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孩子這件事兒,廢話一句都嫌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有不少媽媽抱怨:孩子總是和我對著幹,我說東,他往西,我心急如焚,他卻慢慢騰騰,最後常常以氣急敗壞地吼孩子收場。
確實,小孩有時候似乎對大人的說教根本就沒有概念,他們喜歡按照自己的節奏認識身邊的事情。
跟孩子溝通是需要技巧的,對孩子來說有時候一句話頂一萬句!
1
朋友家兒子哲哲上小學二年級,是個典型的淘氣精。
他經常把小夥伴們帶到家裡來玩,每次玩完之後家裡都是一篇狼藉,玩具丟得滿屋子都是,沙發上床上到處都是孩子們看過的書,地上桌子上隨處可見孩子們吃剩下的果皮等。
每當媽媽看到這樣的情境,心中的火氣就不打一處來。
每次都會一邊收拾數落孩子:
「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不要亂扔玩具,玩完以後要把東西收拾一下,怎麼就不長記性呢?故意氣著我是不是?你這孩子……」
哲哲媽媽就每天這樣一邊嘮叨著,催促著,發泄著,一邊幹著手裡的活。
每次相同的結果都是,哲哲聽得煩心,不是不說話,就是堵住了耳朵,甚至偶爾會回敬一句:「天天嘮叨,煩不煩呀?」而媽媽呢,說完了長篇大論之後,房間也收拾得乾乾淨淨了。
一位批評孩子的媽媽說:「我不是為了他好嗎?不愛他我才懶得嘮叨呢。
這孩子真不懂事。
」
的確,所有的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甚至超過愛自己。
不過,教育要注重方式,注重實效。
否則,我們苦口婆心地勸導,就有可能造成孩子的煩不勝煩,甚至忍不住頂嘴,最終反而傷了自己的心。
有一想專門對孩子們做過的調查顯示,在面對「你們最不喜歡父母對你們做什麼」這個問題時,大多數孩子選擇的答案是「嘮叨」。
2
其實,很多的父母也能意識到嘮叨無用,但為什麼還是不聽地嘮叨呢?
自身焦慮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更加優秀,於是在生活和學習上難免全方位的關注和要求孩子,希望他們能在父母的提醒、教育下逐漸成熟,完善。
當看到孩子身上存在各種不能達到自己心中標準的問題時,往往會把這些事情對將來的影響擴大話,害怕孩子因此深受其害,因此而導致自己內心的焦慮不安。
而這些焦慮的情緒往往需要一個發泄的出口,因此嘮叨就自然形成了。
大家仔細體會就會發現,當嘮叨孩子一頓之後,自己也會感覺到輕鬆很多,因為負能量隨著對孩子的嘮叨抱怨被轉化了。
習慣使然
心中所想通過嘴巴說出來,尤其是說給自己的孩子是非常輕鬆不費力的。
因為首先父母覺得孩子是自己最親近的人,所以不必考慮和害怕被誤會或者傷害別人;其次因為父母內心深處認為孩子是自己的,說他訓他天經地義,不必忌諱,往往忽然了孩子的內心感受。
最後一個原因是自身多年的說話習慣已經形成,並不是故意要這樣去嘮叨孩子。
因此可以看出,習慣的力量很強大,有時候會讓一個人在不知不覺中做一些自己也不覺得有錯的行為。
別無他法
很多家長之所以嘮叨,是雖然內心著急想讓孩子改正一些不良的行為,但卻沒有什麼更好的方法,總是說不管用,但如果不說,孩子似乎就會更加變本加厲,於是不得不用這樣的方式一遍一遍地重複下去。
3
那麼,家長要如何做,才能改變這樣的狀況呢?
一天之內,批評不超過兩次
批評次數過多,就會讓孩子產生厭煩的感覺,也就不會認可父母所說的話了。
因此,一天之內,批評不要超過兩次。
真正的教育不是隨心所欲的。
飯要一口一口地吃,指望孩子一天之內改掉一個甚至幾個壞習慣是絕無可能的。
如果同時有幾件事都要說,建議家長先說最重要的,其他的等這件事解決完之後再說不遲。
批評孩子要就事論事
批評孩子要掌握有什麼事就說什麼事的原則,切忌東拉西扯,把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情都翻出來。
很多家長越批評孩子情緒越憤怒,說著說著就忘記了為什麼事情而說,怎麼說才能達到解決問題,而變成了一種自己內心不滿的發泄。
因此,家長在這個時候一定要及時對自己喊停,只說當前的這一件事情。
用表揚代替批評,有時候效果更好
家長對孩子要多些寬容和耐心,當發現孩子有錯誤或者不足的時候,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雖然結果並不盡如人意,但家長也要看到錯誤過程中孩子的努力之處,並認可孩子的努力,給出更好的建議。
這樣做反而比簡單、直接的批評效果會更好。
父母學會適時放手,讓孩子體驗錯誤的後果
在批評孩子這件事上,「一句話頂一萬句」!很多時候,一味地批評不但沒有效果,還會破壞家長和孩子的親子關係破裂。
因此,家長不妨在一些事情上適當放手,讓孩子去承擔做錯事情的自然後果。
後果也可以對孩子產生很大的教育作用。
6個不傷害孩子的教育技巧!
小孩犯錯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做為父母,在孩子犯錯時,要怎樣批評才是正確的做法呢?在批評時,要說出重點部分,不要長篇大論的說個沒完,這裡不好那裡不好,把自己累得夠戧,最後孩子還不知道自己究竟哪裡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