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歲孩子的學習習慣培養,你都忽略了些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提起孩子的學習,父母最擔心的就是孩子不愛學習,就愛玩。
雖然,現在很多理念提出,玩就是最好的學習,但當孩子處身於學校的大環境中,難免會進入一個排行比較的氛圍,成績就是最直觀的衡量標準。
一些以前淡定的父母,難免也會開始焦慮,孩子進入小學後,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呢?
學習的範圍是什麼呢?是專注於課本,埋頭於作業,還是讓孩子和社會形成飽滿的接觸?孩子需要和社會建立一個真實的關係,這個關係包括社會文化的接觸,學習人類的音樂、繪畫藝術、自然歷史等等。
孩子在6-10歲左右,就開始進入了具體運算階段,孩子獲得了較系統的邏輯思維能力。
6-10歲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關鍵期,是因為孩子處在具體運算階段,隨著與外部世界的長期相互作用,孩子的自我中心逐漸克服,孩子開始學會站在別人角度看待問題。
這更有利於孩子學習能力的培養。
孩子對父母的信息一般比較接受,這個期間是見證孩子喜歡學習、喜歡知識的最佳時期,過了這個時期,再去讓孩子愛上學習就會比較困難了,這段時間內,爸爸媽媽更容易影響孩子。
這裡的用詞之所以是「影響」而不是「教育」,是因為教育的方式是居高臨下的指正,只有影響,才是將孩子視為一個平等獨立的個體去尊重和對待。
父母與孩子在一起,父母用言傳身教的方式,為孩子帶來影響,這是一種比較理想的家庭氛圍。
只有父母能把孩子視作平等的個體,才有可能不對孩子評頭論足,對孩子的每一個行為進行評判,要求孩子改正。
我們需要記住,要改正的行為通常只會被強化,只有被鼓勵的行為,才能延續下來。
你可以試想一下,孩子無論是看書、聽音樂、畫畫等方面,如果他每做一件事,父母都會在旁邊說:「坐直了!頭太低了!字寫錯了,畫的顏色不好!」孩子會有什麼感受?他正在做的事情,總受到父母批評或指正,父母總會因為他做的事情著急上火,這會讓孩子覺得,這些事情不是什麼好事情,我一做這些事情,媽媽就不高興了。
那麼,孩子漸漸地開始抗拒學習,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那麼父母怎麼進行正向的影響呢?親子關係的質量是前提,我們和孩子之間有沒有共同點?有沒有一件事情是親子共同完成的?這件事情可以是閱讀,可以是繪畫,也可以是遊戲。
孩子會從我們對待這件事情的態度中,感受到我們的接納度。
當我們和孩子親子閱讀的時候,我們就是與孩子建立起了心靈溝通的橋樑,我們和孩子一起欣賞圖畫,你讀他聽,或者他已經會自主閱讀了,但你還是在他需要的時候陪伴在旁邊,聆聽孩子的分享,細品孩子帶來的閱讀體會,這些點點滴滴的小時刻,都是值得珍惜的親子時光。
每天中,總有那麼一個時刻,是你和孩子兩人都覺得愉悅和有趣的,這就是親子關係融洽的象徵。
對於6-10歲的孩子來說,最好的學習並非是在課堂中,也不在教科書中。
我們做父母的,最好是少對孩子強調:好好學習。
孩子需要的是豐富多元的知識系統,這個知識系統更多是在課堂外。
小學階段的孩子最需要培養的是內在興趣動力的發展,讓孩子專注地愛上一件事情,對這件事情產生興趣,可以讓孩子自發自願地持續做下去的那麼一件事情。
父母需要做的,是陪伴孩子找到這件感興趣的事情,或者孩子自己已經找到了這件事情,父母給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支持、給予信心和鼓勵、給予寬容和理解。
因為孩子的智能會從某一個點開始提高,然後全面提升相關的智能。
孩子內在有這麼一股動力,他會投入到那件事情中,從那件事情中得到大幅度能力提升的孩子,不管這件事情是什麼,閱讀也好、藝術手工也好,孩子的自我價值感都會因此提高,另一方面,孩子的知識面寬廣了,對自己信心更充足了,對待課堂上的學習就更是得心應手了。
有的父母會問,那麼該如何找到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呢?在這件事情上,我們需要明白到:
將來的世界,是屬於孩子的,他終將能找到適應的方法。
學習也好,興趣也罷,某程度來說,都是孩子的事,不是我們的事。
我們需要做的,不是手把手地教孩子做作業,不是百度一個題目的答案發給孩子,而是從小用心陪伴在孩子身邊,可以通過親子閱讀這樣的方式,為孩子打開一扇通往大千世界的大門,我們可以用書籍為孩子呈現一個多彩斑斕的世界,在我們的能力範圍內給予他成長需要的養分,讓他茁壯長成他自己,最終找到合適他自己的學習方法,還有他熱愛的事情。
由始至終,我們能做的都只是陪伴、輕推、影響,而不是拉扯、阻撓、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