦的磨練,以培養他們堅韌不拔的意志和毅力,這樣他們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勝。

【免費體驗:價值868元私享兒童攝影套餐服務,領取步驟:1、關注微信號:lingyuwang0123 (長按帳號複製);2、回復關鍵詞「攝影」獲得體驗資格即可,安全免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