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爸媽再難再苦,也要把孩子留在自己身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當媽前,不少人恐怕也這樣想,凡事以自己開心為主。

可是,生了娃之後呢?就算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留在自己身邊。

爸爸媽媽帶孩子本來是最自然不過的事,許多有靈性的動物都是如此。

但是,由於社會的變化、工業化的發展,很多寶爸媽承擔繁重的工作任務無暇照顧孩子,不得不把孩子交給別人來帶養。

其實,不管是從科學的角度看,還是從以往的經驗考慮,孩子最好由爸爸媽媽帶,為啥呢?

情感上得不到滿足的孩子容易出現情緒問題

現在很多雙職工的家庭,寶爸媽把孩子交給奶奶或外婆照顧,孩子基本生活在老人的家裡,長期與爸爸媽媽分開生活。

孩子不能理解大人的世界,在情感上認為爸爸媽媽不愛他,感覺自己被遺棄了,這樣孩子容易出現情緒問題。

場景一:

明明今年4歲了,出生後大部分時間在爺爺奶奶家,爸爸媽媽每天晚上過來吃飯,吃完飯後跟明明待一會兒就回去睡覺,讓孩子留在爺爺奶奶家睡。

有一段時間,明明的奶奶發現明明總是緊張得咬手指,整個人也怏怏的。

後來明明的爸爸媽媽聽從專家的提議,晚上把明明帶回自己的家睡,讓孩子覺得自己有家,只是爸爸媽媽在工作的時候,自己才會被交給奶奶照顧。

後來明明的情緒問題消失了,整個人也變得開朗起來。

其實,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寶爸媽與孩子相聚時間的長短,而是讓孩子在心理上認為與爸爸媽媽是一家人,有了爸爸媽媽的寵愛,孩子才會在情感上得到滿足。

長時間被外人帶養的孩子不親近爸爸媽媽

數據調查表明:將孩子交由奶奶、外婆或阿姨帶養,孩子長大後與爸爸媽媽的關係疏遠。

2歲以前是親子依戀形成的關鍵時期,陪伴孩子的不是爸爸媽媽而是別人,孩子只會把天天陪伴他的人當成最親近的人。

儘管長大了的孩子跟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但是錯過了親子依戀的關鍵時期,孩子與爸爸媽媽之間缺乏親情,對爸爸媽媽總會有陌生感、疏離感。

場景二:

露露今8歲了,她從小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爸爸媽媽忙於生意很少看望她。

直到露露上小學,她才被接到爸爸媽媽身邊生活。

露露白天正常上學,但是在家裡沉默少語,幾乎不主動叫爸爸媽媽,可一接到爺爺奶奶的電話就興奮不已,聊起來沒完。

露露遇到了不高興的事情,她從來不會向爸爸媽媽傾訴,反而會偷偷地打電話給爺爺奶奶。

露露的爸爸媽媽看在眼裡,痛在心裡,他們非常渴望與露露溝通,努力了很多次,用盡了各種辦法,但效果甚微。

孩子不與爸爸媽媽親近,就是早年親子分離的代價。

隔代教育下的孩子出現行為問題的機率更高

很多寶爸媽忙於工作,選擇把孩子直接放在老家,讓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代養。

傳統意義的「隔代教育」有諸多弊端,比如祖輩對孩子無條件的溺愛和遷就,容易使孩子養成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任性放縱等不良行為。

很多老人深受傳統思想的束縛,接受新生事物較慢,多年形成的既有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不易改變,長期由老人帶養的孩子會缺乏好奇心、冒險精神和創新精神。

場景三:

菁菁在家裡和幼兒園簡直判若兩人。

她在家裡開朗、活潑,在幼兒園卻表現出孤僻和較強的嫉妒心。

原來,菁菁是由姥姥姥爺帶大的,老人總是無原則地一味表揚、稱讚和鼓勵,對她的不合理要求極少拒絕,就算菁菁做錯了事情,老人也從未責備和懲罰過她。

結果就是,菁菁不願意與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看到喜歡的東西上手就搶,同時她也受不了老師表揚別人。

很明顯,菁菁的各種行為習慣對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怎麼才能工作、帶娃兩不誤?

寶爸媽們一定要明白,自己是教育孩子的主要責任人,不要因工作忙、壓力大等理由而將孩子撇給老人,忽略了身為父母的責任。

如果寶爸媽工作太忙,需要他人幫助帶孩子,那麼一定要遵循一個原則:別人不是父母替代者,只是協助你照看孩子。

如果由於特殊原因將孩子交給家裡老人照顧,最好是將老人接到自己家,不能讓爸爸媽媽與孩子之間的親情隔斷。

寶爸媽白天工作不在家,晚上回家後要承擔起帶娃的主要責任,高效陪伴孩子

比如,飯後和孩子做遊戲、睡前給孩子講故事、周末帶孩子外出活動……讓孩子感受到最親的人是爸爸媽媽。

很多寶爸媽擔心「隔代教育」的問題,其實所有人的出發點都是一樣的——為了孩子好。

有了共同的目標,任何事情都好解決。

寶爸媽要經常和老人聊天,交換科學養育的新經驗,虛心接受老人的指點,同時幫助老人接受新事物。

對老人溺愛孩子等錯誤的做法,既要堅決表明自己的態度,又要耐心地和老人商量,儘量減少正面衝突。

千萬不要既離不開老人的幫忙,遇到問題時又埋怨老人,令老人傷心不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