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高分父母的三條標準 | 附父母資源的正確使用方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學姐按:天天糾結於孩子的成績,那麼,作為父母,我們又能得幾分?在2015第八屆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上,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說,高分父母需要做到三點:保持平和穩定的情緒、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給他立下需踐行一生的規矩、培養讀書精神。

北師大博導邊玉芳則在論壇演講中表示,父母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資源,家長只有讀懂孩子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讀懂自己的情緒狀況是怎麼樣的,學會管理我們的情緒,才能為孩子的成長儲存重要的資源。

高分父母的三條標準!

俞敏洪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

我對中國家長的表現比較失望。

這種失望來自於我們對孩子從小的教育缺乏一門課程——教孩子長大後怎麼真正變成人,包括道理規範、行為規範。

儘管我們有很多課程,涉及這些方面的理論,但是實際上真正能讓孩子變成自己的、從內心認同的,變成無意識的一部分……這些事情,我們沒有做到。

有兩種家長是比較討厭。

第一種家長是自己比較成功,就希望自己孩子比他還要成功,但又不給孩子時間和精力。

這類成功的家長,自己缺乏時間和精力管孩子,但又給孩子施加巨大的壓力,我就是這種家長之一。

另外一種家長一輩子都是個失意者,希望自己的遺憾在孩子身上能夠得到彌補,所以就給孩子施加巨大壓力,但又沒有好的教育方法,甚至不惜打罵,這種家長也比較討厭。

最好的家長是,自己比較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自己的現狀,並且還能在現狀中體會到某種快樂,並且能夠有比較好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給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

並且,夫妻都能心平氣和地帶著孩子往前走,這樣的家庭,孩子往往成長得比較快,心理也比較健康。

如何做一個高分父母?我認為需要做到三點:保持平和穩定的情緒、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給他立下需踐行一生的規矩、培養讀書精神。

1

保持平和穩定的情緒

首先,家長情緒的穩定給孩子的日常行為培養一種安全感,越沒有安全感的孩子越不想面對世界。

我們總認為孩子很小不懂事的時候,父母吵架是沒有影響的,但其實孩子自出生起就有察言觀色的能力,父母吵架會對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因而,雖然過去沒有重視,但中國的女性應該學會做一個溫柔的媽媽,一個溫柔的媽媽擁有穩定的情緒,能讓孩子在一個和睦的環境下長大,而中國的男性應該學會關注身邊女性的精神狀態。

家庭和睦了,孩子的成長自然就會少了很多問題。

2

從小給孩子立規矩

其次,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應該定下一些需要踐行一生的規矩,包括飲食的習慣、做事的禮儀、與父母的相處之道等。

這些不但會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特質,還有助於培養孩子有條不紊的思維和行動力。

3

陪養孩子的讀書精神

最後,還要培養孩子的讀書精神。

讀書不是指學文化課,而是和孩子一起讀書,讓他理解讀書的樂趣。

培養孩子對知識的好奇、追求和渴望。

做到這三點基本上就是高分父母了。

如果還要有加分項,就是真情的陪伴,比如好好帶著孩子去郊遊、運動、參加音樂會等等。

現在有一種「自然養育」的教育概念,自然養育不等於放任自流,就像雖然離開溫室,把種子種了在森林中,但不意味著我們不去照料。

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空間去成長,但要把握成長方向的重要性,這是未來家長的責任和使命。

老俞提醒

0

1

不要把孩子當作成功人士來培養

大多數的中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出來就是個天才,並且按照天才的方向來培養,要孩子學音樂、學藝術、學繪畫,還要孩子語文、數學、英語一門不少都變成所有同學中間最好的。

相對而言,國外的父母更加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他們很少把孩子當作一個成功人士來培養,他們認為成功不成功其實在於孩子的天資,就讓他自然發揮就行了。

父母要放棄對孩子不合理的期望,只要能夠確保孩子身心健康的,即使是在全班最後一名能依然快樂成長。

興趣班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成就感

興趣是孩子必須要培養的,興趣班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但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和選擇,不宜給孩子報太多興趣班,想把孩子培養成全能冠軍沒有意義。

