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離家出走,折射出父母的「失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2月15日,民警及時幫助一對中年夫婦找到正準備離家出走的女兒,可當母親在見到女兒後,卻因情緒激動突發雙目失明。
原來,關先生夫婦在哈市道外區經營一家小旅店,兩口子經常全天都在店裡,將15歲的女兒獨自留在出租房內,女兒學習、吃飯經常要自己照顧自己。
女兒無人照顧,情緒低落,才離家出走。
(澎湃新聞2月15日)
在我們的印象中,15歲的孩子,應該是無憂無慮,笑靨如花的年紀,但是哈爾濱卻有一個小女孩,因為缺少父母的關愛和陪伴而離家出走。
不得不讓人擔憂,小女孩的父母究竟是從事著多忙的工作,才對自己的孩子如此冷落?我們驚愕之餘我們不禁感慨:作為孩子最親近的父母,卻因為所謂繁忙的工作而缺席孩子的成長,實屬不該。
未成年的孩子正是價值觀和社會觀念形成的重要時期,缺少父母的關愛會讓他們產生對親情的冷漠,而沒有父母的管教往往會使他們的價值觀扭曲,甚至走上歧途。
孩子的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孩子有什麼心裡話第一個告訴的是父母,孩子有什麼情緒波動最先知道也是父母。
但是哈爾濱的這對父母卻因為所謂的工作,缺席了孩子成長,讓小小的心靈獨自承擔不屬於她這個年齡段應該有的壓力,實乃令人同情。
父母拚命的賺錢,就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但是好的生活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更是精神上的關心。
常回家陪陪孩子,讓孩子健康成長,這才是真正的財富。
只有父母認識到了這一點,才能夠保證孩子精神上的成長。
父母應該明白,孩子的物質生活是可以創造的,也是可以爭取的。
但是孩子的精神生活卻少不了他們的父母。
假如孩子的生活、感情、學習等都要她自己來完成、承擔的話,那麼作為父母,就是嚴重失職的。
就像上述父母一樣,捨本逐末、捨近求遠。
從而冷落了孩子。
腰包鼓了,孩子內心卻低落了。
父母陪伴的缺失所帶來的並不僅僅是家庭問題,更是一個直接影響國家和民族未來的社會問題。
父母可以選擇離家比較近的單位工作,這樣就可以每天回家陪陪孩子,哪怕是一句問候,一聲表揚,就有可能給孩子帶來想不到的積極作用;父母也可以捨棄一人的工作,留下一人陪伴孩子,這樣既保障了物質生活,又參與了孩子的精神成長,兩全其美。
兒童是祖國的「花朵」,需要用心、用愛來澆灌。
父母是孩子的精神嚮導,陪孩子成長,更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掙錢重要還是孩子重要?看看他們怎麼說
作為父母都希望給寶寶最優越的生活條件和最多的關愛,但是受到各方面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和限制,多數父母需要在賺奶粉錢和陪伴成長中選擇其一,即現在社會熱議的「事業型父母」與「家庭型父母」。那麼,對於父母...
窮養兒子,富養女?真相讓你大吃一驚!
現在的社會,父母對孩子的重視度已經越來越高,總是希望把一切最好的都帶給孩子,過分寵愛有時候容易造成溺愛,對孩子的成長反倒是起了消極作用。中國有句老話叫做窮養兒子,富養女。這話對,也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