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怎樣被慣壞的?家長可需要注意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每個人的性格都是在小時候成型的,而孩子小時候的成長經歷跟孩子的性格形成有著莫大的聯繫。

如果你發現孩子有這些表現,說明孩子被慣壞了,父母要及時糾正孩子,否則就會耽誤孩子的成長。

一、經常撒潑

現在有些孩子呢,會用撒潑來達到目的。

比如孩子想買玩具,媽媽會告訴他:「家裡不是一堆了嗎,怎麼還買?」這時孩子就會哭鬧,抱媽媽大腿求著買,媽媽一看沒辦法了,就妥協了,下次孩子還會用同樣的辦法來對付媽媽。

當孩子的需求未被滿足時,他會通過各種不良手段迫使你答應,比如躺地上撒潑、哭鬧、發脾氣等。

家長一旦心軟滿足,孩子嘗到了甜頭,就會習慣通過撒潑去達到目的。

當孩子第一次出現這一行為時,家長就應制止。

二、不尊重父母

現在大多都是獨生子女,爸爸媽媽就專寵一個,疼愛還來不及呢!哪裡敢說?其實這可不行。

孩子經常無視家長的話,甚至對家裡長輩呼來喝去,是錯誤長幼關係的表現。

原因是家長以孩子為中心,過於寵溺縱容,會讓他產生優越感。

這種現象主要是父母、長輩經常寵著小孩,讓他養成了一種沒大沒小的習慣。

若不及時糾正,那麼長大後孩子同樣會不尊重父母,變成「白眼狼」。

三、獲得好處才能完成任務

會消磨他的主動性,反而不利於學習和生活。

比如:考個100分給孩子買玩具,或者帶他到哪裡玩;或者做家務給零花錢等等。

父母用這樣的方法去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會讓他覺得為了玩具或者玩而去學習,沒有獎品就不去學,反而沒有起到讓孩子自覺的效果。

現在很多家長都會採取獎勵方式讓孩子學習或者是做家務等等,其實這種行為對孩子是不好的。

孩子刷了碗你給幾塊錢,孩子受到表揚了你給買好吃的,孩子聽話了你給他買玩具。

長此以往下去,孩子只會為了得到獎勵得到好處而學習,不給好處就不學,這反倒害了孩子,以後做什麼都不想主動承擔。

因為許多事都是孩子分內的事,比如好好學習、做家務等,家長用條件去誘惑孩子做,會消磨他的主動性,反而不利於學習和生活。


四、遇到事情就找家長幫助

家長事事替孩子辦,使得孩子依賴性增強,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在遇到事情時習慣向家長求助。

這類孩子往往沒責任心,且能力差,很難在社會上立足。

這樣的小孩子一般都不會有很強的責任心,動手能力極弱,將來在社會上很難自力更生。

更多精彩請關注毛豆媽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