應該根據孩子的個性來選擇興趣班,如果孩子比較內向,家長就帶著他學舞蹈和唱歌,這樣可以讓孩子的個性稍微外化一點。

如果孩子比較多動、好動,我建議學圍棋和象棋。

如果選定了一個興趣班,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成就感,成就感跟個人的幸福感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所以一旦孩子有進步,家長要表揚和鼓勵。

培養孩子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兩種能力

未來有兩個趨勢是必然發生的,第一個是名牌大學獨占鰲頭這件事情一定會很快被解構,未來中國會出現特色大學,因為名牌大學的知識結構已經不能覆蓋現在的知識體系,而且所有的優秀教師資源已經在全球沒有障礙地進行分享,也就是說你可以通過網絡獲得優質教育資源。

第二個是未來的公司結構的改變會導致僱傭資本解體,僱傭關係的改變使每一個人都會變成一個主體,這個主體可以為各方面提供服務,這個就叫做合伙人。

所以我們要培養孩子兩個方面的能力,來適應未來社會發展。

第一,能從全世界獲取優質的教育資源的學習能力。

第二,培養孩子獨立自主自強的能力。

父母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資源

邊玉芳

北師大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

教授、博士生導師

邊教授在論壇上的部分精彩發言

1

你對孩子的愛真的是無條件的嗎

愛是有條件的嗎?很多家長會說,愛當然是無條件的。

但是,很多家長的做法,卻讓孩子感覺到,愛是有條件的。

比如孩子考試第一名,家長會說,「爸媽好有面子,愛死你啦」;還有「把玩具收拾好,聽話的孩子,媽媽最喜歡」;「你再不去寫作業,媽媽就不愛你了」;「看誰比較乖,爸爸喜歡乖的孩子」……對孩子來說,這樣的愛是有條件的。

我曾經碰到這樣一個孩子,有一次她考得不大理想,當她把成績告訴父母時,和她所想的一樣,父母表現得十分不高興。

這次,她終於鼓足勇氣,和媽媽說了下面一番話:

「以前我考得好的時候,你們對我很好。

我沒考好,你們就不愛我了。

你們真正愛的是我的考試結果,而不是我這個人。

」這個時候,孩子其實就是感受到了,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

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有愛的饑渴症,他們會擔心父母隨時收回對他們的愛。

如果愛是有條件的,他們當然會有這樣的擔心。

但是,如果孩子認為,爸爸媽無論任何時候都是愛我的,那他們不會有這樣的擔心。

當然,我們肯定會覺得,我們都是無條件在愛孩子的,但是孩子對於我們愛的解讀,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要讓孩子感覺到,無論任何時候,你都是愛他的,我們的愛是無條件的。

每一個孩子其實都是心理學家,他們能感受到你是由衷的,還是不由衷的。

但是,我還要提醒的一點是,無條件地愛孩子,不是溺愛。

有人可能會說,那你不是說要「無條件地愛孩子麼,那當然是他想要什麼,我都答應,否則不就是和孩子提條件嘛」。

我想說的是,父母接納的是孩子這個人,而不是孩子的行為。

不是說,孩子的任何行為你都要照單全收,而是我們愛孩子,而且明白他是一個在成長中的人,所以要明確地告訴他,哪些行為是好的,哪些是不對的,幫助他更好地社會化。

2

恰當的叛逆是孩子自我探索的過程

孩子的青春期很特殊,心理學上會用「危險期」「狂風暴雨期」等各種各樣的稱語。

這個時期,其實是孩子建立自我統一性、自我探索的一個過程,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叛逆」。

實際上,恰當的叛逆,是孩子自我探索的過程,對孩子的成長有很重要的意義。

當然,叛逆有好的開始,但不一定有好的結束。

怎麼樣能讓叛逆既有好的開始,又有好的結束?這個就需要學校和家長共同做工作。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孩子沒有進行自我探索,那又會導致很多行為、情緒上的問題,甚至會有強迫症、抑鬱症等等。

3

你是否正在製造5+2=0困境?

