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討厭熊孩子?但你會不會不做個熊家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提起熊孩子,大家可能都會忍不住打開話匣子,數落一番。

但是你們有沒有想過,熊孩子是怎麼練成的?

筆者對於熊孩子的畏懼程度,可以說到了一個境界。

去年過年春運回家的時候,我在上火車之前拜天拜地拜王母娘娘求老天爺大發慈悲讓我的那一節車廂不要有小孩子。

因為如果討厭的是大人,我絕對會毫不猶豫地起身駁斥,但如果是孩子,我一直都沒有找到好的方法。

但當我踏上車廂,以敏銳的眼光掃了一圈發現座位後面就是一個活蹦亂跳的小孩時,我便明白那些個神仙根本就沒聽到我說什麼。

那趟17個小時的旅程,最後在小孩兒的喧鬧之中度過。

白天他在座位上面蹦躂(有沒有脫鞋我也沒看見)、晚上哭練嗓子,總之是怎麼夠吵就怎麼鬧。

而這過程中,家長白天絕不說半句,呵護孩子讓他放心蹦躂,晚上就恐嚇一兩句「你再哭就把你丟到火車外面去」。

有沒有人想說,孩子什麼都不太懂,第一次上火車難免感覺新奇,精神好的時候在位置上蹦來蹦去,精神不好的時候鬧鬧情緒好像也沒什麼不對。

但突然就想起來以前有一次坐火車買了一張無座的票,上車之後對面站著的就是一對母女。

但在長達十幾個小時的無座里,女孩兒沒有大聲的哭鬧,實在站累了就撇撇嘴悄悄抹眼淚,睏了就躺在媽媽懷裡,而媽媽則小聲安慰女兒,再默默地找一個一個小角落坐下,緊緊地抱住女兒。

當時火車上的圍觀群眾紛紛調侃女兒,說媽媽這麼辛苦你要好好讀書孝順媽媽,但現在轉頭一想,當時的小女孩懂事的讓人覺得心酸。

對於熊孩子,大家似乎都認同一個論調,即「沒有熊孩子,只有熊家長」。

這句話非常有道理,因為小孩子的三觀、是非標準還沒確立,基本只能靠家長的教育來判斷這件事該不該做,來確定某種舉動可不可以有。

字不教父之過,所以其實大部分時候我們在吐槽遇到過的熊孩子之際,真正覺得不妥的是熊孩子背後的「縱容者」——熊家長的做法。

有朋友講她曾經碰到過一個「熊家長」,而這個熊孩子和熊家長直接在她心裡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

那是她高中的時候,去公共澡堂洗澡,半途進來一個帶著7、8歲小男孩一起洗澡的媽媽,雖然澡堂的姑娘們都不是很願意讓小男孩進來,但他媽媽堅持認為「孩子這麼小懂什麼」,大家也就只能無奈作罷。

雖然媽媽認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但她的孩子以摸了一個姑娘的胸的行為來告訴大家其實他還是懂一點的。

這種事情的確不少見,除了非要帶自家兒子進女澡堂的媽媽,在游泳池的換衣間,我們也經常能見到一定要帶兒子進女換衣間的媽媽。

而這些媽媽們的理由也相當千篇一律。

「我兒子這麼小懂什麼?」

「他不跟我一起換那他去哪兒換?」

「我不把他帶身邊他丟了怎麼辦?」

那這位媽媽,你能不能在家裡給兒子換好了再來?

孩子往往比大人想像的要懂得多,就算是自家兒子血濃於水的父母,也未必就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明白多少道理,看得懂多少東西。

同時在以「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為擋箭牌做下的種種事情,都可能成為孩子心理的陰影,或者埋下膽大妄為的隱患。

受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比起學力教育,公德教育顯然不在中國父母的投資清單中。

根據香港家庭教育學院在2015年的的一項調查,只有一成家長認為培養子女品德教育最重要。

2014年,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小學生家庭教育現狀調查》中顯示,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日常學習關注度較高,更希望孩子「喜歡學習」,在期盼子女成才的強烈慾望之下,中國父母普遍忽略了培養子女與人交往的基本素質。

以前的小孩兒做了錯事,外人還來不及教訓的時候就已經被父母扯回身邊,粗聲粗氣的告訴孩子「你這樣做是要挨打的」。

當然我們並不是宣揚這種比較暴力的教育方式,但這樣的方式卻直白的指出了孩子的錯誤,讓他明白這樣的事情不可以再做第二次,否則就會有很嚴重的後果。

但現在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別說打,就算罵一句自己都捨不得。

更別說要他來教育孩子行為的對錯,有可能很多在我們圍觀者眼裡是錯誤的行為,在家長的眼裡並不是什麼錯誤。

既然連錯誤都不是,那還需要什麼教育呢?但,這個程度必須把握好,否則,你很可能就會成為別人眼裡的熊家長。

愛孩子,不要打罵他們,但更不要溺愛他們而放任他們做一些有損社會公德的事情。

古話說得好,過猶不及,掌握好分寸,不要讓你的孩子成為你討厭的熊孩子,更不要成為熊家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什麼沒有人同情「熊孩子」的家長?

壹姐說關於「熊孩子」的論戰,已經有過很多輪。很多人都相信,「熊孩子」背後一定有「熊父母」。然而,除了那些看起來錯誤非常明顯的「熊父母」,還有一些看起來三觀很正的優秀父母也養出了「熊孩子」。這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