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權益,教你的孩子自己學會說NO!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無論在哪一個孩子群中,都會有這樣兩種人:敢說敢做,甚至有點霸道的「孩子王」;以及不擅長拒絕與辯解的「好孩子」。
可惜,吃虧的常常是後者。
在如今這個時代,我們總是在強調著「競爭力」,然而如果孩子都學不會「為自己說話」,要拿什麼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其他人競爭?我們或許並不希望培養一個好強、愛爭執的孩子,但是至少應該教會他們捍衛自己的權益。
有不少家長都和團長交流過自己孩子類似的困惑:
孩子太溫順了,同學向她借了東西沒還,她不好意問別人要回;被老師錯怪了,也不敢為自己辯解;同學不想值日,請她幫忙,不好意思拒絕……
對於這些情況,家長們可能會建議孩子用這些方法:「忍忍就過去了」,或者「不願意那你要拒絕呀!」但是下一次遇到類似的問題,孩子們依舊不知道如何處理,還是那個好欺負的「老好人」。
究其根本在於,家長沒有教會孩子這樣一個詞:「assertive」。
它對應到中文,比較貼切的詮釋應該是「果敢而堅定」,也可以更通俗地被理解為「為自己說話」。
在國外的教育中,這是從幼兒園就開始灌輸的概念,在小學階段會讓孩子練習相關的技能,而到了中學,這已經是一種習慣了。
你的孩子為什麼不會「為自己說話」
在傳統中國文化中長大的孩子,坦率地告訴別人「我有什麼權利,我需要什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在西方人眼裡,中國的形象也多是被形容為「溫順的、忍讓的」。
這樣的孩子很省心,但並不意味著這就意味著「好」。
這樣的標籤,早就應該被撕掉了。
中國的文化屬於群體文化,相比於歐美個體文化中強調的個體成功,我們或許更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合作。
表達方式和西方的辯論、博弈……不同,我們經常是含蓄的,內斂的。
可是這樣做的結果經常是導致溝通成本太高,甚至自己的利益受損。
這應該不是你想要的結果吧?
至於這樣的性格到底是如何養成的,家長的性格當然是影響因素之一。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你或許該試著回想一下,自己是否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扼殺了他們為自己說話的能力?
比如:孩子們都會在很小的時候經歷一個「叛逆期」,兩三歲的的時候會撒潑要玩具,會拒絕吃飯,不斷地說「不」。
這是孩子們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然而受到的管教往往是粗暴而嚴厲的批評。
如果在這個時候,家長能夠尊重、勸說他們,讓他們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那麼他們在長大以後也不會對拒絕他人產生羞愧。
「為自己說話」不等於不聽話,「拒絕」並非意味著不善良!
國外如何培養孩子的「assertiveness」
在我們小的時候,或許從未意識到「assertiveness」的概念有多重要,長大後卻慢慢開始反省,無論在生活、學習與工作中,這個技巧其實非常有用。
而到底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這個意識,應該在孩子小時候便傳遞給他們。
教育孩子需要老輩的經驗,也需要更開闊的視野。
國外針對培養孩子情緒表達能力的許多做法具有很不錯的實操性,可以給家長們一些借鑑。
讓孩子學會捍衛自己的權益
上圖是小學教室里的一張海報,告訴孩子們如果自己的「權益」被侵犯,可以用這三步來解決:
告訴對方你的感受;描述你所處的情況,比如:「當你這樣做的時候,對我造成了XX影響」;告訴對方你要什麼:不要再這樣做;聽聽對方怎麼說;討論出積極的解決辦法。
家長不妨給孩子舉個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告訴孩子這三步到底應該如何操作。
比如,家裡來了小朋友做客,卻搶走了孩子的玩具。
孩子可以果斷地告訴小夥伴:我正在玩玩具,你直接這樣搶走我不開心;你能不能先等我再玩五分鐘或者我們可以一起玩。
教孩子把握好度,不一味忍讓,也不憤怒攻擊
你總是以為「拒絕」,「為自己說話」代表著侵略性。
但是「assertive」與侵略性明明就是兩種不一樣的狀態,孩子們需要學會在「消極的」和「侵略的」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那就是「assertive」。
▼
●左邊: Passive意味著被動服從,逆來順受。
結果是「別人踩自己」。
●右邊:Aggressive意味著攻擊別人,有侵略性。
結果是「自己踩別人」。
●中間:Assertive則意味著:能夠冷靜地堅持自己的觀點,維護權益,既沒有攻擊性,不威脅他人,同時不輕易放棄自己的立場。
你可以再這樣給孩子舉一個例子:如果班裡一個愛欺負人的孩子拿走你的課本,你要怎麼辦?