有個困境叫「5+2=0」,即孩子在學校教育5天很好,回到家裡2天後,很多好的習慣蕩然無存,又回到了0。

父母的教育,其實會影響學校的教育效果,進而影響孩子的發展。

溺愛孩子肯定是不對的。

那什麼叫溺愛?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把溺愛放在大環境下,實際上不僅僅是指「包辦代替」,也包括「過分注意」、「輕易滿足」、「大驚小怪」、「剝奪獨立」、「害怕哭鬧」、「當面袒護」等等。

孩子如果在家裡受到這樣的過分溺愛,那他在學校里,一般對應的會是,不服從管理,比如「不遵守規則,不喜歡被約束」、「與同學相處時,多爭吵,不願意分享」、「受挫折時,難以接受」……這也是「5+2=0」的又一個例子。

家庭教育方法的錯誤,不但會影響孩子的發展,還會影響和學校的教育合作。

我們有些家長會把孩子的責任推給學校,不積極地參與、配合,這種家校不一致,不僅會造成學校的困惑,同時也會對孩子造成困惑。

學校要減負,但家長說不行,學校作業太少,要「加負」。

學校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家長說,「你只要好好學習,其他的你都不用管了」;學校鼓勵孩子多嘗試,父母卻抱怨,「你怎麼什麼都不如別人呢」……最後,孩子無所適從。

無論是父母直接對孩子產生的影響,還是學校教育產生的影響,其實父母在這中間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所以,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邊玉芳教授給家長的建議

父母對孩子心理發展會產生直接影響

比如父母的言行、教養方式、受教育程度,父母調節自身情緒的能力,父母的婚姻質量等都會對孩子心理發展產生直接影響。

父母做好自己可以為孩子一生儲存良好心理資源。

良好的心理資源包括樂觀的人格、抗挫折的能力、控制情緒的能力、積極自我評價、自信等。

無條件接納孩子,還要正確地愛孩子

父母既要無條將孩子視作一個獨特的個體,減少過度控制。

如果孩子被過度控制,一味服從父母或他人的安排、變成他人期望的樣子,他們往往畏懼改變,遇到挫折時容易逃避問題、喪失目標和信心。

過度控制、不讓孩子自己做決定,會助長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會削弱孩子的自立與自律能力。

孩子的人生屬於他/她自己,父母不能包辦替代。

父母自身是孩子成長最好的教材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觀察和模仿學習的榜樣。

父母言行,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樣;父母情緒,會傳遞給孩子。

父母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在孩子面前,父母表達情緒要有藝術性。

0

4

良好親子關係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良好親子關係良好的親子關係,對孩子各方面發展都有積極影響。

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親子關係的特徵不同,需求不同。

早期的親子依戀關係很重要,是孩子早期對自我、他人、外界安全感認識的基礎。

親子依戀關係會影響孩子多方面的發展,包括孩子的安全感、好奇心、人際關係。

父母要從小與孩子建立安全的親子依戀,處理好孩子的分離焦慮。

家庭教育成功不成功的標誌,恰恰是你的孩子是不是可以離開你,你是不是可以離開你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生活在多重因素構成的生態系統之中,家庭是其最重要的成長環境。

家庭教育的起點是讀懂孩子、讀懂自己。

讀懂孩子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讀懂自己的情緒狀況是怎麼樣的,學會管理我們的情緒,才能為孩子的成長儲存重要的資源。

長按掃描二維碼關注此號

新京報教育周刊出品,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淺談教育中的軟暴力

作為典型的80末寶爸,淺談對孩子成長中的教育;家裡小棉襖在過三個月剛好滿兩歲,從自己從小的讀書經歷已經將近兩年的帶娃經歷,談談教育對娃娃的影響!當今社會,教育出現的問題無非兩類,一類是硬暴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