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教育真的輕鬆麼?「放養」就真的比「家養」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小別離》里有這樣的台詞:「進不了重點高中,你就進不了重點大學,進不了重點大學,你等於這輩子完了」、「我知道學這些沒用,但對不起,它就考這些沒用的」。
這些台詞,或多或少的說出了應試教育背景下,父母心中的一些痛點。
引發了人們的深思:父母是應該逼著孩子學,還是應該放任孩子,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中外教育的比較。
在很多家長看來,國外的教育都非常輕鬆、容易,但這只是表象。
如果你生活在美國,你就會發現,儘管當地的小學在下午3點就放學了,但是有很多孩子背著書包、拿著樂器去了各種輔導班。
在美國,如果想讓孩子上一個名牌學校,更需要讓孩子去輔導班,去學習才藝,去參加社會活動來豐富他們的履歷。
因為美國包括常春藤在內的私立學校,在錄取學生時,主觀性極強,透明度很低,學校還會為社會各類人士提供一些預留名額,至於這些社會人士屬於哪個階層,想必大家都能想到,不多做介紹。
當然,學生也可以選擇不承受壓力。
但是在學校快樂幾年之後,有很大一部分的孩子就很難再跟上同齡孩子的步伐了。
這其實也是很多家長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教他們許多東西的原因。
誠然,歐美的教育可能比較「寬鬆」。
但是這種「寬鬆」意味著,如果想讓孩子躋身社會精英階層,就需要讓孩子付出更多,除了教育之外,還需要向孩子傾斜更多的社會資源。
現在回到我們最開始提出的問題,到底該逼孩子,還是應該放任孩子?
就教育孩子來說,這個問題是沒有絕對答案的。
因為每個家庭的教育環境和每個孩子的心理承受力都是不同的,並且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也不相同。
拿郎朗的經歷來說,他是一個被父親逼出來的「匠人」,他的父親對他期望非常高,他的心理承受力也足夠強,所以他最終成為了一代「鋼琴大家」。
你會選擇怎麼教你的孩子,最終還是取決於你對孩子的期望達到何種高度。
但是不管「逼孩子」還是「放任孩子」,核心都在於孩子,都是為了孩子好,所以「逼和放任」應該都要有一個度,這個度要根據孩子的情況來設定。
孩子在當前的年齡段,沒有足夠的判斷力,過度的放任容易讓孩子自由散漫,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可能苦不堪言;而一味的逼迫,如果逾越了孩子的心理承受線,必然會對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負面影響。
教育孩子,不能把勁都用在孩子身上,也不能一點勁都不使。
張弛有度的教育,對孩子來說,可能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