●被動式:戰戰兢兢地告訴對方那是你的書,對方不理你,只能作罷。
對方甚至繼續反過來欺負你,把你推到牆角。
然後你哭了。
●攻擊式:直接找到對方聲討,我要告訴大家你是個小偷,然後兩人開始掐架、對罵。
●平衡的Assertive處理方法:不卑不亢地告訴對方那是你的書,如果對方繼續無理取鬧,讓他明白這一點都不好玩,還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話,可以請老師介入。
總而言之,對付類似欺凌的步驟可以簡化為這樣四步:冷靜下來;說出自己的主張;直視對方;讓對方知道你是認真的。
一個有趣的小視頻幫孩子理解這四步
Assertiveness 在國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褒義詞」,當說一個人是 「assertive」 的時候,往往含有許多正面的評價:自信,講道理,但不容侵犯,我們不能忽略他的存在 ...
網上有一個非常受歡迎的短視頻,可以更形象地幫孩子理解如何養成自己的這項能力:
是的,成為一個「assertive」 孩子,只需要四步。
第一步:守住自己的底線
N.U.T.s ,就是不可妥協的意思。
每個孩子都需要知道自己的底線,明白有哪些是一定不能容許其他人侵犯的。
玩具可以共享,繪本可以一起閱讀,但是,如果別人對你進行人身攻擊,這或許就是你的底線。
或者,你有一件非常在意的事情受到了威脅,那麼不要猶豫,不要妥協,拿出自己的勇氣去捍衛自己的權益吧!
第二步:簡單、真誠、直接地去溝通
正如你去餐廳點菜,你要的是水果沙拉,服務員卻給了你一盤土豆沙拉。
你悶悶不樂地結束了這頓晚餐,並且給了它們一個差評。
然而,服務員並不自知不小心上錯了菜。
或者同桌拿錯了孩子的筆,孩子為此悶悶不樂,覺得同桌是故意的,人品有問題。
可是同桌一點都沒有意識到。
為什麼不教會孩子直接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呢?
類似的情況可能大家都會遇到,被動的態度不僅僅增加了溝通成本,也增添了互相之間的不愉快。
第三步:身體語言要充滿信心
除了直接積極的溝通,溝通的身體語言也很重要。
當孩子希望「為自己說話」時,哪怕是沒底,也應該表現得很有信心。
比如,用恰當的音量表達看法:
腰挺直,而不是畏畏縮縮:
表達自己意見時,直視對方,如果不習慣盯著對方的眼睛,那麼看著對方的鼻子或者前額:
第四步:表達自己,而不是指責別人
這個方法當然不僅僅適用於孩子,家長也應該學習。
想像一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表達對他人的不滿,是不是經常說:「你總是XXX」。
換一種方式把,多說「我……」, 少說「你……」 。
比如,在家可能經常是媽媽做飯,媽媽們終於忍不住了,指責爸爸:「你看你,一回家就在耍手機,從來不做飯」。
接著換來的是爸爸的反駁和無休止的爭吵。
換成這樣的方式:「我今天不太想做飯,你能不能去做飯呢,或者我們一起出去吃?」都是表達自己不想做法,後者一定更容易被接受。
可能在很多情況下,即便孩子們恰當地表達了自己的需求,要解決問題依然不容易。
但是這並不能意味著應該迴避問題,畢竟,連你自己都不為自己說話,那就是主動放棄了自己的機會和利益。
不想成為一個「慫貨」,那就先學會為自己說話。
第一次嘗試或許不那麼容易,但是都應該不斷地鼓勵孩子去做。
文 | 默魚
成都兒童團稿件,版權歸成都商報所有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
總愛頂嘴的孩子怎麼辦?用這6招試一試
總愛頂嘴的孩子怎麼辦?兒子快5歲,最近頂嘴的厲害,跟他講道理,他也不聽,講的次數多了他的態度也越來也不好,應該怎麼辦呢?如果是一歲多的孩子,還咿呀學語的階段,晚上你告訴他要上床睡覺了,小傢伙正樂...
嬰兒頂嘴會把家長逗樂,但長大後再頂嘴就是錯,不過錯在家長!
總愛頂嘴的孩子怎麼辦?兒子快5歲,最近頂嘴的厲害,跟他講道理,他也不聽,講的次數多了他的態度也越來也不好,應該怎麼辦呢?如果是一歲多的孩子,還咿呀學語的階段,晚上你告訴他要上床睡覺了,小傢伙正樂...
家長請注意:孩子被欺負,80%都是父母的錯,你是否也是這樣?
這幾天閨蜜打電話給我時,總是抱怨孩子在幼兒園老是被其他小朋友欺負。比如玩積木的時候,大家都分了差不多數量的積木,其中有個別小朋友在用完自己的積木的時候,就會過來拆了閨蜜女兒搭好的房子,搶走她的積木。
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跟他好好說話
孩子小的時候,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求知慾與探索欲。但是,那時候的小人看到的東西比較少,對什麼都是帶著好奇的提問,而家長所做的工作,一般是單向的灌輸式交流。告訴孩子這是什麼,什麼事情應該怎麼做。孩子需...
打人 咬人 搶東西 孩子喜歡「動粗」 教你怎麼「收拾」他
@赫赫的媽媽:我家寶寶不到一歲時就愛打人,現在還是,不知到他是感覺親熱,還是什麼原因,喜歡打家人的臉,陌生人也是。他又不懂事,講道理又聽不懂。真不知道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