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感,是孩子不能缺少的成長曆程(深度好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身為父母,生活的大部分重心就是孩子,很多時候,我們竭盡全力給孩子最好的一切,每天為孩子準備最為豐富的一日三餐,送他們去學校,去最好的輔導班,為他們添置喜愛的玩具......但有些時候,我們不解,給足了教育,孩子為什麼還難以管教,他們為什麼不夠專心,沒有秩序?究竟孩子的成長缺少了什麼東西?其實,歸根究底,孩子的成長還缺少了儀式感。
儀式感這字眼,最近頻繁跳入我的視線。
儀式感是賦予某個時間和時刻特殊意義的東西,說白了,儀式感就是對生活的重視,是通過一些非必要的動作和形式來表達重要性的行為。
我還記得,小時候讀一年級前,父母給我買了新書包,外婆送了我新筆盒。
於是,我每天用新書包裝著漂亮書套包著的新課本,快樂地去上學。
拿出漂亮的筆盒、抽出漂亮的鉛筆,我在作業本上工整地寫著每一個生字。
如果沒有那簡單的儀式,我或許不會對學習有著如此嚴肅的態度。
儀式感不需要鋪張浪費,樸實溫暖更佳。
儀式感不是錢的堆砌,是對生活的信心。
人有時需要用儀式感來表達內心的莊重和情感。
我們中國人從小接受的教育是含蓄,不要張揚,但是對於孩子,我們古代就有「孟母三遷」的故事,媽媽的愛、爸爸的愛從來就不缺乏,所以更應該及時地表達出來。
有些媽媽說,我們家所有成員從來不過生日,有啥意思啊,現在不缺吃不缺喝的。
這樣的說法也好無趣啊,生活本身就是一天天過來的,如果我們能賦予其中的一些日子色彩,該是一件多麼美妙的事情。
我經常說,活著就是要找樂的,儀式感就是其中一樂。
更重要的是,儀式感可以讓人更好地約束自己。
對於成長中的孩子,儀式感越莊嚴神聖,越能讓孩子心靈成長。
儀式感是孩子不能缺少的成長曆程。
每年,我女兒過生日,我們也會有個儀式,當然這個儀式一定不能鋪張浪費。
我通常在離生日兩個月的時候,就會告訴女兒你即將長大一歲,我們給新的一歲設定點目標吧。
比如
女兒8歲生日之前,我和她設定的目標是:
8歲,要開始練字,做一個寫字漂亮的女孩子;
8歲,要學會游泳;
8歲,要努力吃飯,長得更高一點兒。
在她生日那一天,我們點亮了生日蛋糕上的蠟燭,女兒自己又把這三個目標重複了一遍,在親朋好友的掌聲中吹滅了蠟燭。
因為有這樣的儀式感,我的管理就變得簡單多了,她會自己主動去學習游泳:
因為她知道反正這一年是必須要學會的,結果暑假中一直很怕水的她竟然自己練憋氣,一直練到會游泳,當時練習的時候我就在身邊,看她一個動作能練習四個小時,我還是挺感動的。
這就是儀式感帶給孩子的目標感,必須完成的事情孩子就會不畏艱辛。
身心成長需要一定的儀式感
一位心理專家曾說過:正常的身心成長需要一定的儀式感,在這個小小的儀式中,其實就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讓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認真、更用心,儀式感,暗示你必須要認真地去對待這件事。
在音樂之都奧地利,父母帶孩子去聽一場音樂會之前都會讓所有人穿上禮服,臨行前告知入會儀式等,只有這樣一種重視感的存在,才會讓孩子們覺得它的重要性,聽的時候才會更集中,更容易有代入感,給自己強烈的心理暗示,進而調整自己的言談舉止,直至和當時的身份達到最佳融和。
所以,強調對孩子的儀式感,他們專注力、反應能力、運動能力都可以迅速提升。
儀式感帶給孩子幸福的能力,讓平淡的生活不斷提高幸福層次,也讓無味的生活充滿節奏和律動。
平凡的日子,本來就大同小異,我們只能通過不斷製造生活的驚喜,才能讓日子更有味道,你不能跟隨孩子一輩子,想讓他們幸福一輩子,那麼只能教會他們製造幸福的能力。
家庭儀式感對於孩子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將家人間平常難以言說的情感表達出來,增進家人之間的情感連接和家庭凝聚力;
2、為孩子注入勇氣,帶給他們安全感;
3、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認同感;
4、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一個個裡程碑,成為日後獨自面對生活的堅實基礎。
有儀式感的生活,能讓孩子們感受到它的精緻,有儀式感的人生,也才讓我們確確實實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與不同,在眾多個走過的歲月里,回頭看的時候,希望充滿的是回憶和難忘!
努力營造家庭儀式感,大的儀式不常有,我們可以在日常的小事中創造「儀式感」。
我想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以下的這些節日紀念日是一定要儘量儀式化的:
1. 升小學
2. 10歲生日
3. 家人的生日
4. 爸媽的結婚紀念日
重點
我們的儀式感可能更多地給了孩子,其實夫妻之間愛的小動作對於孩子影響很大,夫妻之間更多地表達愛,可以給孩子踏實的感覺。
我的建議是結婚十周年一定要慶祝下,這個時候通常孩子七八歲了,一家三口去旅行一次,或者有其他慶祝活動,讓寶貝知道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他們都愛我,我也都愛他們。
儀式感在生活中,有很多體現,比如:在特殊的紀念日去照相館拍全家福。
比如孩子生日、春節、夫妻結婚紀念日等,讓孩子知道自己有一個穩定的家,自己很重要。
出差給所有家人帶禮物。
禮物是愛的表達,總是讓人開心的,尤其對孩子而言。
每年兩次的家庭集體出遊。
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恩愛,家人永遠在一起。
這就是儀式感,換一種用心,其實很簡單。
而儀式感的判定標準,往往是以內心是否富足為基準。
就好像結婚典禮一樣,即便是再輝煌萬丈的婚宴,如果流於形式,盛大隻來源於面子,那麼它的價值可能還抵不過一對新婚夫婦的簡單燭光晚餐。
對於孩子來說,則更是這樣子的。
我們希望可以傳達給孩子怎麼樣的一種儀式感,孩子就會接收到我們怎麼樣的一種價值觀。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看到家庭的溫馨和良善,對美好生活抱有尊重和嚮往,感受到家人的在意和愛,那麼就往這個方向去給自己的家庭加上「儀式感」。
儀式感是一種情趣一種詩意,歸根結底,更是一種能力。
它不是沐浴焚香,肅穆以待,而是把生活過成典藏版,就算是柴米油鹽的小事,也要全心全意享受其中。
過得精緻,才不是矯情,討好自己,才能不平庸。
所謂的小確幸,很大程度上就是對待生活的儀式感,一貫認真有趣的態度,對待生活里看似無趣的日常。
給孩子過生日竟然有這麼多學問?媽媽一定要知道!
小時候家裡條件不是很好,但我至今記得很多次媽媽為我過生日的情形。雖然沒有生日禮物,只是精心製作的一頓飯,卻能讓我回憶起很多暖心的場景。當然最重要的是能讓我感受到她對我特別的愛!每每憶及此情此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